本文参加#我是电影迷#活动,本人承诺,文章内容为原创,且未在其他平台发表过。
我会尊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人类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们的集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 ——克里斯托弗·诺兰
我在影片中看到的敦刻尔克,并不是四十万人集聚海边等待救援的恢弘场面,也不是超过800艘民用救援船集体出动的浩荡景象,而恰恰相反,在这么一个人数众多的大撤退背景下,我多数时候看到的只是一个士兵在陌生环境中孤独的怀抱希望的战斗着,只是月光石号走着一条与大撤退方向相反的路线乘风破浪逆风前行。
所以说,诺兰以他的方式在影片中所呈现的,完全是小人物式的敦刻尔克。
传统上我们看到的纪录片是统筹式的,甚至是站在了领导者的肩膀上看整个局面。我们看到陆地上,德军1700辆坦克持续前进,距海滩只有16公里;空中,德军斯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盘旋投弹。40万英法盟军被困海滩,唯一的生路是渡海,虽然那是每年两百多天雷雨大风的英吉利海峡,但海峡对岸是远离战火的英国——这是历史,也是电影《敦刻尔克》的开场。
但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只是海上,空中,海滩上三个单独的人,他们自己以及作为观众的我们都不知道画面以外的人正在经历着什么,电影中没有人坐下来说这里发生了什么,我们看到的是正在发生的,一切都是悬念,强烈的代入感的经历,给我带来的不是关于历史背景,而是关于某个时刻,关于当时他们遇到的人,关于身体,关于他们所面对的物理现象:水、海滩的声音、找到一个活着去海边的方式。”
以小见大,是诺兰独特的手法。他想呈现普通士兵,不管是在海滩上,来到一艘船上,还是在空中,真正的战士得到的信息是很有限的。你不知道天上飞的飞机是敌军的,还是我方的,只能凭着声音来判断。所有这些都在充分营造一种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到的东西。也许很多人关注的是诺兰一贯奇特的叙事手法,但我更多的关注于他想呈现给我们的剧情,他并没有把里面的人物变成令人印象深刻的主角,在敦刻尔克里人物被淡化甚至比不上背景里一块怀表的声音。我觉得这是诺兰吸引我的地方,敦刻尔克的主旋律恰恰在此——历史是普通人创造的,不是一个大人物创造的。
另一点,全剧并没有交代敦刻尔克的伤亡人数,甚至丘吉尔连声音都没有出现,那场著名的演讲被安排成报纸的内容伴随着回乡的列车缓缓出现,从那些成功撤退的士兵们在深深的无地自容中低下头不敢面对人们的目光,到后来人们热烈的欢迎。看似戏剧性的反转在人性的背景下显得顺理成章。在《敦刻尔克》中,撤退中的士兵也表现出种种自私和怯懦。码头上,一位英国士兵问长官,是否让法国士兵上船。“丘吉尔首相公开说过,英法军人要并肩撤退。”“那他私下怎么说的?”“自己人先走。”长官回答。影片最后,最后一批英国军人撤离,长官却自愿留了下来:“我要跟法国战士们在一起。”“最终在战争中发生的事情是非常随机的,非逻辑的。
尊重这种人类寻求生存的本能,而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人类有很多性格上的缺陷,但是他们的集体行动可以实现非常伟大的事业。敦刻尔克给我们展示了人与英雄其实并无明确的界限,关注人与英雄间的距离不如仔细聆听人性中那一块怀表的声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