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奇葩说》、《超级演说家》到《职来职往》、《朗读者》,TED,这些将语言魅力展现到极致的节目,让我们似乎又开始重视了某样东西。
对的,今天,晓籁想跟大家谈谈语言表达。我们,照例,先从头说起,再谈一些实用性的小技巧。首先,表达是将思维所得的成果用语言语音语调、表情、行为等方式反映出来的一种行为。用人话说,就是,把自己的一些东西,展现给别人看。
我们所要表达的,是我们自己预先设定好的内容,我们所想要达成的目的,是他人能清晰地接收到我们传达的信息(之后的想要让观众进入我们所营造的情境就可以延伸到说服力,催眠的范畴了,咱们先暂且不提)。
既然我们清楚自己所要表达和所要达成的目的,那么我们就从如何做好这个过程,从而完成好整件事情来进行分析。下面以一场公开演讲为例:
一、如何保证我们所表达的内容做到自己心里清楚?
一场演讲,具有一定经验的演讲者,可以做到不准备稿子,仅在几分钟之内内心就形成一条比较成熟的逻辑并找到有力的论据去支撑就登台完成一场精妙绝伦的演讲。但这能够证明演讲是只要能打嘴炮就能不加准备也能完成地好的么?——显然不。
这里说一个罗伯特·麦基先生的《故事》中所说的一个关于故事情节设计的原理,大概是这个意思:当我们去设计一个情节的时候,我们脑海中第一瞬间闪过的,永远是我们之前所看见过的别人已创作出的已经见过的。所以在你设计一个情节时不多加深入地设计这个情节的更多可能地去创造,那么这部作品到最后只能是充满陈词滥调。
在来不及多做准备的时候,一般我们面临两种情况:一则眼睁睁地看着屈原无数次地投江,司马迁一次又一次地自宫,就像中学时代的议论文,千百篇充斥着同样令人心疼的气息。二则看见了新鲜的例子,却来不及做过多的深挖和思考,简单联想,未免给这篇演讲的深度画下叹息。
出于笔者不是天才的考量,咱们聊聊一般表达的内容大概是什么样子的。
“今天,我们讲些什么”,当我们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可能是内容,主题。但是这个范围似乎有点大,把这个投射到一次公开演讲,比如,主题为“忆往昔峥嵘岁月”,那么这个要表达的主题和内容大抵是什么?
当演讲被命题为这种特定的让你去做某件事情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在这件事情的后面,填上一些情感,加上前一句,变为主题。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可以把这件事情落在自己的身上,我们这个时代的身上,从而能有一些能够投射到现实生活中的东西,方便我们去和观众寻找共鸣。提一个主题方向,我们可以定为:忆往昔前辈铸就峥嵘岁月,学习祖辈艰苦奋斗的精神,内容则定在,我们把峥嵘岁月定义在了那个时代先烈在当时情势艰苦奋斗后创造的时代,那么回到今天,我们就可以说在现在另一种紧张态势下的我们,也应该继承祖辈这样的精神,去创造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时代。再具体的将每一个时代多想几种描述的方式,去找出自己最亲切的那一种,多找一些相关的案例,深入地去剖析一两个,这就是一场演讲的内容了。但归结到底,我们所要清楚的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
演讲本就不像是小提琴那样整个领域内已经有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和错误库,任何的问题都能够在教科书中找到答案,风格套路繁多也各异,笔者这里提出一种看法,仅供参考:所要表达的东西,就是根据演讲的目的,自己所想要传达的一个价值,可以体现为对一句话的诠释,也可以是对一种行为的诸多看法,落实到一场具体的演讲,就是,你写下的所想要证明的那句话,有时加上你论述的逻辑(也就是大纲)。
记下,并且试着从让自己从内心找到支点真心接受它,那么第一个问题,你就完成地很完美了。
二、如何保证我们所进行的表达能够达成它的使命?
这个问题按人话说,就是,怎么让你所说的,别人能接受。关于这个问题,不同的学家也许会给你不同的答案。
传播学家会告诉你:试着用一些语气的抑扬顿挫去把观众带入你的情境,用一些小技巧让人的思绪不由自主地跟你走。比如,列出从你想表达的方向的反向的让人恐惧的事物,让人害怕,从而让人跟着你往你想要的方向走。
行为学家会告诉你:试着用一些肢体语言去拉近和观众的距离,增加自己情感的饱满程度。比如黄执中先生,在开讲座的时候都用话筒而不用小蜜蜂,为什么呢?据说,是为了和观众更好互动,增加亲近感,因为话筒,递一下就可以实现平等交流,而老是没有站在讲台后面,而选择站在讲台前面,除了肢体语言能完满自己的演绎之外,其他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艺术家会告诉你:眼睛,你的眼睛很漂亮,记得要和观众有眼神的交流。用你的眼神去传达你想要表达的信息,去邀请他们进入你想要他们进入的世界。
心理学家会告诉你:你要学会化主动为观众主动,你所要做的,是引起他们类似的经历,去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样才会有震撼与感动。比方说,我们看见小丑踩了香蕉皮滑倒,我们会笑,我们知道就算他们被压在房子地下,下一秒活灵活现,我们不会觉得他疼;而一个小孩踩了香蕉皮滑倒,你会心疼,因为你知道,摔倒了,一定很疼。只有让人进来,并且进得来你的情境,他们才会有切身的感受,因此而和演说者产生共鸣,所以观众才会为你的表演落泪。确切地说,他们并不是在为你落泪,而是在为自己之前的某段经历,某种感受落泪。
此处笔者省去n种不同的见解,提几个不成熟的小建议:
1、破釜沉舟地去做这件事情。
把自己压榨到最狠,如果你试着把这回的演讲当作是一次挑战的话。笔者发挥地最好的时候,是由于赛前准备仓促,却要准备演讲和小咖秀两个环节的那场演讲赛。很多人都带了演讲稿上台,他们准备的时间都比笔者要长许多,但是不少的内容依然让许多伙伴不太有把握,于是理所当然的,当紧张的时候,下意识地就开始看向稿子。当然,不排除第一名带着稿子上台仍旧将他的表演完成地十分出色,但是,带着稿子对着镜子试着演讲你就会发现,除了指出其实自己眼中的自己要比别人眼中的自己的颜值高上30%之外,需要指出的是,在观众看来,场面着实不算是太完美。排除对着稿子肢体和眼睛无形之中被增添的负担,有后路,忘词可以看这样的安慰,是无法激发一个人最深处的潜能的。
笔者那次也不见得就激发了自己灵魂深处的潜能了,也就二等奖。那种疲惫到极致,思绪一下子防空,正装上场前将小咖秀和演讲稿留在第一排,破釜沉舟地迈向舞台中央的那一刻,我觉得自己特别酷。
短时间内集中所有注意力,破釜沉舟地去拼全力演一段讲演,我觉得是比较能激发自己潜力的一种方式。你不拼一下,怎么会知道自己的潜力有多大呢?
做其他的事情,何尝又不是这个道理?难免惰性的我们被逼到无处可逃的时候,像鱼死网破那样拼尽全力,那时候的自己大抵已经绽放到最极致的美丽了。
2、在这过程中认真地去探索与思考,不断获得
我们很少一种将事物表象撕开,去一层一层探索其中的意义,或许因为没必要,或许因为不划算。但这件事情,也是晓籁去做这个平台的动力——深度思考,多看一看,想一想,想深一点,看一下,能不能再深一点。
事实上,在这个纷繁的世界上,我们没有时间对每件事情都认真探索,这从时间精力和效益来说都极不符合这个世界生活得比较舒服的规则。但是笔者还是认为深度思考是有必要的,如果仅仅将自己的思考停滞于看见事物,我们仅仅知道简单联想,那么人类的大脑的魅力,就体现不出了。
回到一场演讲的准备,不断获得与深入思考也许需要你略读许多的期刊书籍,对其中的思想和案例进行总结并且处理,再将其和之前已经剖析地较为透彻的主题进行连接,磨合。
列出你所要做的事情就是:对一个题进行三个角度两个层次以上的思考,并且,根据选取出的一个或几个方向去查找素材,然后在查找素材的过程中怀着谦逊的姿态去学习,思考,从而达到完成一次演讲就增加一次自己的知识储量,完善自己的一点点价值观的目的。
演讲如此,公众表达如此,处事亦如此。
希望当幸运摇晃着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能不辜负。当我们回头的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没有辜负。
开启一段深度思考的旅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