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参加了法爷和师爷的演讲实验室,初衷甚至不是为了学演讲,而是觉得演讲是公开场合进行表达的方式之一,我的真正目标是公开场合的表达能力。今天学到第二课,主要内容是学习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
试问,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呢:你和朋友们在一起吃饭,忽然大家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大家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发表起意见,而你听了朋友们的观点频频点头,表示赞赏,觉得你想的其实也差不多,但是在大家说出来之前,你却没有想到,因此,直到大家都说完了,你觉得好像没什么可说的了,只好默默吃饭,一整场交流,你几乎成了“透明人”。这正是我经常遇到的“困境”。我甚至经常陶醉在其他人精彩的观点当中,却没有想过,TA到底是如何想到那么独特、新颖、具有吸引力的绝妙观点的,而自己又为何无话可说?
正如课程当中讲到的,这是因为缺乏多维度思考的能力,这让我想到“发散思维”的概念。人有聚合思维,也有发散思维,有正向思维,也有逆向思维。聚合是点,发散是面;正向往往是一般情况,逆向却能达到出其不意的效果。但是思维具有惯性,只有刻意练习才能进行改变。此外,完整的思维模式应该是各种思维方式的结合与平衡,而不是忽视一种摒弃另一种。
那么到底该如何多角度思考呢?也就是说发散思维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其实这样的问题也有规律可循。我很喜欢课程当中讲到的比喻,想要看更多更远的风景,站在山顶一定比站在山脚适合;思考也一样,“要想有多角度,在思考时就必须有高度”。对待同一件事情,不能只是“就事论事”,而是要“浮想联翩”、“面面俱到”。总的来说,多角度思考的框架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事件涉及的人或组织有哪些?2)他们做了什么?3)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如果你最近有与人沟通交流的事件,可以运用这个思路挖掘出事件相关人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做,或许你会惊喜地发现有许多之前未曾涉及到的角度。实际上这也是本课的课后作业。以下贴上我的案例分析。由于我没有想到自己亲身经历的具有完整情节的例子,于是选择了电视剧《小欢喜》当中的一个片段进行分析,主要的目的是练习多角度的思考框架。
作业:
方一凡马上升高三,但成绩不好,可能考不上大学,班主任李老师建议留级,但方一凡的妈妈爸爸有不同意见。
下表中的“同学朋友”指的是乔英子、季杨杨。“邻居”指的是这些好朋友的父母,他们都住在一个小区,主要是乔英子、季杨杨的爸爸妈妈。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6507/089d301d64bd26b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13856507/54a3a63e1a35f607.png)
多角度思考框架第二、三问
最终结果:在方一凡妈妈爸爸与学校沟通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及校长与学校决策班子商议之后,最终决定不实行留级政策,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阶段,强行留级可能对学生产生心理阴影,家长也有意见,综合考虑,让所有学生正常升级更加符合现实情况。
表格中“距离”指的就是思考的高度,按照与当事人关系的远近来划分。实际上,在分析完这个例子的时候,我还发现,与当事人关系的远近并不构成对事件结果的绝对影响,在这个事件当中,校长是最终的决策者,但是其他相关人员对校长的决策产生了影响。这或许可以启发我们,当我们想让事情朝着我们想要的结果发展时,我们应该去影响掌握主权的人。
虽然没有找出自己的例子,分析或许也不够到位,但是做完作业,我觉得十分有趣。非常期待下次能有“实战”经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