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读来让人感到能量满满,也让人感到很温暖、很宽容,会让人产生所有的孩子都是天使的感觉。总之,读了两篇后心态都变了,每个孩子看起来都很好。自己应该自己做的还有很多很多。
“我真的很想听你练习小提琴。”一位母亲说道,这是一个令人尴尬的情景。练琴对孩子和母亲来说,本应是一种十分惬意的体验,可此刻却变成了一种纯粹的义务。母亲那期待的声音里已经夹带了一丝失望。但是孩子还是听出了别的东西,母亲让他满怀热情的练习小提琴,但很显然,母亲也不是真的喜欢小提琴,让孩子练琴只是她的日常工作之一。
一到指定的时间,母亲就像例行公事一样的说该练琴了,练习小提琴是这位母亲和孩子之间的一个契约,练琴还没有开始,两个人都在心里希望早点结束。没有什么比一个人不情愿的拿着令他觉得不自在的乐器更让人难受的了。
在另一个家庭里,一位父亲从琴盒里拿出大提琴,兴致盎然的调着琴弦,看得出来他的动作透着耐心和专业的严谨,没有丝毫忙乱,这是演奏前的准备阶段,是兴之所至的时刻。一首舒缓的曲子,从大提琴中传出,这不是在告诉你该练琴了,而是一种诱人的邀请,房间里飘逸着动听的音乐,演奏者的身体也随着音乐摇摆。
他的儿子走进房间,凝视着,聆听着,微笑着,然后他打开他的小提琴,拿起小提琴放到他的下巴和肩膀之间,随着大提琴的旋律开始了演奏,音色和谐悠扬。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已经很难区分一起演奏音乐究竟是习惯使然,还是在进行训练了?常规练习的内容可以很好的融进习惯之中,单纯的练习,现在已被体验为一种愉悦身心的探索实践。它振奋了人的情绪。常规的训练不仅变成了一种自发的、熟悉的惯例,而且带来了一些新的东西:悦耳和谐的音调滋养着身心。
从培养孩子的教育学角度来看,这些例子向我们说明了什么呢?很简单,教育学是一门复杂而细腻的学问。
我们需要有针对性的观察,聆听具体情境中的某个具体的孩子或某群具体的孩子们,和他或他们进行互动,给予他或她或他们反馈,进而培育或保持教育的敏感性和机智。
有了丰富的思想基础,我们和孩子们相处的敏感性和机智才会不断的提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