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由像是挤牙膏,生命却可以丰富与充实

自由像是挤牙膏,生命却可以丰富与充实

作者: 蓝矿 | 来源:发表于2024-06-11 16:52 被阅读0次

    一个人如想真正读懂他人和世界,首先要读懂自己。因为从宏观角度讲,自己是世界的半面镜子,世界是我和他者的合体;从微观角度看,切合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和画家威廉·布莱克的预言:“从一粒沙子中窥探世界,在一朵野花里寻觅天堂”。

    存在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存在初始并非由自我选定,而是世界给强加的,于是人一生下来就大声哭闹。婴儿刚出生时和以后一段时期的爱哭爱闹,双手乱抓,双脚乱蹬,恰好展现出人性本质上的魔性外,还有广义的“畏”与“孤独”,以及由这种感受所带来的“烦”。不然的话,人怎不一生下来就哈哈大笑,或者展现出甜蜜与安详的微笑呢。

    可见人的一生,生而局促且悲惨,自由、安定与幸福常常是墙上的画饼。

    顺着海德格尔的发现和思路,我认为生而为人,除了广义的“畏”、“孤独”和“烦”,还有后天尤其是童年与少年时代创伤与匮乏留下的深刻烙印,这些外部世界过早给人留下的,尤其是来自于某些悲剧年代苦难的烙印,会恒久地影响人的一生,这也是如弗洛伊德、荣格与弗洛姆等精神分析学家思想给出的启示。

    尽管如此,但是有些富有灵性,理性根基扎实,有着不断进取精神,有着强烈得探索世界愿望与理想的人,他们会在成长过程中渐渐摆脱蒙昧,其方法和路径就是,通过自我选择的生活实践、体验和思考,在理性的协助下渐渐认识自我、本我与超我,读懂真实而不是梦幻中的世界,同时自我开发与生长出智慧之花,在填补早年匮乏,抚平苦难创伤并接纳自己的同时,渐渐地克服先天的强加的“畏”与“孤独”,清除内心中的“烦”,跟外部世界和谐相处。其最终的表现就是,远离媚俗,在乎更多时间的独处,花更多时间阅读经典,艺术欣赏,沉思冥想,由此不断获得觉悟,走向心灵自由与灵魂安顿。

    也许上述仅是较为理想的状态,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还因着几两碎银,身不由己地整天奔波劳碌。然而同样是奔波劳碌,那些重视心灵生活的人,他们自会从百忙中抽出时间,用来自我反省,吸取先进科学知识,聆听先哲们的思考和声音,接受优秀艺术作品的抚慰与熏陶,跟先知和艺术大师们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由此让心灵渐渐变得丰富、充实和饱满。相比之下,有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被命运操控,不知心灵生活为何物的生活醉汉和识字文盲,为了被动地对抗“畏”和“孤独”的非理性状态,为了能补偿童年少年时代的物质匮乏和心灵缺憾,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意志、思想、嘴巴以及双脚不听使唤的到处“媚俗”,思想往人多的地方靠,脚步朝摩肩接踵的地方迈,开口闭口说着自己也不明其义的流行词汇,无条件地放弃深度学习,拒绝深度思考,懒得去明辨是非,唯利是图,以周围多数人、世俗以及各种权威的意志、观念、想法和看法作为思考和行事标准,以为如此就能获得世界和大众的接纳,就能克服命运强加给人的“畏”和“孤独”,但是他们不知道过度的外求,一味的向外索取,单纯地要求外部世界的施舍,自己却两手空空,无法更多的给予他人,那么非但所获甚微,并且获得的东西大都是稍纵即逝。因为不关注心灵成长,丧失自我深刻体验,懒得思考的“空心人”和“空心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权当一时解闷可以,实质上是擦不出什么灿烂的火花,更是生成不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所以人首先不能放弃的就是自我,不能将关于自我的选择让渡给别人。一个没有自我,从来没有真正读懂自我,并且不知道如何读懂自我,心灵没有丰富内涵,犹如是“空心人”那般的人,他为了摆脱内心深层的无聊,就会迷信通过媚俗,通过讨好世界,单纯从外部世界中寻找各种填料,但最终收获的,常常是支离破碎的残片碎瓦。它们既不能用来为灵魂遮风,又不能用来供灵魂避雨,只能充当稍纵即逝,治标不治本的心灵按摩以及安慰剂,这也就是当下许多老派人和伪现代人所面临的深刻迷宫和误区。

    最后不得不顺便一提发现人生来受到“畏”、“孤独”和“烦”笼罩的海德格尔在现实中的抉择。

    海德格尔成名后,恰逢希特勒纳粹党兴旺发达,同时嚷嚷着不公平要拓宽生存空间,四处征讨世界时期。当时思考存在与生命意义,探讨生命的畏与死、烦与有限、此在与沉沦,主张“向死而生”以及“诗意地栖居”的哲学家海德格尔,按照我辈局外人的猜测应该是远离政治,专注于自己的学术和精神家园才对。但事实上海德格尔却“在1933年秋天带领960个教授公开宣誓支持希特勒的纳粹政权,并一度担任弗莱堡大学校长。1945年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因这段历史受到审查并被禁止授课。1951年恢复授课,1959年退休”。

    由此可见,即使如海德格尔般思想博大精深的大哲学家,他也有被红尘蒙蔽双眼,为功名利禄所诱惑,或是迫于外部世界的强权压力,见利忘义,向梅菲斯特出卖灵魂,甚至与邪恶同流合污的危险。后来海德格尔的学生,犹太裔美国政治理论家汉娜·阿伦特通过对那个狂热与荒唐年代以及旁听对纳粹战犯的审判的亲身体验,专门写出了一部成名作,书名叫《极权主义的起源》。书中认为,个体心灵的“孤独”,生存的“无力”和自感“多余”,一心追逐物欲满足,再加上“平庸的恶”等等,使得人们极其容易放弃自我,“被尘嚣甚上的强权势力所左右”,服下极端民族主义和狂热集体主义的安慰剂,共同上演时代的悲剧。

    也正是人性本质上广义的“畏”与“孤独”以及由它们所带来的“烦”等非理性感受的云雾,让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常在媚俗沉沦和追求超越之间展开激烈的斗争和拉锯战,也促使肤浅者到处向外部世界寻找“救命稻草”,俯首贴耳听命于世俗。

    所以人并非生而自由,而是智慧、科学与理性的自我选择加上内心的勇气,才会让人像挤牙膏那样,每天获得那与付出的力量所对称的自由。也正因为如此,思想不及海德格尔深刻的启蒙哲学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开头就上了一道纠结的冷菜:“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由像是挤牙膏,生命却可以丰富与充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twq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