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到文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时,我们看到先生讲到他最喜愛的《桃花扇》时,“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己”,而当他讲到杜甫诗“剑外忽传收蓟北”时,“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如此反复无常,这是为什么呢?昨天我们解决了哭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先生为何又在讲到杜甫的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我们先来看诗歌内容。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这两句诗出自于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歌全文是“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诗中杜甫的情绪由悲转喜,这是为何?我们有必要来看看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公元763年春,安史之乱平定之后。当时已经52岁的杜甫正因战乱流落在四川。著名的安史之乱就爆发于公元 755年 2月,当时安禄山和史思 明率领20 万大军从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携虐,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这场战乱延续了八年之久,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成为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在战争中老百姓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尤其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地。而诗人杜甫也被卷入了生活的最底层,开始了他长达八年的逃难生活。在这八年里他度日如年、思乡难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人间惨象。多年的颠沛流离让他饱受战乱之苦,在外漂泊多年的杜甫也无时无刻不希望能够早日平息叛乱,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公元763年春,杜甫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这个消息,他不禁心中激荡、惊喜欲狂、喜极而泣。因为这个胜利是护国之役的决定性胜利,这就意味着战乱结束了。于是杜甫以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后来,因他一生写了太多沉郁顿挫的诗歌,而这首诗一反常态,所以这首诗就被后人称之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那梁启超为什么会在讲到这首诗时“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呢?
对于梁启超而言,他不仅参与了清朝重要的历史事件:公车上书、戊戌变法、百日维新,而且因为革命失败而逃亡日本。后来清朝灭亡,他积极奔走于自己认为可行之变革,直至1920年宣布退隐,这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坎坷和辛酸。他如同杜甫一样见证了一个时代的大变革,而且深受其苦。杜甫因得知护国之役大捷而狂喜,而梁启超也在乱世之中,看到了国家的希望,所以他积极倡导和推进民主改革。杜甫的喜与忧他感同身受。
所以,梁启超讲起《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情满意溢,感慨万千,“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明天我们就《氓》来谈谈女主人公的婚恋观。欢迎大家留言、评论、转发、收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