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每天都活着
读书笔记-月亮与六便士

读书笔记-月亮与六便士

作者: 雷小坑 | 来源:发表于2017-11-16 23:35 被阅读0次
    摘自“纪念碑谷2”
    我很少在书上涂涂画画。小的时候是因为觉得保持书本的干净整洁是体现我喜爱书的一种基本方式,长大后这个习惯就保持了下来,总觉得在书上划点什么有那么点不尊重书的意思。直到去年开始看《君主论》,我发现如果什么都不写不划,这书看完了就跟没看一样,于是这本书被我写满了乱七八糟的笔记和想法,除了这本,还有一本唯一被我划过几段话的是《围城》。所以我分析了一下自己的阅读习惯,除非是“特别难读”和“特别精妙”的书,一般我是不会想在书上干点什么的。
    《月亮与六便士》显然是后者。
    第一次接触毛姆不是从一本书,而是一条微博,通过几张写着他话的图片,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睿智又刻薄风趣的英国男人。这种“有趣”的作者设定让我决定放下手上其他书,先看他的《月亮与六便士》。看之前其实我也做了预设,毕竟曾经我也因为句子而对米兰昆德拉充满了好奇,结果大一的我看完《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一脸茫然。我什么都没看懂,什么都不记得,除了那句德语:einmal ist keinmal.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从来没活过一样。(所以现在的我其实很鄙视那时看完后打了五星的自己,明明几次都读不下去,为什么还假装自己很喜欢。)然而,《月亮与六便士》一点儿都不难读,毛姆不但时不时来几句发人深思的话,还讲了一个很波折的故事。
    表态:
    1、我不喜欢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从他的为人到处事,真正的三观不合。
    2、我不否认斯特里克兰德的孤勇、他的才华、他的超脱。从某种层面上来看,他是超脱肉体、物质和世俗的。
    3、我甚至在讨厌他的同时无法否认他的正确。
    4、我不喜欢这个故事里的任何一个主要角色,但是这就是“人”,不完美,甚至假用美来藏掖着丑陋。可有时的丑,因为真,反而变成了美。

    ·月亮
    大多数人的解读是“梦想”。甚至都没人用“理想”这个词,因为理想是要去实现的,而“梦想”在这个社会里好像只是用来“想”和“仰望”的。就好像月亮一样,挂在天上,触不可及,又美得不可方物。但是,你不会追。因为代价太大。书里斯特里克兰德去逐月的代价是放弃了现有的生活金钱地位,抛妻弃子,背上没有责任心的骂名,最后在迎来肉体死亡的同时终于触碰到了月亮。但是我们呢?
    我甚至觉得我们很多人连自己的月亮是什么都不知道。昨天骑着ofo路过学院路的我,就在问自己,未来的十年是不是就是这么过了?答案是无解。因为我们是多么害怕放弃现在拥有的“安全感”,即使内心的一瞬间你可能一无所有。
    所以,我觉得月亮比起梦想,我更想解读成“自我的内核”,一种内心准确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满意。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人?

    无意义的题外话:我突然很纳闷为什么这个意象要选择“月亮”而不是“太阳”,如果真是每个人想放弃一切去追逐的东西,选择本身会发光的太阳不是比只能靠反射的月亮更恰当吗……是因为追逐太阳本身意象更类似世俗对名利的追求吗……不过话说来,月亮比太阳似乎更有一种英国人的“含蓄美”。

    ·六便士
    物质、名利、人情社会。这个其实不难理解,人活在“社会”里,总是跳脱不出这些。但是往更深地去看这个意象,是不是也可以理解为物质名利社会所带来的“责任”呢。我讨厌斯特里克兰德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他没有“责任心”,不管是对家庭还是身边的人,甚至是对一度出现在他生命里的另外两位女性。“渣男”这个词用在他身上一点都不过分。可是这对他来说完全不痛不痒。他不但对自己的名声、肉体毫不在意,甚至在面对别人因他而死时能面无表情地反问一句“我为什么要内疚?”他没有责任意识,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艺术家的责任……通通没有。这种人,在社会上注定是要被人讨厌的,但凡存在着“关系”,“责任”就在所难免。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在追求自我的时候,其实责任是与之互相矛盾的。
    看到过一句很漂亮的话:“责任”是最大的文明,也是最大的虚伪。
    似乎就是这样。我们为了责任,放弃了很多东西,有的时候责任是你逐月的绊脚石,但有的时候,责任也是你放弃追逐的借口。然后你终究还是看不到真正的自己,得不到真正的自己想要的东西。
    人跟人活得很相似,人们追求着差不多的东西,负着差不多责任,过着差不多的人生。
    这真的是你想要的吗?但是没有责任又是对的吗?

    ·爱情

    “在爱情的事上如果考虑起自尊心来,那只能有一个原因:实际上你还是最爱自己。”

    不知道别人看到这句话的时候是什么感觉,反正我笑了。上次就提到过现代都市人的一个大问题,看来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这个问题依旧存在。我们看似很爱一个人,可事实上这些爱多少藏着些谋私利的自爱。

    ·言论

    “作家更关心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断人性。”

    毛姆写这句话的时候可能本身目的求的是故事叙述的客观性。我看到这里想到的是不管是作家还是我们,其实应该都没什么资格披着“正义”的外衣去判断或者推波助澜一个人的“死”。我们有发声的权利,但是行使权利的时候需要先知道自己行为的后果,这也是一种义务。JG的案子,其实如果真的只是因为“签名”最后促成了死刑,似乎也辱了“法”的本意。

    ·孤独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它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互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

    我在西西弗坐着的时候看到的这句话,身边分别坐着两个其他看书的姑娘。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铁塔里,独自行走。当时我想到了一款游戏,纪念碑谷,也是一个小人,一个人在无尽的灯塔城堡里前行探寻。
    怕吗?但是你没有办法。

    ·其他
    我曾经说过,毛姆似乎很懂女性的心理,读完全书后发现,他最懂的不是女性,而是男性的劣根性。相关的言论不想引用。

    说来奇怪,我从未有一本书是在两个载体上看完的,《月亮与六便士》应该是第一本。前半本以及最后四个小节是在不同时段kindle上看的傅惟慈译本,而后半本他人口中斯特里克兰德在塔希提上的“生活”,则是在西西弗书店看的王晋华译本。我很遗憾自己是在kindle上看完了这本书,也很庆幸是在kindle上看完了这本书。因为有共鸣的地方太多,kindle不能随意翻阅前面,但同时无数的标注避免了纸质书的勾划。其实我是更喜欢实体书的人,纸张在手指摩挲的感觉让阅读感更强烈更真实,最重要的是可以随意翻阅前页寻找一些在后期时突然通的点,有较高的阅读自由;但是不可否认kindle看书的优势也很明显,携带便捷,能做很多标注,不需要折页就能纵观全部笔记……人生果然还是需要取舍。

    最后,其实我本不想写这笔记的。想法很多很碎很模糊,甚至觉得自己抓不住,也把握不到。但是又能深切地感受到那种“认同”和“激动”。所以看完时忍不住跟朋友提了一句,然后她说你写篇读后感吧。我说好。虽然都是些基于自己生活经验和思考的浅薄见解,但对未来的自己也算是有点交代了。

    拍了好多张觉得有意思的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月亮与六便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mur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