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大概每一个父母都有过因为孩子的过错而惩罚这个小人儿;而同时,曾经作为孩子的我们,可能大多都经历过因为有意无意的过错(或者仅仅是父母觉得错了)而被惩罚。
但是,惩罚真的有效吗?或者说,怎样的惩罚才是有效的呢?怎样的惩罚才能不至于遗留心理创伤而更有利于成长呢?怎样的惩罚才能不会变成用来伤害孩子敏感丰富心灵的弹药呢?
儿子小时候曾一度非常排斥上幼儿园。现在回想起来,对于三四岁的孩子,那一定是一段非常痛苦难捱的经历。这个年龄的男孩子表达能力有限,加之儿子又是一个不善言辞、性格内向的孩子。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只会用哭闹来表达他对去幼儿园的抗拒,然后就是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不穿衣服,不出门。再以后,就是生病。我用了很多办法,最后才在一位学心理的朋友帮助下,终于搞明白了孩子不想去幼儿园的原因:老师会罚他们关小黑屋。后来去幼儿园问老师,老师说,没有关小黑屋,只是这些孩子太闹腾,不罚一下,他们不知道自己错了,只是让犯了错的孩子,去另一个房间冷处理,晾一下而已。
这所谓的隔离在一个孤立的空间冷处理的处罚,对于一个三岁多的小男孩,显然除了让他产生巨大的恐惧,引发他对幼儿园的排斥与抗拒之外,对于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产生积极愉悦的正确行为,并未产生什么正性的作用。
所以,不是所有的惩罚对孩子都有效。那么什么样的惩罚才有效呢?
首先,是将孩子的行为和孩子分开。让孩子感受到做错了事,错误的行为虽不被接受但自己仍是被爱的。惩罚应该是基于爱的艺术,是基于对孩子的爱的保护,是让孩子在被惩罚中感受规矩,而不是被抛弃和伤害,更不应该是成人自己情绪的发泄与攻击。
其次,惩罚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是为了教育和引导,而不是为了实现成人对孩子的控制。因此,惩罚不仅是要让孩子知道错在了哪里,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习到,正确的做法是什么,让孩子知道今后怎样规避风险和伤害。
最后,惩罚的手段和力度要和孩子的行为结果相对应。如孩子破坏了玩具,惩罚他修好,或者没收玩具就可以,而不是罚他一周不能吃巧克力或者不能下楼和小朋友一起玩。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惩罚手段一定要是孩子行为导致的自然、合理的结果,让孩子感受惩罚和犯错之间自然的后果,从惩罚中学习规则与边界。
当然,最核心和最重要的还是,无论怎样的惩罚和规则的制定,都要告诉孩子,你是被爱着的。无论怎样的规矩与惩罚,都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安全与温暖,而不是恐惧和内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