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读书的时候,读到李老师的《读书的乐趣是读懂一本读不懂的书》,有许多的感慨。老师说在高铁上,他穿越五节车厢,竟然没有发现一位乘客在拿着书读,他们在干什么,我们都懂得。在生活中,读书的人真的越来越少了,看手机的真的是越来越多了。
现在读书最多的也大概就是孩子们了吧?
八月份,在医院近乎一个月陪床的日子里,因为正好是拿到第一本样书,需要修改,所以每天大多的时间都是抱着我自己的书在看。所以无论是病房的病友们,还是护士小姐姐们都会不自觉的问我,你是老师吗?
我笑笑,我不是老师。
那你还有这么大的耐心看的下书。那语气,真的很奇怪的感觉。
思考了吗?是呀,是什么样的动力让我每天都坚持在看书呢?我自己知道,我是想要我的第一本书尽善尽美。所以我每天尽心尽力的翻看、修改。
读书的真的是越来越少了,从低龄到高龄都是如此。四岁半的小娃娃,除了看动画片,就是拿着他的火车、汽车、恐龙在玩儿。九岁的小学生,除了打游戏,就是在走廊里来回的跑跳,再要么就是看电视,当然也会抽出一点时间写作业。70多岁的大叔,早上五点半就打开电视,一直到晚上九点多,据说中央八套一天演四部电视剧,每部电视剧大概演三集,十几个小时就那样过去了。这些电视剧他们都看过好几遍了,他们甚至都能说的出下一集的剧情是什么,可还是看得津津乐道。
在医院的角角落落,除了那些抽烟的男人们,就是看手机的人们。几乎看不到一个拿着书读的人。读书的人越来越少了,整个社会似乎陷在一种浮躁状态当中,宁愿刷刷视频,刷刷朋友圈,刷刷新闻,聊聊八卦,也不愿意坐下来看一篇书。
阅读是一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后天培养的。去年在熊猫书院读书的时候,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
当时读书我是记了笔记的。书中说读书阅读是一种能力,阅读是一门艺术,阅读分为四个境界: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是阅读或比较阅读。
我的笔记上还记着这样一句话,阅读的精髓在于不断提出问题,并尝试精准正确的回答问题。并且思考:什么时候我们可以说我已经真正读透这本书了?
对我个人而言,我更喜欢读纸质书,我不太喜欢读电子书。所以当我把我的纸质样书修改好,发给编辑之后,他再发给我修改版的电子稿,我就不太愿意修改了。我感觉那些字小小的,比小蚂蚁还要小,对我来说实在是太挑战了,而且页码那么多,更是为难我。所以后来的修改,我只是看了个大略,并未再做具体详尽的修改。
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讲,读100本书不如一本书读100遍,读书不要贪图容易,越是难读,读不懂的书,才越值得深入的读,用心的读(大概意思,非原话)。
在老师陆陆续续的推荐中,我也真的买了好多书,可是真的没有用心的认真的读过一本书,所以每每看到书橱中那么多崭新的书排列安放在那里就觉得辜负了那些书,不但对不起那些书,也对不起自己,甚至都对不起送快递的小哥。
老师也建议我们选一本认为有难度的经典的著作反复读,反复读。我也和小伙伴们一起讨论,要不要读心理咨询师教材。也约定了要读,可是真的没有认真的读,到现在为止,我的心理咨询师教材才读到第三遍。
完成了吗?其实每天的时间有很多,拿出半个小时来是完全可以的,可是这半个小时宁愿刷手机也不愿意拿来读书。总是会陷入无尽的惰性中,在刷手机刷小说的时候,也会不断地告诉自己,再读五分钟都,读满十分钟的时候就放下手机去读书,读到满五章的时候就放下手机去读书,可是每每又饶过自己,再读五页,再读五分钟。就这样五页又五页,五分钟又五分钟,大半天就过去了。
好在,好在,现在每天选定了两个群,读20分钟的书,读的是李老师的书。
今天晚上,在边做饭边听书的过程中学到了一个有效推动改变的小技巧,很简单,就是专注于当下,一小步一小步就好。
所以今天,为自己做一个承诺。从今天晚上开始,选定自己认为有难度的经典著作每天读至少十分钟,并录音。
既然老师说读100本书不如一本书读100遍,而且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三基教材是最重要的基础书,那么我还是选定心理咨询师教材吧。亲爱的们,有愿意跟我结伴一起读书的吗?可以约相互监督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