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念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变成文字后,却能让人体会到。文字是他的符号,一个意念可有许多符号。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死”的说法从“崩”“薨”“卒”“亡”“物故”“物化”“即世”“逝世”到“翘辫子”“口眼闭”“两脚直”“见阎王”“着木头长衫”“呜呼哀哉”等等,差不多有近200种的说法。意念的符号繁多,简直让人惊叹。
一个意念有许多符号,在写作中应该怎样去使用这些符号呢?
一、多积累意念的不同符号。有积累才有选择,没有积累,等到用的时候又从何选择呢?比如表达“高兴”就要积累许多“高兴”的符号。如词语:喜悦、欢喜、快活、欢乐、快乐、兴奋、愉悦、得意、欢快、舒畅、欢腾、开心、痛快等。成语:兴高采烈、喜出望外、喜上眉梢、喜不自禁、喜气洋洋、心满意足、心花怒放、其乐融融等。除了词语,还有许多表示高兴的句子,如:1、我心里就像吃了蜜一样甜。2、她欢喜得满脸飞霞,两只圆圆亮亮的眼睛,好像两盏小灯笼。3、她高兴地笑了,露出了一排洁白整齐的牙齿。4、兴奋和激动,如同决了堤的洪水,浩浩荡荡,哗哗啦啦地从他的心里倾泻了出来,他再也无法隐藏他的那份斯文了,他手舞足蹈,欢呼雀跃。5、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欢乐的浪花,我的心情也像浪花一样欢腾。还可以积累表示高兴的诗句,如杜甫的“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西游记》里“人逢喜事精神爽,闷上心来瞌睡多”,白居易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等。倘若我们平时把这诸多符号积累下来,写作时还怕词穷,反反复复用“开心、高兴”之类的词吗?教师训练学生作文时,就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积累不同意念下的不同符号,并做一个分类。
二、适合情境,严密选择。那么多符号是不是每一个都可以用呢?我们要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自己想要表达的情感以及考虑到读者来严密选择符号。比如《罗斯福集邮》里“罗斯福积极参加,不间断地把自己重复的邮票捐献给伤员,一直到他去世”这句话中的“捐献”能不能换成“捐赠”呢?“捐献”和“捐赠”是一组同义词,但是不代表他们能够完全互相代替。捐赠是捐出赠送,重在赠送,捐献是捐出献给,含有无私奉献的含义。捐献更能体现罗斯福是一个非常有爱心、无私的人,而捐赠不能表达出这层意思,所以“捐献”在这里不能换成“捐赠”。再比如:我们要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安定团结局面。这里的“安定”也不能换成“稳定”,稳定更强调平稳、无大变化。而安定,含有平安、安好之意,显然这句话里面安定更适合。
三、意念明确。也就是合乎习惯,没有毛病。平时作文当中的语病大都犯了意念不明确的错误。比如1、搭配不当:“我们应该接受大家的意见,改正工作中的错误”中改正不能和错误搭配。“他那和蔼可亲的容貌,循循善诱的教导,又重新出现在我面前”中教导不能和出现搭配,“四年来,他刻苦钻研,已经成熟地掌握了这门技术”中成熟和掌握不能搭配。2、用词不当。“周宇努力学习,老师经常夸耀他”中的夸耀用词不当,“小明兴奋得张牙舞爪,一溜烟跑回家去了”中张牙舞爪用词不当。3、有歧义。“这份报告我写不好”,“开刀的是他的父亲”,“一边站着一个同学,守卫的校门”等等,这些语病都是意念不明确造成的。
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多积累符号并能正确选择和准确使用符号,这样才能准确多样地表达自己的意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