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归来,是有一些挫败感的。
比如,听讲座。
早些年间,别说三个小时的讲座,就是一天的讲座,也可以记住大部分的内容。
发人深省的问题、精彩的事例、闪光的金句,这些未知的讯息流过大脑皮层时,迅速点亮了一些盲区,好像真有什么东西汇入相应的神经系统,促使神经元间多了桥连。
同时这些外来的浓缩的经验,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库,让整个人的精神仿佛得到了滋养,新鲜感,获得感,价值感随之而来。情绪也变得暖融融的,身心得到洗练,变得轻盈而有力。
但本次的培训,和学科相关的领域只有两场,也只有这两场听得轻松。原因大概是许多知识结构我已经熟知,只用看主讲人怎么去安排结构框架,又用什么事例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甚至有空想想,如果我来讲,还可以怎样讲得更好?
但对那些未知的领域,就感觉三个小时过得太吃力了。
专心听,就记不了笔记。离黑板太远,需要不时拍照才能看清讲师的内容。
即便听进去了,也看到了。主题与前后之间逻辑的勾连还是不能够清晰呈现。
换句话说,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讲,他那样做的理由我也找不出来,有的讲座根本提炼不出来它的内容摘要,半天下来只留了几十张PPT,在收藏夹里尴尬陈列。
同事芝姐安慰我,“人家做了十年几十年的经验,浓缩到三个小时给我们,能用三天时间消化就不错了。”是吗?不得不承认,记忆力理解能力均是严重下降了。
再比如即兴发言或个人总结。
上一次在北京培训的时候,辛教授就讲过,即兴发言很简单。
首先表达感谢,感谢主办方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或平台,感谢主讲教师的无私分享和悉心教导。
接着叙述收获,如几天来的学习,让我明白了原来工作中的疏漏,也让我厘清了下一步工作的方向。
最后表达下一步的计划,回去以后,我们一定会学用转化,把集中学习到的理念、模型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中,并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内化优化。
然而,这样的个人总结也只是及格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