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5 算法
本章2个目标
1 介绍几个鲜为人知但很实用的算法
(1) 忽略大小写的字符串比较
(2) 有效查找
容器中最合适的n个对象
(3) 容器中一个区间内元素的统计处理
(4) 实现一功能类似copy_if的算法
最初的HP STL中实现了copy_if, 但在标准化过程中被删除了
2 提示3类错误, 及其避免方法
(1) 必须非常清楚 remove/remove_if/unique做了什么
(及没做什么), 尤其是删除区间包含了指针
时
(2) 要求排序的区间
的算法: 有哪些? 为什么要求
(3) STL算法将结果写到并不存在的地方
-> 错误
item30: 确保目标区间足够大
, 且正确使用了插入语义
总结: 希望算法(transform/copy
等)把对源区间(第1/2参数)操作(第4参数)
的结果插入
到目标容器
, 则必须用插入型迭代器
(第3参数, 3种插入型迭代器生成器返回的迭代器 + 输出流迭代器
), 还可以用 reserve避免不必要的空间重新分配
1 新元素插入
到容器: 必须用 插入型迭代器
; 否则, 只使用 reserve
扩容到足够大容量, 也无法实现正确插入到容器
原因: reserve只增加了容器的容量
, 容器不知道 算法
(如transform)在执行过程中在它的unused空间中插入了新对象 => 容器size不变
=> 插入失败
时导致不确定的行为; 插入成功
时, 破坏容器的数据一致性
2 新元素覆盖
容器已有元素: 不需要插入型迭代器
3 transform: 逐元素 赋值(插入/覆盖)算法
(1) 配合插入型迭代器
, 执行插入
语义
(2) 不配合插入型迭代器: 执行赋值/覆盖
语义
(3) 内部实现: 调赋值
运算符(assignment), 循环每次迭代操作 *result = op(*first1) 完成后, srcfirstIter 和 dstInsertIter 均自动自增(++result; ++first1;)
(=>移到指向next元素)
(4) 第3实参是 插入型迭代器
时, 是 伪 输出区间迭代器
真正的输出区间迭代器
见第4 小节
(5) transform
执行逐元素赋值(插入/覆盖) 时, 没有
相应的更高效的 区间成员函数(item5)
可替代 transform
4 插入型迭代器及其生成器
(1) 3种插入型迭代器 生成器
: 是函数模板
, 返回插入型迭代器
[1] back_inserter + 提供 push_back 的容器
bits/stl_iterator.h
template <class Container>
inline back_insert_iterator<Container>
back_inserter (Container& c);
{
return back_insert_iterator<_Container>(c);
}
https://gcc.gnu.org/onlinedocs/libstdc++/latest-doxygen/a19527_source.html
std::copy (bar.begin(), bar.end(), back_inserter(foo) );
vector<int> dstVec;
transform(dstVec.begin(), dstVec.end(),
back_inserter(dstVec), // 伪输出区间迭代器
Operator() );
[2] front_inserter + 提供 push_front 的容器(排除 vector)
// 输出结果在dst区间与src区间顺序相同
transform(dstVec.rbegin(), dstVec.rend(),
front_inserter(dstVec),
Operator() );
[3] inserter + 提供 insert 容器
transform(dstVec.begin(), dstVec.end(),
inserter(dstVec, dstVec.begin() + dstVec.size()/2 ),
Operator() );
[4] ostream_iterator
第1模板形参是 所要输出的对象类型
// 第1模板形参是 所要输出的对象类型
template <class T, ...>
class ostream_iterator;
// Ctor: 第2参数为分隔符
ostream_iterator (ostream_type& s
[,const char_type* delimiter]);
transform(stringPtrSet.begin(), stringPtrSet.end(),
ostream_iterator<string>(std::cout, "\n"), // 伪输出区间迭代器
Dereference() );
(2) 3种插入型迭代器生成器 & 插入型输出流迭代器 的 Ctor 第1(, 2)实参
为
[1] 容器的引用
[2] 容器的引用
[3] 容器的引用, 容器的迭代器
[4] 输出流 std::cout, 分隔符
(3) 插入型迭代器分析: 以back_insert_iterator 为例
Note: 对插入型迭代器, 解引用和自增均 doNothing; 然后返回自身(*this)的引用, 不会再次触发解引用
插入型迭代器 绑定/内部维护 容器(引用)的指针
, client 对插入型迭代器做 赋值 operator= 操作
时, 会被导引调用 插入迭代器内部所含容器的 push_back/push_front/insert/输出(operator<<) 操作
,该操作内部自动更新容器相应的迭代器(如 vector的finish)
, 即 真正的输出区间迭代器
Note: ostream 是1种流容器
template <class Container>
class back_insert_iterator: public iterator<output_iterator_tag,void,void,void,void>
{
protected:
Container* container;
public:
typedef Container container_type; // 给外部用
// (1) Ctor: 取容器(引用)指针
explicit back_insert_iterator (Container& x)
: container(&x) {}
// (2) 赋值 operator=: (通过容器指针)`调容器的 push_back 成员函数`, 参数按 `const 引用` 传递
back_insert_iterator<Container>&
operator= (typename Container::const_reference value)
{
container->push_back(value); // 更新容器自身的相应迭代器
return *this; // Note: return *this不调解引用操作符 operator*, 仅仅是返回自身的引用
}
// (3) Note: 对插入型迭代器, 解引用和自增均 doNothing, 然后返回自身的引用
back_insert_iterator<Container>&
operator* ()
{ return *this; }
back_insert_iterator<Container>&
operator++ ()
{ return *this; }
};
std::iterator 类
无成员数据
只 typedef 了5个相应型别
容器的 push_back 函数: 内部会更新容器自身的相应迭代器
(指向next可能的元素位置)
vector
void push_back(const T& x)
{
if(finish != end_of_storage)
{
construct(finish, x); // finish 迭代器所指位置上构造新元素
++finish; // 更新finish 迭代器
}
else
insert_aux(end(), x);
}
item31: 了解各种与排序
有关的选择
1 nth_element/partial_sort
结论: 前n(1~n)个排列顺序在后面元素之前, 但前n+1个/[raFirst, raMid)中没排序/也排序了
(1) 部分排序 + 前n+1个内部无序
: 以 第 n+1个元素为界
nth_element(raFirst, raNth, raLast[, comp])
新区间 nth(第 n+1 个) 元素
与 sort 完整排序结果 nth 元素 值相同, nth 左、右子区间之间 整体有序(< / comp)
但各自内部无序
(2) 部分排序 + [raFirst, raMid) 内部排序
, 其余无序
partial_sort(raFirst, raMid, raLast[, comp])
(3) 能解决的问题: 对能描述出 部分区间排序语义
的整体区间进行部分排序(相对于后半部分)
如: 将最好的20个Widget
放到wVec前部
/送给最重要的20位顾客
[1] 不关心哪个Widget送给哪位顾客
-> nth_element
[2] 前20个Widget也按顺序 送给 按重要性排序的顾客
-> partial_sort
例: 把最好的20个Widget
放到wVec前部
bool
qualityCmp(const Widget& lhs, const Widget& rhs)
{
// Widget 的 Quality 成员提供 小于 operator< 操作符
return lhs.getQuality() < rhs.getQuality();
}
nth_element(wVec.begin(),
wVec.begin() + 19, // Note: 前n=20个 => begin()+ (n - 1)
wVec.end(),
qualityCmp);
partial_sort(wVec.begin(),
wVec.begin() + 20,
wVec.end(),
qualityCmp);
2 nth_element 适用场景
(1) 找 前n个
元素
(2) 找 某个位置上
的元素
(3) 类似 nth_element 的功能
, 如 找所有一级品和二级品
1) 方法1
[1] 整体排序
sort
[2] 找某个位置上
的元素: 哪个位置?质量比二级还差的第1个位置: nth_element
=> 从起始处到该位置间
的元素 正是所需
bool
hasBetterQualityThan3Lev(const Widget& w)
{
Widget w3Lev(...);
return w3Lev.getQuality() < w.getQuality();
}
auto lessEqual3LevPos =
find( wVec.begin(), wVec.end(),
not1( ptr_fun( hasBetterQualityThan3Lev) ) );
区间 [wVec.begin(), lessEqual3LevPos) 为所求
2) 方法2: 完全排序不必要
, 一种更好的策略: partition
算法
partition: 把满足 (任意, 而不仅仅是含区间语义的)特定条件
的元素放在区间前部
=> 当特定条件
具有排序语义
时, partition 具有部分排序
语义
pred(*first)
partition(wVec.begin(), wVec.end(),
hasBetterQualityThan3Lev);
partial_sort/nth_element/sort: 非稳定
stable_sort: 稳定(排序前后, 元素的相对前后关系不变)
3 list: list::sort / 借助 vector
间接排序
4 关联容器: 始终保持特定顺序
建议: 对排序算法的选择应该更多地基于所需功能
, 而不是算法性能
item32: 删除元素: 需要 remove类似算法 + erase
remove类似算法: unique, 及其两者的 _if 版本
v.erase( remove(v.begin(), v.end(), 99),
v.end() );
1 从容器中删除元素的唯一方法
是调用该容器的成员函数
非成员的STL算法
, 如 remove并 不知道 也推断不出
它操作的元素所在的容器
, 所以 不可能从容器中删除
元素, 只能从容器中移除
元素
2 remove移动了区间中的元素
(1) "不用被删除"的元素移到了区间前部(保持原相对顺序)
(2) 返回的迭代器
指向最后1个"不用被删除"的元素之后的元素, 以指示 "新的 逻辑结尾"
, 而非容器的真正结尾
(3) remove结束后, 区间中被移除的元素
可能在也可能不在区间
因为可能被 覆盖/赋值
了
(4) 实现
要被移除的第1个元素
被标记为1个洞
, 迭代器后移找到其后 非被移除的元素
(可能与洞不相邻, 中间间隔了多个要被移除的元素), 填原洞位置
并 更新新洞位置为原洞的next位置
3 对 list, 用remove成员函数
比用erase-remove习惯用法更高效
(item44)
4 remove类似算法之unique
容器中移除(相邻 且 重复值 的)元素
5 remove 实现过程 & remove前、后的 容器内存布局
remove后的容器内存布局.png
remove后的容器内存布局.png
=>
被移除的元素
可能在区间中(last 99), 也可能不在区间(倒数2/3):被覆盖
=>
覆盖者残留 到 容器的非逻辑区间
, 若容器元素为指针
, 则残留指针也指向有效对象 => 不应该 delete 残留指针
, 而容器的成员函数 container::erase() / list::remove()等也不会导致 delete 容器的(指针)元素
item33: 指针容器
用remove类似算法
时要特别小心
1 2个原因:
(1) 根本原因: remove 后, 很可能
(若 被移除的元素最终不在区间中
)已经资源泄漏
了
(2) 次要原因: (erase /list::remove等 )"删除(从...去除) 容器中的指针
并 不能删除该指针所指的对象"
(item7)
=> 若 被移除的元素最终仍指向自己原先所指对象
, 则 也发生内存泄漏
case2: 被"删除"的指针有的最终仍指向自己原先所指对象
——————————
begin - - ->| | - - - - - - -> A
——————————
| |\ B
—————————— \
| |\ \ C
—————————— \ \_ _ _ _ _ _
remove_if ->| | -\ - - - - - -- D
return —————————— \_ _ _ _ _ _
| |- - - - - - - - E
——————————
| | - - - -- - - - F
——————————
end() - - ->
解决
(1) 方法1: partition算法(item31)
(2) 方法2: remove类算法前, 先手工删除指针
并将它们置空
void delAndNullifyTargetObj(Widget* & pWidget) // 指针的引用 作参数
{
if(! pWidget->isTargetObj() )
{
delete pWidget;
pWidget = 0;
}
}
for_each(v.begin(), v.end(),
delAndNullifyTargetObj);
v.erase( remove(v.begin(), v.end(),
static_cast<Widget*>(0) ),
v.end() );
(3) 方法3: 手工循环
2 RC智能指针容器, 无remove相关问题, 但想正确用 erase-remove类似算法, 需注意几点
(1) erase-remove 可安全正确使用
v.erase( remove(v.begin(), v.end() ),
v.end() );
(2) erase-remove_if + mem_fun, 要求 RC智能指针/RCSP<Widget>
要能隐式地转换为对应的 内置指针类型(即 Widget*)
std::shared_ptr 不符合要求
std::shared_ptr 没有
// CRSP 隐式转换wei隐式转换为 内部裸指针支持, 类型转换运算符 X::operator T()
operator T*() const
{
return ptr_;
}
原因: mem_fun 的返回类型所保存的成员函数
必须通过内置指针调用
S operator() (T* p) const // operator() 的参数必须是裸指针
{
return (p->*pmem)();
}
(3) erase-remove_if + mem_fn, 无(2)中要求, RC智能指针即可
std::shared_ptr 符合要求
原因: std::mem_fn 的返回类型的 operator() 的参数可为任意类型
, 不再像 std::mem_fun 那样要求为裸指针
std::mem_fn 的返回类型
未指定, 但其 operator() 的参数可为任意类型
template<class... Args>
/* see below */
operator()(Args&&... args) /* cvref-qualifiers */
noexcept(/* see below */);
=> 可用
v.erase( remove_if(v.begin(), v.end(),
mem_fn(&Widget::isTarget) ),
v.end() );
以下例子若用 std::mem_fn OK; 用 std::mem_fun, vs2019下报错:
error C2664: “_Result std::mem_fun_t<_Result,Widget>::operator ()(_Ty *) const”:
无法将参数 1 从“std::shared_ptr<Widget>”转换为“_Ty *”
#include <iostream>
#include <memory> // std::shared_ptr
#include <vector>
#include <algorithm>
#include <functional> // std::mem_fun
class Widget
{
private:
int data;
public:
Widget(int data_)
: data(data_) {}
bool
isTarget()
{
return data == 0;
}
};
int main()
{
std::vector< std::shared_ptr<Widget> > spWVec;
spWVec.reserve(5);
spWVec.push_back(std::shared_ptr<Widget>(new Widget(1)));
spWVec.push_back(std::shared_ptr<Widget>(new Widget(0)));
spWVec.push_back(std::shared_ptr<Widget>(new Widget(2)));
auto iter =
std::remove_if(spWVec.begin(), spWVec.end(),
std::mem_fn(&Widget::isTarget) );
spWVec.erase(iter, spWVec.end());
std::cout << "hello" << std::endl;
}
item35: 用 lexicographical_compare 实现简单的忽略大小写的 字符串比较
Note 对字符串比较而言, strcmp vs. operator<
strcmp 返回 负数/零/正数, operator< 返回true/false
int
ciCharCompare(char c1, char c2)
{
int lc1 = tolower(static_cast<unsigned char>(c1) );
int lc2 = tolower(static_cast<unsigned char>(c2) );
if(lc1 < lc2)
return -1;
if(lc2 < lc1)
return 1;
return 0;
}
1 忽略大小写的字符串比较
: 不考虑国际化
用 unsigned char 强转
-> 避免 char 为负值 -1 时, 与 EOF 的混淆问题: EOF
转化不到 unsigned char
忽略大小写的字符比较
: 不考虑国际化
bool
ciCharLess(char c1, char c2)
{
return tolower(static_cast<unsigned char>(c1) ) <
tolower(static_cast<unsigned char>(c2) );
}
忽略大小写的字符串比较
: 用 STL中名字第二长的算法 lexicographical_compare
bool
ciStringCompare(const string& str1, const string& str2)
{
return lexicographical_compare(s1.begin(), s1.end(),
s2.begin(), s2.end(),
ciCharLess);
}
2 牺牲一点移植性 + 字符串中间不含空字符
+ 不考虑国际化
忽略大小写的字符串比较: 最高效的方法
是 C 实现: 把 两个string转化成 const char* 指针(item16), 再调用strcmp
int
ciStringCompare(const string& s1, const string& s2)
{
return strcmp(s1.c_str(), s2.c_str()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