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孤独”这个词情有独钟,它给我很不一样的感觉。
有人觉得这词儿不好,意味着孤单、寂寞甚至凄凉,我不这么认为。
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只不过在找寻不同的方式来看待它罢了。我们的意识包裹在躯壳中,很难被(也不敢让)外人完全的触碰到。何况还有些需要靠外人来认识自己的人,既无法与他人灵魂接触,也无法真实的理解自己,难免产生寂寥之感。
我读了几本很“孤独”的书,比如说《孤独小说家》、《孤独梦想家》,还有刚入手的这本《孤独美食家》。读过会发现,孤独不是寂寞,它更像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信念。合上书页后,不但不孤独,反而力量充盈着内心。
复习研究生考试那段日子,我最孤独。早上走进图书馆,回家的时候已是黑天。每天我会带很多东西,书、笔记本、水杯,摆的桌子上很满,看起来应该是个奇怪的家伙。教室里不少人来来往往,但没有人理睬我,我就像一块粘在桌子旁的蛋糕,静静的趴伏着、蠕动着。我称之为“人群中的孤独”,到处是人,又好似空无一人。
有一天晚上,我学得很开心,走出图书馆的时候哼着歌——《怒放的生命》。想是戴着耳机唱得很难听,后面传来大笑声,几个女同学发出来的。不知道为什么,我很生气,回头很大声的喊“你们懂什么?”吓得几个人踩到屎一样的跳到了马路那边,不再言语。
她们眼中的这个人一定有病,背着两个大包,手里拎个塑料袋,装得都是些纸张和垃圾,沉闷的家伙大声唱什么怒放的生命,多可笑,还好意思凶呢。我不是生她们气,只是有点压抑。为什么会这么孤独?凭什么要这么孤独?
现在我明白了,孤独是一些事情必须的东西,孤独是某种人生必备的佐料,没有孤独的品质,很多选择无法执行。我站在孤独与人群的中间,在独自找寻或人云亦云间徘徊,天平向哪边倾斜会走向完全不同的道路。其实话说回来,即便我走向人群,也未必就会远离孤独,多意思的悖论。
最近几年,只要见到“孤独”的东西,就多看几眼,一本书、一幅画、一首歌、一条狗、一个背影。
《孤独美食家》这本书是我在“猫空”发现的,随手翻开就读到这样的故事:
村上去看网球,朋友为其买了价值700美元的包厢票,可供二人观看比赛,但那天他只身前往。一位老人因为拿着最差的票正被服务员往后排赶,村上看不下去就请老人坐在他身边。闲暇间,老人去买了两份热狗,递给了村上一份,味道很好。老人说,他曾经和妻子总带着孩子去洋基球场吃热狗。村上问现在还去么,老人目光低垂,说“妻子死了”。村上换了话题,问老人为什么又来看网球,喜欢么。老人说他讨厌网球,只因为孩子喜欢,想看看这比赛是怎么回事。
热狗、老人、简单的故事,勾勒出孤独的样子,我也舍不得再把这书放回书架了。
有的书,我读起来如饥似渴;而有的书,我读起来惜字如金。《孤独美食家》里的故事,和美食一样,要慢慢的品才有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