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入死”,来到世间就叫作生,离开世间就叫作死。这是中国上古文化对于生死的一种看法,一种观念。认为生死不是问题,不过“生者寄也,死者归也”。人生世上,如同逆旅主人,不过寄居一隅而已,李白“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正是此意。生是寄住在世间,死掉就是回去了。用之于兵法,驰骋于敌阵,也称作“出生入死”。
《周易•系传》:“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观察宇宙万物自然变化,了解昼夜替换的道理,就知道了生死之道。生如花之盛开,死如夜里休息。没有什么可怕。所以孔子说“明乎昼夜之道而知”。
在老子看来,生死更是简单,不过在一进一出之间。掌握生命的去留。“生之徒十有三”,人生在世,能够得到正常寿命的占十分之三。“死之徒亦十有三”,属于短命夭折的那一类,也占十分之三。自动走向死地的也占十分之三,原因在于贪图权势、欲望以及生活享受。追求外物的过程,其实是耗费生命、瓦解身心的过程。得不到道的护佑,身心受损,当然不可以长寿。
贪欲太多,违背了自然之道。因此,善于养护自己的生命,便应做到少私寡欲,过一种清静质朴、纯任自然的生活。这是生命力的展现,可以自己把握。
“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人生在世上,活动要有规律。这是一个转变,可以向死的一面,也可以向生的一面。可是,人的活动常因一些知识聪明而乱动,反而使自己走到了死亡的路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