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亚瑟·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年2月22日—1860年9月21日),德国著名哲学家。
“哲学的起点是死亡。” —— 叔本华
再次读到这句话,想到胡适先生对“哲学”的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
作为人生的根本问题,死亡绝对值得我们站在这一角度,去思考、探索哲学。
2
对于死亡,人们普遍有种莫名的恐惧。毕竟,一个人离世后,意味着世界上的所有一切,都将与他/她无关了。想到这点,让人感到不仅悲从心来,甚至还有深深的绝望。
人们对于死亡最大的恐惧在于他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事实:我死了,但这个世界却仍然运行着,而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人们认为死亡代表了自己的表象归于无。人类的出生和死亡都有其内在的原因,而一切事物的变化都只在于表象之间。出生只是从前一状态转变而来的,所以不是一种无的状态。同样,死亡也不是归于无,而只是以另外一种状态存在于表象世界中。 —— 叔本华
“我死了,但这个世界却仍然运行着,这个观点的错误在于人们认为死亡代表了自己的表象归于无”,按叔本华的哲学观点,这里的“表象”相当于佛家观点中的“肉身“。
的确,一个人死亡后,要么以自然腐烂(土葬)的方式,要么以火化(火葬)的方式,让组成肉身的众多原子,悉数回归大自然。从这个角度,死亡的确并不是归于无:只不过是原来组成肉身的众多原子,换了一种组合方式,继续存在于现实世界中而已。
一个人的生命形成之前,并非一切虚无,因为即将组成细胞或者肉身的众多原子,已经存在于现实世界。同样地,生命存续期间,其实是众多原子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来维持生命的存续。
一句话,对于死亡而言,生命肉身的本质是,"来自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3
时间是什么?时间与生命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
时间是纯粹客观性的东西,是实存之物,完全独立于我而实际存在着。我不过是很偶然地被抛到这个世界上,只是作为时间中的一小段而被捕捉到,从而就像千百万在我之前的人一样,获得了一个转瞬即逝的现实性(存在)。那些前于我的人已经化成了无,而我亦将马上化成无。时间却相反,是实存之物,时间在没有我之后继续前行。
对于自然界里没有意识的物质,比如江河湖海、石头泥土,时间没有任何意义。它们就是以这样的形式或者那样的形式客观存在着,时间与运动相互主宰,并不影响物质的存在。
生命必然走向尽头,决定了时间只对生命(或者说意识)有意义。当一个人死亡,伴随意识消失,这个人自然而然回归到纯粹无意识的物质,就像石头泥土、江河湖海。在意识消失的一瞬间,时间对生命失去了所有的意义。
生命的本质,是时间的囚笼;人的一生,都被时间囚禁其中。伴随个人意志消失,死亡将时间的牢笼击得粉碎。这就是死亡的本质。
4
人们为一个人的死亡感到恐惧和悲伤,因为死亡意味着对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将无法再去经历感受,将会对一切失去感知,活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将会归化为零!
读到这里,不由得想到叔本华先生的另外一句格言,“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拥有直面死亡的勇气给人带来的心理上的解脱是巨大的,这不应该带来任何消极的情绪。毕竟这就是能够促使你积极去感受“存在”的原力——任何痛苦或欢乐,都应该细细品味,因为生命真的太短暂了,生命只是一介过客,而死亡迟早要来,死亡才是永恒的归宿。
是啊,“没有人生活在过去,也没有人生活在未来,现实是生命确实占有的唯一形态。” 这绝无仅有的一生中,每一个平淡的日子,又有什么比身体健康、当下的青春和心灵的自由更重要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