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随想
王小清微信众公号:luokekedehouhuayuan
清明总是在这样春阳暖暖、和风煦煦的时节不经意地来临。街头巷口飘曳着各色鲜艳精致的纸花,尽管抹上了一些商业色彩,然而仍给人一份怀想,于是有关清明的情丝就像被风吹皱了的湖水涟漪而来……
清明给人最具代表性的印象便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诗了。“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那是一幅恬淡自然的水彩画:清明的天空,下着柔柔的细雨,阡陌上走着思绪万端的人儿,似乎这万般的心绪正好乘兴饮下一壶清酒才畅快。于是询问迎面骑牛而来的牧童卖酒的处所,循着牧童手指的方向,令人大开眼界,心旷神怡——啊!那是多么美丽的一幕:丝丝春雨像断断续续的花针降落下来,把青砖白瓦的杏花村笼罩得烟雨朦胧,粉媺的杏花正吐纳芬芳,像一个个下凡的仙子,舒展开美丽的容颜……
清明就是这样自然而然来到的:仿佛勤劳的农人刚放下犁耙,回家歇息时随意劈下竹条,买来红纸白纸,拿来剪刀,剪成简朴大方的纸花;又仿佛村村落落挑担的小贩的吆喝声中“卖辣椒秧、黄瓜秧嘞”的时候,翻开老皇历,清明渐渐从农人清亮的眸子、瘦削的脸庞间升腾,从心底勾起陈年老窖的醇香。于是邀上亲兄弟,带上孩子,乡民们提着酒菜水果、香纸炮蜡,孩子们扛着纸花向山中进发,前往祭奠先人。
随意是随意的,因为农人并不刻意等待什么,但农人却又郑重其事。摆好供品,祭了白酒之后,大人便带领孩子恭恭敬敬地磕头作揖,祈祷家业兴旺,读书的孩子有出息。懂事的孩子虔诚地照着大人的指示做,调皮老幺却左顾右盼,看着大人一反平时的和蔼变得口中念念有词的严肃模样,笑出声来,引来大人威而不怒的眼神。祭了祖坟后还要到祠堂祭太公,太公就是有姓氏的菩萨。插上香,点燃大红粗蜡,象征香火不断。清明节的祭祀礼仪就在袅袅的香烟里、明亮的烛光中、劈啪作响的鞭炮声里渐行渐远,带着浓浓的祝福,化作一种情结,浓缩在衣人心底,像一壶老窖等到来年再开启……
清明对于远居城市工作或读书的游子来说,既是一个节日,也是一次绝好的路青旅行。踏上背包,装上面包和矿泉水,三三两两或独身一人行走在田野乡间,青青的麦苗刚抽出穗子,金灿灿的油菜花有的刚谢结籽,有的却傲立枝头,“犹有花枝俏”,引来奔忙的蝴蝶……莴苣水灵灵绿油油,仿佛一捏便可流出汁来,叫人感叹农民用辛勤的双手、善良的心灵努力地
创造着鲜甜的生活。
登山别有一番情趣。五彩斑斓的野花点缀着山坡。“春在溪头荠菜花”,最多的是荠菜,它们伸展着嫩绿的手臂,仰着灿烂的笑脸,不羡百合,不慕玫瑰,汲取着山中的灵气,自由自在地生长。映山红也开得如火如茶,“山青花欲燃”,这是大自然的极美。各种树风华正茂,像一把把绿绒绒的大伞,伫立成群或独立一处,思考着什么。山中小鸟啁啾,虫儿聒噪,热闹非凡,却给人一种“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之感。
走累了,掬一捧清冽的山泉,喝在口中,甜到心里,比瓶装水更爽口。闲来无事,坐在山坡竹林,看古老墓碑上的石刻,抚去灰尘,辩认着是何种字体,想着它的子孙是哪户人家。阳光透过竹林,斑斑驳驳地拍打在身上,叫人想到一种叫做时光的东西,芸芸众生,沧海一粟,不觉悟出诸如“人生有生老病死,事物有成住坏空,社会有生住异灭。诸行无常……”
清明的坟前,不论是果脯珍馐还是粗茶薄酒,关于清明的情结自古至今总是改变不了的。也许这就是中华的魂、中华的根之所在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