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雨声和鸟叫声中醒来。
听到雨落在屋檐上,密密麻麻的,我心里的第一反应是,嗯哼,今天又不能骑车了。
打开《行者》,骑行记录软件,目前的骑行里程数是9174。三月即将过半,骑行距离只有可怜兮兮的82公里。哎,杭城的雨几时休?
关于骑行,我是有许多文字可以写的。
(一)
不算狂热的发烧友,但也称得上是爱好者了。
“KEEP”运动App的slogan说,自律给我自由,那,骑行于我,不但是自由,还有快乐。
当我听到 风从我耳旁呼啸着掠过
我爱这艰难又拼尽了全力的每一天
那只有我自己知道的快乐
我迎着风
——朴树《空帆船》
朴树空帆船里唱的,就是骑行的意义。
行者最早的记录是从我得知这个App,也就是2015年10月开始的。在此之前的路程,已经消逝在车轮滚滚向前的时光长廊里。
而且,自2015年初买了上一辆山地车,捷安特XTC800的一开始,因为有码表,常常忘记打开行者来记录,但行者的记录数据远比一个单薄的码表要全面,于是慢慢的养成了每次骑行之前先打开行者的习惯。
即便不算上行者之外的记录,只要算上2012年大年初一至初十一,我从故乡丽水骑到深圳的逾1400公里,也绝对称得上行者两万里。
最早学会骑自行车是小学五年级,在小学好友提供了自行车和辅助平衡的帮助下,花了5分钟左右掌握了技巧,然后马上去了车店拥有了自己第一辆自行车。时过境迁,第一辆车的样子几乎已经淡忘了。但挥散不去的,是买完车,第一次正式上路,骑在老家那条贯穿城东西的解放街上,身旁就是“呼啸而过”的公交车时,自己扶着车把,战战兢兢的惶恐,以及车轮碾过柏油马路,那种难以言状的愉悦感。
此后的近二十年中,自行车成为生命里必备的工具,也渗透进日常与点滴。
学生时代,懵懂的我只是将骑行作为代步的工具,两点一线,没有太多变化与波澜,当然也少不了反复的被盗失落,重新购买,再度失窃的恶性循环。
直到大学毕业之后,工作之后。
(二)
骑行于我,不单单是代步的工具,也是运动的绝佳方式,更是自我超越的证明。
从深圳回杭州之后,因为一开始所在的公司人数规模不小,过万人的体量,自发的就形成了各种运动协会,而骑行协会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迅速的加入其中。
自此,一扇新大门徐徐开启。协会中,有不少的骑行老鸟,经常分享各种骑行经验,并组织各种长短不一的骑行活动。
在他们的带领下,我参加了诸如环绍兴、环嘉兴、天荒坪、环太湖、甚至马自骑(马拉松自行车骑行)等等“自虐”活动。
17年9月23日第二次参加马自骑,出发前家属拍的,在啃苹果的我而最受益匪浅的,是“刷龙井”。
杭州龙井路段,算得上是大西湖景区里面一段幽静的所在。特别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所描述的那样:“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而从外鸡笼山到翁家山一段,因为是2公里左右的长爬坡路段,加上人迹罕至,人车皆少,因此逐渐成为骑行热爱者日常锻炼的首选。
行者里,我记录了不知道多少次龙井往返的路线,一开始,因为住在滨江区,从钱江一桥北上,进入景区之后,往往选择龙井南坡登顶,然后北坡下山,再根据体力的情况若干次往返,记得最高纪录,是15年的某个夏天,完成了十次往返的“壮举”。
骑行作为一项运动时,需要配合科学计量,为此,心率带、踏频器就成了标配,用来精确测量诸如平地、爬坡、休闲骑和冲刺等不同状态下的心率情况,更好的评估运动效果。
更不用说作为标配的头盔、手套、骑行服、锁鞋,各种修车装备了。所以,骑行一旦入门,变成了一种爱好,在烧钱方面,也是个无底洞呐哈哈哈。
(三)
第一次环嘉兴(记得是差不多180公里左右,限时12小时内完成),快到终点途中,我听着纵贯线的《出发》,突然就泪流满面了,骑行的这种苦与乐,与其他运动一样,只有置身其间,方能体会。
“出发吧,别问终点在哪,一路向前,是唯一的方法。”——《出发》
想起第一次独自完成长途骑行,沿途的种种趣事,被我记录在了博客和当时的杂志里。想起第一次完成24小时挑战马自骑(十倍的跑步马拉松距离,421公里,一般路线是从安徽绩溪或者徽州古城到上海青浦)成功,身体极度疲惫同时又满满的自豪;想起每一次挥洒汗水,踩着踏板,直抵终点的喜悦,都是对生活热爱的诠释。
借用杜拉斯那句:“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第一次长途骑行,写了不少的骑行随笔 骑回杂志社,写成了这篇封面故事我改编一下,骑行于我,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