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我看北大一位老师说,好多学生都有空心病,那个时候我对此是一知半解的。
再后来有一次一个年轻同事把她的孩子带到办公室来写作业。孩子按照妈妈的要求一步一步地完成,每隔一两分钟孩子就引来母亲的呵斥、指责、命令,整个过程充满了孩子的惊慌失措和妈妈的歇斯底里。这个年轻妈妈很苦恼,因为她说孩子到学校里面一点也不守规矩,老师向他反馈说这个孩子很难管教。而且在整个过程中也看得出来,这个孩子不断的消极抵抗,一点作业要写上半天,久久都不能完成。
另外一个年轻同事,他孩子小学时候成绩还不错,进入初中以后成绩直线下滑。孩子常常忘记把做好的改错作业交给老师,其实这是一个很乖的孩子,在放假期间主动帮妈妈带弟弟。但是他太乖了,一定是听从指令行事,对于1对1的这种命令就执行的很好,对于一对多的这种命令就执行起来,差强人意。
有一天看到一篇文章上,说一个人对他生活中的大多数小事情,可以有掌控的权利,他的主动性才会慢慢的被激发出来。
一个人一辈子追求的就是实现自己的价值感和存在感。做一件事情不论做的好坏对错,他一定要亲自去体验,完整的完成这个事情,实现一个闭环。可是有些父母太着急了,害怕孩子犯错,不断的去干涉和干扰他。让孩子失去了完整体验做事过程的这样一个体验,完全或部分丢失了自己作为一个人的价值感和存在感。
当他需要不断地听从指令行事的时候,当指令名不明确的时候,或者说指令是一对多的时候,他的接收功能就发生了障碍,他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这就是所谓的空心病的由来。
我们带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不是帮着他解决问题,而是培养他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希望他不断的去做事,从做事中不断的反思和总结,培养自己做事的能力,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像一个机器人一样,听从指令行事。
家长希望一个孩子当他在自己跟前的时候,听话照做;当这个孩子离开自己的时候,又有很好的独立做事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其实是一个悖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