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参加勇气读书会的第203天,今天阅读的内容是《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最重要的是思维品质培养和发展批判思维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两节的内容。
在最重要的是思维品质培养这一节当中,作者说到:中小学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学生思维品质培养,教学总提“听说读写”,其实最重要的是“想”。如果不重视“想”,“听说读写”必然处在比较低的水平。阅读和写作都可以通过思维获取想象的趣味,评价一个人的阅读能力和表达智慧,实际是在评价他的思维能力,真正有价值的教学都是因为“想”。
教育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可能有创造精神,传统教育要求学生“听话”,限制自由思想,不可避免地扼杀了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我们经常会看到:灌输式的阅读会令儿童对阅读产生误解,会“预支”(或“透支”)儿童的阅读兴趣,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教会学生思考,而“读经”的目的是要让人“相信”,而“相信和服从”又让我们把那些错误的知识转手灌输给更多的学生,那么这样真的好吗?
少年儿童对事物的接受程度,往往取决于情感的启蒙,有趣味、朴实真诚的、富有启迪的阅读材料,他们不会拒绝;如果发现所阅读的内容是虚假的、无趣的、缺乏真情的,甚至带有欺骗的,再加上强制灌输的方式,他的阅读兴趣很可能就此弱化、而且很可能从此轻视甚至鄙视阅读。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个人才能思考”,反映在阅读上,也许只有个体生命体验才能产生阅读价值。这种体验是独一无二的,是学生通过品读思考而感悟出来的,这种个人体验及认识也许幼稚、不成熟,也许不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在专家学者那里简直不值一提,甚至是错误的,但没关系,因为那是他通过阅读和思考获得的,他正在辨析,正在积累,还有很多书等着他去读。课堂是可以出错的地方,为什么不让他多一些体验,谁没有“自以为是”的经历?
必须鼓励并尊重学生的思考,过多的干预会给学生的思维发展造成危害。写作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勇于发表个人见解,而学生只不过用几百字评论学校,教师便惶恐不安,唯恐出乱子,学校是学生的家园,在这个家园,他应该有自由表达的激情,有直接倾诉个人想法的责任。在禁锢重重的课堂,学生不可能有青春激情和独特的见解。
如果青年能够“想大问题,做小事情”,是社会进步的希望。作者在教学中强调独立思考,如果他的学生不敢自由思想,那他会觉得很有可能是他的教学失责,学生的思想活动发生在学校,发生在课堂。他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的形成,教师的教学会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那如果在小学、中学12年中,只会唯唯诺诺,学生能有什么“个性”呢?当一个人接受了12年的基础教育,进入大学或是走上社会时,他的人生观已经充填了一些基本内容,他的思维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也就是说12年的基础教育打下了一定的“精神底子”,他的思维习惯已基本形成,无论如何,教师都不能忽视这一阶段的教学价值。
在发展批判思维是教学的基本任务这一节当中,我们要知道:人有独立的意志和思考能力,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成为现代公民,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意味着很难具有完整的人格。
教育要对民族未来负责,那么多青年丧失思辩能力,轻易地被洗脑,不只是他们个人的不幸。我们的课堂上缺少了思想之光,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培养了不思考、没有创造精神的一代,其危害可能要持续很多年。
多年以来,错误的教育观导致教师丧失独立思考,继而在课堂上传授错误观念,通过教育教学培养“驯服工具”、“听话”、“服从”的奴隶意识,教师的专业进修,过多地“学习领会精神”而不能表达个人意见本身,丧失批判思维,或曰本身不具有批判思维的意识。
作为教师,如果自身没有批判思维,怎么可能在课堂上启思导疑,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呢?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尊重事实、与真理为友,不能靠“训练”形成批判思维。
日更第26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