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必须认真学习语言,要认真学好语言,除了充分认识学习语言的重要性外,还必须明确写文章在运用语言上的基本要求,这样,才能在写作实践中,下苦功学好语言,逐步培养自己熟练地驾驭祖国语言的能力。
文章应该具有这样三种性质: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要具有以上这三种性质,首先文章的思想内容应当是准确、鲜明、生动;其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是思想的表现形式,它同思想应当是统一的。文章思想内容的准确性、鲜明性、生动性,它要求语言与之相适应,因此,写文章,在运用语言上必须有个明确的要求,即语言应当准确、鲜明、生动。
现来谈一谈第一个要求:准确。
语言的准确性是指遣词造句确切、恰当,语言表达的意义符合概念、判断和推理,正确无误。
语言表达要准确,最基本的,首先要做到组词造句合乎语言的习惯、规律,没有语法、逻辑上的毛病。就是说,语言要通顺。语言表达不通顺,也就谈不上语言的准确性,这是不言而喻的。
语言表达要准确,应当讲究词语的选择和词义的辨析。例如:
(1)其次,自然还有人要看,但尤其是因为有人厌恶的文章。说话说到有人厌恶,比起毫无动静来,是一种幸福。(鲁迅《坟的题记》)
鲁迅先生在初稿中是用“影响”一词,最后修改定稿才用“动静”。“影响”是指对别人的思想、行为起了作用,而“动静”是指反应的情况。既然前面文字中有“有人厌恶”,这就是一种反应的情况,定稿选择“动静”一词比初稿用“影响”在意义上就更为准确了。鲁迅先生这种认真的写作态度和注意语言锤炼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而我们初学写作的,在习作中一般常犯的毛病,除了语法上的问题外,就是不大注意讲究词语的选择和词义的辨析。例如:
(2)秋天来临了,田野里一派繁忙景象。稻子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格外金黄,愉快的歌声在辽阔的田野里回荡,农民伯伯在翻滚的稻浪中挥动着银光闪闪的镰刀,,一排排的稻子整齐地铺满了田垄。
例(2)中,“秋天”一词是用得不准确、不恰当的。“秋天”是指秋季,即从立秋到立冬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七、八、九三个月。既然“秋天来临了”,显然是七月份;而从下文的描述来看,显然是“秋收”季节,一般在八月间。可见,改用“秋收”一词,更为准确、恰当。
语言的表达要准确,还应当讲究语言的分寸。例如:
(3)同时,采取林坡牧坡五年轮换的办法(即林坡前五年造林,五年后树木成林,开坡放牧,如此轮换,十年左右则可全部实行树中放牧),绿化荒山、发展养羊,实现林牧共同发展。(,原载《人民日报》)
例(3)中“左右”一词,原稿是用“后”。“十年左右”与“十年后”在时间上是不同的。“十年左右”表示大致的时间,留有余地;“十年后”,即“满十年以后”,表示一个相对肯定的时间。作为一种规划和安排,在时间的估计上应留有余地,故定稿用“左右”一词比用“后”一词更为适当,用得很有分寸。
写文章,在语言表达上不注意分寸,实际上就是不准确的表现。例如:
(4)我庄严宣誓!我从一个不懂事的孩子成为一个无产阶级的先锋战士,这全是您的培养、教育的结果;我能参加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感到更加伟大更加幸福。
在例(4)中,末句,语言表达是缺乏分寸的。一个人加入组织,当然是光荣的,也是幸福的,但能说感到“更加伟大”吗?感到“伟大”,已不讲究分寸,又用“更加”一词,显然语言就更缺少分了。
未完待续……
大家都在看
这儿是文学与历史爱好者的聚集地。这有小说和散文,还有诗词,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长按下面二维码关注起来,一起读书养性,方可脱胎换骨。
![](https://img.haomeiwen.com/i18139683/03f2b5572c35ff94.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