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的力量

作者: 清秋洁 | 来源:发表于2021-11-17 22:32 被阅读0次

              最近在樊登读书里听樊老师讲到《袁隆平的世界》这本书,书中讲述了袁老的成长历程,以及如何走上研究杂交水稻的道路,乃至成功后是如何面对荣誉的。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成功绝非偶然,那来自于对于工作的热爱和执着。讲述中说到袁老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那时饿殍遍野,袁老经历了难以忍受的饥饿,所以就决心一定要研制出高产粮食,让人们不再饿肚子。所以袁老不知疲惫的奔波于田间地头,想尽办法搞科研,文中有这样一段话,让人热泪盈眶。“袁隆平的心在狂跳,他先得让自己平静下来,才缓慢地弯下腰挨近那株稻子。他的眼睛一辈子也没有近视,在仔细查看后,他发现这的确是一株非同一般的水稻,株形优异,尤其是那十多个,有八寸多长的稻穗,穗大、粒多,而且每一粒都分外结实、饱满,摸在手里,就像他在小提琴上触摸过的音符,充满了难以言说的韵律和节奏。慢慢地,他又蹲下身子,开始仔细地数稻粒,一数,竟然有两百三十多粒。他不敢相信,又数了一遍,没错,两百三十多粒。当时的高产水稻一般不过五六百斤,如果用这株稻子做种子,哪怕打点折扣,水稻亩产就会过千斤,可以增产一倍呀,那可就不得了!”这一段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农业研究员在大发现面前的谨慎和喜悦。还有下面这段发现“野败”的过程:必湖去了以后,几乎是跪在淤泥里,用双手一点一点把带有三个穗子的稻株连根带泥挖出来,又小心地捧到岸上,脱下衬衣,像包裹刚出娘胎的婴儿一样,严严实实地把稻株连着泥巴一起包好。稻株最少也有二十多斤,他抱在胸前,拿回实验基地,等袁隆平回来。“野败”的发现是在海南的铁道边,发现时是三亚的助手半夜找到的,也真是这株稻子成为研究的关键。在常人眼里他们近乎疯魔,也真是有他们的疯魔才有了后来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

            二、心怀天下苍生。袁老最初研制出水稻育种时,没有将这一切归功于自己一人,也没有把种子据为己有,而是分给全国多个研究院一起种植, 一起培育,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心胸,才让中国杂交水稻的路走的更宽更远。每一次的研究背后倾注了太多的汗水,袁老始终没忘记自己的初衷,没有忘记要走怎样的路,没有忘记这条路上一起努力的志同道合者。

          三、面对荣誉的淡定从容。袁老在世界上声誉很大,但是我们看到的袁老似乎就是一个邻家老爷爷的形象———慈祥,平易近人,没有大人物的倨傲,有的是农民的质朴无华。在听书中印象最深的是在82年袁老获得十万元的奖金,他自己只留下五千元,其他的都用于水稻研究,这就是他的世界,对于袁老来说,研究高于一切,他的阵地永远在稻田里,在稻田里的他才踏实。

            袁老虽然在今年五月底去世了,但是我相信他的世界中还有更多的人在坚守,袁老人格的伟大已写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将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热爱的力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nvr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