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作者主要想表达这几个意思:
1)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都具有强大的适应能力。
2)刻意的练习,会使我们大脑的某些部位出现一些调整。
3)各行业高手,天赋异禀的人,事实上都是充分利用了大脑和身体的适应能力,来发展和提高了他们自己的能力。
作者在开头,抛出一个常见的错误观点:
由于大脑中的任何变化,我们无法亲眼看到。所以我们很容易认为,这些训练真的不会给我们带来特别大的变化。
这是一个很肤浅的看法。
每个人的认知不一样,能看懂的东西也不一样,看不到就忽视实在不敢苟同。
相对于人眼可见的,健身和跑步,我们可以通过短期的高强度训练,看到自己身体的变化。
肱二头就变大了,肺活量起来了,身体身材匀称了等等。
作者说,其实大脑也像肌肉。越训练,越强大。
看来我们小时候被老师教导,小孩子要勤动脑子,转起来,不然长大了就会是个笨子。这个说法还是有一定依据的。
文中引用了大量的科学研究和试验的结果。
伦敦出租车司机的海马体结构,比公交车司机的结构要大。
受过训练的出租车司机的大脑结构,与未受训的司机和退休司机的大脑结构相比,也不相同。
在研究“”盲人” 或“聋哑人”的大脑后,结果表明:
大脑会重新分配他的神经元路径(用于接受图像和声音信号的神经元),以便这些以其他方式无法得到运用的区域,也可以用来做其他的事情。
这就好比,我们的正常的大脑各个神经元结构,和我们公司的组织架构类似,各自有不同的分工,起到不同的作用。
然而他们的分工也不是确定不变的。会根据我们每个人的实际需求,来调整后面的作用。
这个很好理解。
在公司内部,会有不同的组织架构,有临时拉过来干活的,有长期不变的。
在业务发生变化后,组织结构也会随着调整。相应的员工就会被调用做其他事情。
所以我们的大脑,可以通过清醒的,刻意的练习,以及我们的期望的方式,来塑造它。
尽管由于技能不同,具体细节也各不相同,但总的规律不变:
经常性的训练会使大脑中受到训练挑战的区域发生改变。大脑通过自身重新布线的方式来适应这些挑战,增强其执行那些挑战所需功能的能力。
作者还强调了走出舒适区的重要性。
从大脑结构上讲:单个细胞和组织,也在尽最大的努力,使一切保持相同。
这就说明了我们的身体,它本身就是偏向于爱稳定性的。
难怪要改变一个坏习惯很难,养成一个新习惯更难。
因为咱们的声音从设计上就是这样:保持稳定。
所以要有改变,必须挑战越大,变化越大。
有个词语用在这里很好。叫做:矫枉过正。
当然,书里也指出,对于这种训练,我们需要注意的几个细节:
1)训练对大脑的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在几个方面有所不同。
年轻人,儿童,比成年人更具有适应能力。
2)通过超常时间训练来发展大脑中的某些部位,可能得付出一些代价。
3)由训练产生的认知和生理变化,需要继续保持。如果停止训练,它们便开始消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