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真正的合作,无论事业上,或生活上,无不包含了一次次具有启发性的心理接近。启发性的心理接近是一个实在的、生动的体验,能带来长久的亲密、稳定、具有生命力的心理富足感。它无法用语言完全捕捉到。本质上,我觉得谈论心理接近不应该求诸于语言,而应该静默地回到内心深处去寻找,细细体验它超越语言之外的优美以及和谐。
有些人从不否认亲密的存在,但在内心里,却质疑心理接近真的存在吗?他们没有被人从心理上接近过,也无法从心理上真正接近他人。在生活中,这类人往往更愿意求助于语言、道理,去探索,而不是表达亲密、合作,尽管他们紧紧牵着逻辑之手,却怎么也无法达到他们所想的透彻。
当听到这些人话里话外,将自己的合作者描绘成不够优秀的,将自己的问题推诿于金钱的不足,我总会想到,心理贫瘠的人,他们的合作也是贫瘠、充满危险而了无生趣的,金钱或许可以让人的距离接近,但无法带来心理上的接近,只有不断索取。就像一个人在拼命讨水喝,但假如他喝下了再多的水仍感到焦渴,那么再多的水,对他来说又有什么意义呢?而且我坚信这一点,一个人的心理的富足才能吸引来更聪明、更优秀的合作者,
那些真正的合作者们间,常能感觉到切实的,心理距离的拉近,这不仅是幻想。耐受误解的能力,是我们常在这类合作者身上可以看到的。当误解的乌云消除之时,合作的双方往往就获得心理接近的体验,我发现有过心理接近体验的合作者较少看重社会距离、等级的差异,可以分开,也可以重聚。
其次是模仿,这一点是真正让人迷惑的,因为这才是心理接近的核心与本质,关于这一点,我从女儿身上学到了很多。
记得有一次,我从外地回来,带着她出去玩,在车上,她一直没说话,看着窗外,仿佛对我有些陌生感,我从后视镜里看着她问:“你在干嘛呢?”。
“我在幻想。”
“你?幻想?幻想什么呢?”
“我不告诉你。”她说着,眼睛继续看着窗外。
我发现,在我离开的这些日子,幻想成了她随身的玩具,要是在车上,我一问她,她便说我幻想呢,别打扰我。早晨,我送她去学校,在路上,她拉着我的手走着走着,说,让我幻想一会儿。我问她在幻想什么,她又不说了。我绞尽脑汁也搞不懂这样小小年纪能幻想什么呢,看着她蹦着,跳着,自言自语地沉浸在幻想中,似乎又做不了什么,只能隔离在外,对这幻想产生无尽的想象、焦虑,以及对疏远的担心。
过了很久,我一直努力想读懂这背后的含义,有一次,听到有人说:“你女儿和你很像。”这句话触动了我一下,从“像”字,联想到“模仿”,我意识到女儿行为背后的动机也许是在模仿,但她在模仿谁呢?当我若有所思地坐进车里,启动发动机时,我突然在后视镜里看到了自己,我意识到当我满腹心事时,不就总是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一声不响地望着窗外吗?
我想,平时,她一定从旁观察过我,认定我这样不声不响时,是在幻想,她的“幻想”,其实是在模仿我平时的习惯。就像在和爸爸猜谜、藏猫猫一样。
当我发现了她行为的动机,我就感到了与她之间无法用语言表明的接近感,我直接去问她是不是想爸爸了,她却茫然地说没有啊,我没有追问,因为我想她是真的不知道。
又过了些日子,我又想到,当我出差回来,一见到女儿,心里想问的问题,不就是这个嘛?这时,我心里的问题才暴露出来,而我发现答案是现成,她早已以自己的方式告诉了我,当我不在的时候,她有多想我,以及是怎么想我的。
虽然她还无法说出太多的言语,看来却比我更知道我的心思,我当初所问的问题应该是这样:“(我不在时)你(一直)在干嘛?”
“我在幻想。”
儿童是多么善解人意,尽管她们一言未发,甚至没有拿眼睛看你。但你还没有懂她,她却早已经懂你了,只不过用了一种你很久以前也使用的,早已忘却的方式。儿童是握有魔法的,她仅仅用几下模仿就能表示出许多种不同深度的含义,接近了你的心灵,这种魔法又有几个人懂得破解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