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讲“沟通艺术”系列,谈“说服的心理”。
今天我们谈“说服的契机”。
知道说话很难,要把握所说对象的心理活动,还要把握说话的契机,当然,把握说话的契机还需要宁静的心态。孔子批评因浮躁而把握不住说话契机的现象。我们读原文:
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论语·季氏》
说话要把握好契机,“三愆”就是言语方面不知把握契机的三种错误,均因“不知所止”,心躁而产生。
“知者动,仁者静”,心不宁静,不该你说,你却抢着说,浮躁,急躁,暴躁,或曰狂躁。“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浮躁者心不静。
该你说,你却隐忍不说,“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隐者,阴也;隐者,默也。心中多疑,狐疑不定,“中心疑者其辞枝”,心中多疑惑者言辞枝蔓,与其言辞枝蔓,宁可不说。因疑而不静,因不静而不言,隐默者心亦不静。
不看环境,不看听话者颜面气色的变化,口若悬河,夸夸其谈,“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瞽者,睁眼瞎,盲瞽者心也不静。近日网络上流行一段文字,可供参考,现复制如下:
言语十忌:
一、忌居高临下二、忌自我炫耀 三、忌口若悬河
四、忌随意插嘴 五、忌节外生枝六、忌搔首弄姿
七、忌心不在焉八、忌挖苦嘲弄 九、忌言不由忠
十、忌故弄玄虚
言语“三愆”“十忌”,就是告诉我们要注意把握说话的契机,把握说话的分寸。“三愆”“十忌”不仅是对君子,对上级而言;对丈夫,对妻子,对孩子,对朋友都要注意这“三愆”“十忌”之过。克服“三愆”“十忌”的最佳方案,就是修养宁静淡泊的心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