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歇尔博士在《非暴力沟通》一书中写道: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李佳的丈夫喜欢和朋友一起出去打球、聊天。李佳很生气,便说:“你以后不要再出去疯玩了!”
于是,丈夫便开始呆家里看电视和玩游戏。
其实,李佳不想让丈夫出去玩,只是希望他多些时间陪伴自己和孩子。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直接告诉别人自己需要什么,只是告诉别人不要做什么,比如“你不要再打电话了”、“你不要再乱跑了”、“你不要买那件白色的衣服” ,这些不要里都暗含着其它的意思。
当我们只要求对方“不要做什么”时,对方便会陷入困惑,不明白你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正确的作法是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提出的请求尽量具体,以免意思含糊不清令对方搞不明白。
抽象的要求也会使我们自己陷入迷茫。比如很多人会抱怨说:
你一点也不关心我!
这样的说法,就很容易使别人无所适从。因为“关心”的含义有很多种:有人觉得在有病痛时嘘寒问暖是关心,而在另一些人眼里,偶尔打个电话问候一下便是关心了。
当我们的请求过于抽象,甚至连自己也说不清楚需要对方做什么。这样的请求便没有了可操作性,也因为没有提及有哪些可以做的事,便难以得到满意的结果。
当我们自己都不知道需要什么,又如何期待别人完全了解,做什么事来满足我们的需求呢?
当你需要向别人发出请求时,要想清楚:为了改善你的现状,你希望别人为你做些什么。
也有些时候,我们不需要提出明确的请求。
比如下班回到家里,我们会对妻子说:我饿坏了。妻子便会明白,你想要妻子开始准备吃饭。
但也有些时候我们发牢骚,却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许只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回应或者理解。比如我们会对家人抱怨:
今天路上的车太多了,真烦!
机场的人太多了,乱糟糟的!
这样的话只是在抒发自己的感受与不快,并不需要别人做什么,但同样会给身边的人带来不快。
还有一种情况是,我们只提出一个明确的请求,却并没有提及感受与需要,则很容易造成误会。
比如我们对孩子说:你为什么不去写作业?
这句话听起来更像是指责或命令,令人产生紧张和反感。如果我们先说出感受与需要,再提出请求,则可避免误解:
“今天的作业挺多的,我担心你在睡觉之前写不完,这样你明天会没有精神的,去写作业好吗?”
其实为了避免误解,在提出请求之后,我们也可以要求对方反馈,以充分表达他的理解,以确定双方的意思相同。
确认对方完全明白了我们的请求之后,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的反应
1他此时的感受是什么
2他在想什么
3他是否愿意接受我们的请求。
有了对方的反馈,我们便能了解自己的要求是否能得到满足,或者需要哪些修正,这样便既可避免歧义,也可以使我们的请求更加完善。
无论是在私人场合,公共区间、或集体讨论时,我们都应该明确的提出请求,并清楚指出我们需要得到怎样的反馈信息,以使交流更加顺畅。
有时候,我们也会把请求与命令混为一谈。比如:
我正在工作的时候,同事小云说心情不好,想和我聊聊天。
我告诉她这会儿我很忙,她说:“你根本不愿意和我说话!”
在这里,小云清楚地表达了她聊天的请求,但是一旦我无法满足,她便马上提出批评与指责,其实这并不是请求,而是命令。
在提出请求后,如果对方不答应就会受到惩罚、批评、指责,或者不能体会他人无法说“是”的原因时,请求便变成了命令。
对于命令,我们的反应无非是服从或反抗,但无论是哪一种,都会使别人不愿意满足我们的请求与愿望。所以,在表达请求时,如果我们不想勉强别人,就应该清楚表明,我们尊重对方的感受和需要。
比如我们可以发出请求:可以把那本书递给我吗?而不是发出命令:把那本书递给我。
特别是当我们处于较为强势的一方,比如主管、老师、父母,也更容易使人把请求当做是命令,比如主管说:
因为任务比较紧,大家可以明天早些来吗?
大家就会自然地认为主管在下命令而不是在请求。
这时,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表达我们无意强人所难,是否同意也全凭对方自愿时,一般别人也都会相信。
要注意的是,在提出请求的时候,如果出现了 “他应该”、“他必须”、“ 你应当”、 “我有权要求”等等词语,便是命令或者对他们的要求。
这些词语引出的语言,通常包含着“如果你不满足我的要求,我便会指责你”, 这不是基于正常的沟通,而是想通过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符合我们的利益。
马歇尔博士在书桌城写道: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它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在这一节里,我学会了
1如何表达自己的请求,我要清楚的说出自己需要对方做什么,为了不产生歧义,我还需要对方做出反馈以使意见想通,了解,证实对方准确无误的听到了我的请求。
2我明白了命令与请求的区别:正常的沟通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而不是要改变或强制别人,以符合自己的利益。
思考题:在与家人或朋友的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带有强迫性质的请求,如果我们不按要求做,便会受到指责。请谈谈这些经历及你的感受如何。
我的丈夫有时会请求说的好像命令,例如:最近他喜欢走路(手机上有记步器),他为自己定了目标,每天都要突破一万步,他对我说:“你至少要走五千步。”我心里不舒服,觉得他想控制我,学会了《非暴力沟通》后,和他沟通,我才明白他只是希望我通过适度的运动,保持身体健康,我完不成目标,他也没有惩罚我。误会解除,心中便释然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