淑敏老师说工作室的训练的一个学生,在训练前一遇到难题的时候,就紧张的厉害,并且会死磕一道题。最后的时候往往是一张卷子就做这个题了,后边会的题他也做不完了,直接影响成绩。经过训练之后,自主神经的弹性来了,切换能力有了,然后要遇到难题的时候,就会先跳过去。哪个会做哪个,把会做的全部做完了,这时候身体也逐渐的放松下来,再回头做那些没做出来的题的时候,有些题就一下子就想起来了。
好多学生考试之前是会紧张的,尤其是中考高考的时候。并且考试之前好长时间,有的学生就睡不着觉了,就会有焦虑、紧张,然后睡不着觉。越睡不着觉,第二天的学习的效率就会越低,直接影响到成绩就会越差。在重大考试之前,家长要争取让孩子睡好觉,缓解一下他的焦虑,给他稍微的减压。
在评论区克营在留言说:高考做理综的时候就非常紧张,尤其是物理大题。一看题目有五行,看了三遍没看出重点,就更紧张。考试时我们紧张的时候的一个表现是我都看不进去了,原来能够理解的、能够明白的,我就不知道怎么样了。
克营说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把这次考试看的太重要,太想考个好成绩,如果当平时练习的话,可能就不会太紧张。
这就压力来自于我们的认知。不是说这个考试它本身怎么样,也不是外界的环境它怎么样,或者这个人怎么样。重要的是,我们怎么样看待这个事情。
当我认为这个事情对我很重要,我要必须考好,可是我不确定是否能考好。当那个“不确定”存在时,我们的边缘系统接收到危险信号了,就直接激发了一个战斗/逃跑反应。也就是说我们就进入是那个时刻准备着的状态——紧绷起来。
如果你觉得我复习的很好,我一定会考的很好,那些题我都见过,都会做,那就很有信心就不紧张了。这个不紧张是来自于我很确定我能做出来,来自于我对自己所学过东西我很自信,我能够做出来,我一定能考出个好成绩,这是对自己的信心。已知的东西对我们的潜意识来说,就定义为安全,就和快乐联系在一起。我们快乐的时候,大脑释放内啡肽,多巴胺分泌增多,让我们产生快乐的感觉。那么我们就越做越兴奋,越做越舒服,越做越爽,结果也真的考得很好。
那对于“考试真的有压力吗”这个话题,就是你认为有,他就有了。,你认为没有他就没有。或者换成一句,你把它当回事儿,他就有压力。你不把他当回事了,你不这么重视他了,他反而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了。
那么,有压力是好事儿还是坏事?
压力是好事儿还是坏事儿,关键就在于那个压力的大小。
我们的这个世界上,如果完全没有压力,没有大气压的话,我们就会飘在空中,我们也没有办法坐在这里,站在这个地球上了。
同样的如果完全没有压力,我们也没有任何动力。我们都是一个躺平的状态了。好事是,有压力就有动力。压力产生了动力。当然有时候我们就说我们不想要那个压力,但我们不想要的是过高的压力。
克营说:我以前是一定要达到某种成绩或者名次的时候,我身体和大脑就会有一种紧绷感,应该是压力超过了那个限度。
是的,我们不想一要过高的压力。压力过低也会没有动力。在压力与绩效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压力和绩效之间是倒U型曲线。压力太小不利于激发[员工],压力过大又使员工被压抑,导致不能得到高的[绩效]所以要有适当的压力才能有一个好的工作绩效。
压力过高的时候,就像刚才就说到了考试的时候、考物理的时候,一看那个题有五行字,看了三遍也没看懂,其实就是脑子就懵了,看三遍我都没看出啥来,我就是一个懵的状态。这个懵的状态,就是我们的最本能的反应:僵住了。这个是除了战斗/逃跑反应之外的另一个本能反应,一般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但是在你那个懵的状态中,如果没有去做一个调整,就持续的处于那种状态。导致看两遍,看三遍,看五遍,还是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并且看不出来就开始着急,越着急越慌张就更看不出来。
在考场上那还有一些同学有另外的表现,比如说手抖、哆哆哩哆嗦的写不成行;手心出汗,甚至汗把试卷打湿;不停的上厕所、心慌、心跳加快等情况。这都是交感神经兴奋的一个表现。
如果之前做过动力催眠训练,那考生可以自己做一个5到0的放松、0到5的唤醒,简简单单的一两分钟就解决了。
克营说,高考那年是最后一次文理分科,考试前我能考六百多分,211水平,但混合起来理综我就做不完,那些题我绝对会做,但是做起来我甚至就是一个计算题、列个化学方程式,然后下边写那个数的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我要算好几遍,甚至一句话都要看好几遍,就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看。这样的情况导致我这个脑子转的速度很慢、做题速度慢,最后高考成绩少了40-50分。
那你为什么要看好几遍,算好几遍?你生怕看错了,生怕算错了,你想要考的更好,是太在意它。但是结果是没有得到那个更好。
东红老师分享了她自己高考的时候的状态。当时就觉得考不上没事,那就复习一年。就是没把高考当当回事儿,对于考试结果没有期待,所以就没有那么大的压力,也不紧张。高考的头一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晚上住宾馆不敢开窗户,吊扇咣当咣当咣咣当一晚上,然后就一晚上没睡,结果到了考场里面就开始睡觉。当时就是困,把那个风油精直接往点到眼里,都阻止不了那个困。后来那个监考的老师在最后30分钟的时候,过去敲了敲我的桌子。他说,同学,你不要再睡了,还有30分钟,我就醒过来了。醒过来以后看一看后面的大题,全会就赶紧做,而且全做对了。然后数学就考了72分。后来我想了想,前面的填空题和选择题都不知道怎么糊上的,就是后面的那个几个大题全拿分了,就拿了72分。当时考出来的成绩,也出乎我们老师的意料。我就稀离糊嘟上了大学。
那我们说那个迷迷糊糊的那个状态也就是恍惚的状态,实际上就是一个催眠状态。在催眠状态下,意识和潜意识同时活跃,原来的学过的那些东西,就不知不觉的冒出来就写上了,并且还写对了。这是来自于我们的直觉,来自于我们的潜意识。所以在某些时刻,我们还是要相信我们的潜意识。总之,东红老师表达的是你对考试结果的预期是什么?你要怎么样看待考试的结果?这个很重要。为梅老师分享关于工作中我遇见的患者的压力的问题。觉得也是一个和考试是一个同源的压力。对这个结果越是抱有期待,越是希望这个结果对自己很重要,希望他成功,希望他有一个什么样的结局,我付出了这么多,我一定要有一个结局。这种情况下,他越是压力大的。
工作中发现做试管移植的病人,因为前期付出的多,然后到了移植时候压力就大,就出现一些情绪、生理反应。实际上移植本身移植本身不疼,也不用害怕。但患者害怕的是移植的不成功。实际上就是他想成功,就是因为他付出的太多,他期望得到成功。所以刚才就和咱们这个考试是一个类似的道理。我对这个结局我担心我考不好,我担心怎么样。实际上是一个同源的表现。所以除了常规的健康宣教和安抚之外,还会给患者做个动力催眠小流程,然后伯恩斯量表评分的分值就会明显下降。同时心率下降、呼吸变慢、手脚变暖、身体放松。
我们做的健康宣教是知识层面的教育,是认知,是理性。是从上往下来的,从理性,到感性,再到我们的本能。我们做动力催眠是自下而上,我们直接处理的战斗逃跑反应、处理情绪和感受,当情绪和感觉变了的时候,我们的认知自然而然就变了。因为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之间它是相互影响的。所以说一个变了,另外两个也一定会随着变化。所以说我们讲完道理之后,我们再来做个动力催眠,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然后就把它打通了。所以我们看到的就是效果特别明显,很多人愁眉苦脸的进来,走的时候都高高兴兴,千恩万谢着走了。
晓南分享一个去年做的一个中考的学生的案例。当时就是孩子和妈妈对中考有特别高的期待,因为念的是私立中学,经济上投入多,孩子时间上付出的也很多,补了很多课。在临近中考个6-7天的时候,有点要崩了,压力太大了,妈妈就开始休息在家里全程陪孩子。妈妈一在家陪,孩子的压力就更大了。之前孩子自己学的时候也是网课,还没有那么大的压力,还能正常学。妈妈一回来全职陪着,妈妈也开始焦虑、有压力,月经也没有了。那一天考试,孩子开始就不能正常答卷了,平时这么些题都不能做了,课也不能正常上了。开始哭喊,妈妈也不行了,娘俩都要不行了,然后就给邻居晓南 打电话,晓楠一进他家里,就看到孩子拿个大毛巾在那哭、妈妈在一边急。然后就拍拍孩子、拍拍妈妈,让娘俩一起坐下来,给做了动力催眠个小流程。过程中妈妈的手是僵着,孩子也是那个状态,结束后就缓解一些。这个时候妈妈那个劲上来了,赶紧去打开摄像头让孩子答卷。看孩子那个状态我说答不了,你跟老师发信息请假,又把孩子叫到屋里,给他做一个大流程。这样下来以后,他就觉得舒服好多了。然后连续给孩子预约做了5次,孩子中考时就可以返校了。中考完孩子回来说:再见到这些卷和题的时候,别人烦躁,我不烦了,我能坐到那儿把它都写完。做完后也没有那种烦的受不了的那种心情。
但第二天早晨,这个孩子压力又上来了,就是没出分儿呢,各种担心。孩子爸妈不懂,就觉得考完了,万事大吉,可以安心睡觉了。可孩子说:怎么考完了我睡不了觉了,半夜就醒,着急,我害怕我怕我考的不好。晓南就先给他做个催眠训练,然后俩人一起把每一科一一估分,估分一出来孩子就踏实了,放松下来。
其实考试焦虑分为考前焦虑、考试中焦虑、考试后焦虑,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考试前和考试中焦虑,同时也不要忽略考试后焦虑。
艳分享了去年女儿参加了高考635分,山东省排名是3264名。在孩子高三要求跑校时就去租了房子去陪孩子。觉得对于高考的孩子来说,一个是陪伴,一个是给予精神支持。这是要用行动去支持他,让孩子感受到对他的关心与支持,然后减轻他的内心的压力。无条件的信任,然后做一个情绪稳定的家长,才能真正支持到孩子。物质上、情感上都重要。
白妈妈说自己就是那个比较反面的妈妈,因为从来没有相信过孩子。老是怀疑他就是为了想玩手机才要跑校。昨天跟他沟通的时候,又失败了,没有控制住自己情绪,对孩子不信任、提要求,结果孩子就扣电话了。就没帮助到他,就是一个无效的沟通。
那么,离高考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孩子有他的目标,也想考好。如果他能在学校里专心致志地学下去,呆在是舒服的,他的心思都在学习上,他不会提回家住的要求。也就是现在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困难了,不舒服了,呆不下去了。然后跑回家躲一躲,放松一下,休息一下,再去更好的去努力。
面对高考的学生,作为家长不需要给他去强调高考的重要性,在最后冲刺的时刻,作为家长能做的就是稍微给他减减压,不要太过于放水,你稍微减一点就好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就是,他有情绪的时候、发生一些问题的时候,你稳稳的接得住,这个可能更重要。当然,如果有机会儿做个动力催眠给他助力,那也更好。
硕妈妈分享说:孩子学习有压力,一种是自我要求高、想考好,性格上比较要强。再就是他想考好,但平时学习中还没有准备好,就会有这个压力。第三种就是比较看重成绩,对名次上、成绩上要求要高一点。
让老师觉得自己学习比较好。所以说这是一种认知、看待问题的方式。前段时间,孩子也是出现了这种情况,甚至于一周都没去上晚自习。我咨询了翠萍老师后,就让他在家调整了一段时间。我们也接受了他的这种做法,就是白天去上课,在家早读上晚自习写作业,一般到十点就睡了。
我是听翠萍老师说的那句话,就是说他不管怎么学、在哪里学,他只要学,他只要学就是好的。所以作为家长,我在这段时间就调整自己的情绪,让情绪稳定,自我感觉也提升了一些。然后孩子从大前天就说,妈妈,我再去住校,我觉得还是住校时间利用起来效率比较高。我们什么也没做、没要求他去住校、没请老师帮忙说服他,就是允许他有这个想法,允许他回家住,每天接他送他。现在他要住校我们也支持他,这样就又恢复住校了。相信孩子、相信他自己有调整的能力。然后稳定住自己的情绪,这样就慢慢的就会越来越好。
是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参加了催眠训练,让你自己情绪稳定了。当你稳定下来之后,你才更有力量去支持到孩子。孩子在稳定的家庭氛围当中,他那焦躁的、浮躁的那个心,就慢慢平复下来了。本来他自己有他的目标,有他自己想要的东西,那他就自然而然就去做了,就这么简单。当然,当孩子能力不够的时候,或者是情绪不稳的时候,动力催眠会让孩子的情绪稳定、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更好、调节的更快。
高考是个马拉松,对于高一的孩儿,那我们作为家长就慢慢的陪他跑,不要超过他,只是陪着他,当一个陪跑者陪练着,那就ok了。续老师给大家分享了两个案例,一个是侄女,去年参加春季高考,对于一个没考上高中只上中专的学生,嘴上答应的好好学习,其实家长没看到他多么努力。实际上也是没有把春考这个事儿很看的多么重,就是没把学习没当回事。当时找她谈目标,然后就给她做了好几次的小流程,那个技能操作考的分数非常的高,一共减了是两三分。理论考试前也是在在不断的给她做催眠,要求她来,她也不好意思拒绝就一次次给他做催眠小流程。结果真是就上了本科,也实现了她自己定的最初定的那个目标。
还有一个是朋友的侄女,在外地上学,考研前焦虑学不进去,多思多虑、敏感、睡不好,就在视频上给她隔三差五的做催眠。前两天出来成绩,在她们学校考研的这些孩子当中,她考的成绩是第一名。幸好有动力催眠这个小工具,随时能拿出来用的上,能为他们助力加油,我也非常高兴。
所以我们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成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