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阵子,摘得奥斯卡最佳动画“小金人”奖的动画短片《包宝宝》刷屏了朋友圈。
这部短片没有一句台词,却让无数人落泪。
短片讲述了一位年迈的母亲,在做包子的过程中,意外收获了一枚包子变成的小男孩。
她对包儿子细心呵护,生怕他收到一丝伤害。
然而,随着孩子的长大,他慢慢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开始渴望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朋友圈。
面对渐行渐远的包儿子,包妈妈有些沮丧,却又无可奈何。
直到有一天,包儿子回来收拾东西。当包妈妈得知包儿子要携带女友外出另立门户时,她终于忍不住爆发了,她毫不犹豫地攥住包儿子,大口吃了下去。
看到这一幕,真的让人扎心。
每一个孩子都曾被父母高高地捧在手心里,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有权掌控孩子的人生。
然而,我们身边有多少父母以爱之名,对孩子过度控制、过度教育,最终,他们不仅毁了孩子,也毁了整个家庭。
这就如教育家刘墉所说的:
父母付出得愈多,要求得愈多;牺牲得愈多,不平的愈多。
2
东野圭吾的短篇小说《一彻老爸》中,一个父亲想要生一个男孩来完成自己未完成的职业棒球手的梦想。
所以从小孩出生后,这个父亲便开始规划让儿子加入职棒。
为了实现他这个梦想,他甚至不允许孩子去男女混合的大学就读,而强制孩子上男子大学。
就这样,小男孩像傀儡一样生活着。
事情发展到最后,小男孩选择了同性恋,并留下一封信离开了。
这位父亲对孩子的控制几乎达到了让人癫狂的状态,最终他所得到的,不过是一个丧失了自主意识的孩子。
无独有偶。
《小别离》中,海清饰演的妈妈为了女儿的成绩可谓“拼尽全力”。
女儿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她都全力参与,以至于从早起开车送孩子上学,到放学接送孩子回家,孩子竟没有一点属于她自己的自由空间。
日常生活中,她与先生的话题也都围绕女儿的学习生活,所以后来女儿出国后,没了孩子作为话题,夫妻两人相对无言,各自沉默,都不知道该如何相处了。
可以说,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不仅在生活上控制孩子,更在学习上过度教育。
3
然而,过度教育不仅没用,反而有害。
以中国家长热衷的“早教”为例。
上世纪七十年代,德国政府为培养更多高水平人才,曾经一度打算把传统的、让孩子玩闹为主的幼儿园,转变成以教孩子写字算术为主的学习型幼儿园。
施行计划之前,德国政府做了一项大规模的研究。
研究者选择了50个以早教为特色的幼儿园,和50个以玩闹为主的传统幼儿园,对所有这些孩子进行跟踪比较。
结果发现:
一开始,早教幼儿园出来的孩子在预料之内学习水平更高,而且这个优势一直保持到孩子们上小学以后。
但是,那个优势并没有一直保持下去。
到小学四年级再看,早教组的孩子不但没有学习优势,而且他们的成绩还显著低于传统幼儿园出来的孩子。
也就是说,提前教育真的能让你赢在起跑线,但是你真的领先不了多久。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早教组的孩子不但成绩被人逆转,而且在社交和情感能力方面,还有明显的欠缺。
这才是早教最大的害处。
事实上,类似的研究被多次重复。
现在学术界已经达成共识:提前教育带来的早期优势会在一到三年内被冲刷掉,然后还可能会被逆转。
精读君的《终身成长词典》词条《385:优势反制》也强调过:凡涉及优势劣势等各种观点,一定要注意认知它们的前提和适用条件。
说到底,早教,不过是拔苗助长。
《园丁与木匠》的作者高普尼克曾明确说过:儿童在六岁以前,真正的任务不是什么学习读书写字和做数学题,而是玩儿 。
然而,我们身边身边有多少中国家长着迷于学前教育这种过度教育的方式,甚至不惜花费高额学费也要报名参与。
4
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过:
教育的本质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这应该才是教育的最好模样。
新一季的《最强大脑》的初始100强中,有一对神奇的父子。
他参加比赛的理由十分简单:我来陪儿子。
尽管他说得随意,但我们不难想象,一个40岁的人能够从几万人的海选里脱引而出,杀入100强,他的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事实上,一个优秀的父亲,培养出的儿子也绝非泛泛之辈。
13岁就会编程,就连同场竞技的高材生都感概:他是“别人家的孩子”。
更让人欣慰的是,这样一位父亲培养出的孩子不仅优秀,更懂得尊敬父母。
他在节目中直夸自己的父亲厉害,一脸崇拜。
你想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先做什么样的父母。
因为当你用言语压迫孩子,用行为控制孩子时,往往你并不能真正教育好一个孩子。
只有言传身教,才是最好的教育。
董卿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及自己初为人母的艰辛。
看着面前的小生命,她像所有的母亲一样焦躁彷徨。她既不知道怎样给孩子最好的成长,也迷茫于自己的未来。
后来,一位好友点醒了她。
她意识到:“你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很简单,你去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去把自己变得更好,让他在未来真正懂得的时候,他对于你有爱,也有尊敬。”
之后,她就投身到《朗读者》的筹建,打造了一档原汁原味的中国综艺。
网上流行过一句话:父母前半生的样子,藏着孩子后半生的结局。
说到底,你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最好的教育,也不过于此。
共勉。
作者:精读君
链接:https://www.jianshu.com/p/4278fd9d6392
来源:简书
简书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