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恐惧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恐惧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作者: 婚姻咨询师范俊娟 | 来源:发表于2019-04-02 17:43 被阅读25次

    01

    熊孩子撒泼打滚时,

    父母怎么办?

    图/日本Kuritaeriko

    孩子2岁多的时候,有一回带她坐高铁去北京。

    她很喜欢拿着身份证刷卡进站嘀嘀响一下的声音,但是那天因为走得急,我给忘记了这个事。

    结果进站之后,走在站台上她整个人就崩溃了,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嘴里就念叨一句话:现在就吧,现在就吧……那意思是现在让我们就出去,给她重新去再刷一次。

    但是那怎么可能呢?

    到了座位的地方之后,车厢了人并不多,她站在地上蹦着哭,用尽她浑身的力气,一点不夸张,她是真的一边蹦一边在哭,那个劲头实打实的吓了我一大跳,我第一次看到她还会这一招。

    我当时试了很多办法,发现都讲不通,因为她整个人陷入了一种执念里,任何道理和哄她的话都听不进去。

    很多父母遇到孩子这种时刻还是挺常见的。想要买一个东西,父母不给买,结果躺在地上撒泼打滚,满足不了,我就是不走。

    像这种熊孩子撒泼打滚的耍赖招数,父母要怎么办?

    02

    恐惧教育是以透支孩子的生命力为前提的粗暴教育 

    图/日本Kuritaeriko

    我知道很多父母会有各种不同的方法。

    最常见的做法是,家长会跟孩子说:

    你不许哭,再哭我就把你丢在这里,或者让警察把你抓走,或者遇到类似的情景,跟孩子讲:你要哭就去外面哭,等你哭够了再回来。

    这是关小黑屋的待遇。

    这种做法的背后是用一种更加强大情绪来压过你原本当时有的情绪。比如,我通过让你恐惧,来把你生硬的从伤心里面给拔出来。

    那些被压抑的情绪,并不是不存在了,只是压到了内心更深的地方,积累的多了,慢慢会以各种各样的情绪问题,行为问题表现出来。

    恐惧教育是很多老一辈会用的一种教育方式。

    恐惧教育是一种赤裸裸的通过削弱对方心理能量的方式,来达到控制对方的行为的目的。

    经常被进行恐惧教育的孩子,时间长了就会容易胆怯,害怕,自信心会受到影响,也会不敢表达自我的意见和需要。

    其实是以牺牲孩子心理能量的方式来解决当时的现实困难。

    这是我非常不想要的结果,我希望不要破坏孩子的原始生命力的条件下,能够解决现在的问题。

    还有的家长的做法是:讲道理。跟孩子说:你这么撒泼打滚是不对的,这样也不能得到你想要的,这些是文明的讲道理,讲道理没有用的时候,自己也会发飙。

    容易用一些过激的言行,对孩子吼,最后就会回到恐惧教育的路上来。

    03

    为什么孩子会有这种表现?

    图/日本Kuritaeriko

    孩子会情绪失控,整个人盯着一个点,我要这个,我就要这个,这一种典型的认知失调的表现。

    成年人也会有这种情况。

    比如一个人失恋了。每天睁开眼就想着我要挽回,我不想失去他,我就要挽回,只要他回来,我怎么样都可以。

    然后每天工作也不干了,家务也做了,社交圈子也不搭理了,满心都是对方如果回来了,该有多好。

    这就是跟孩子一样的典型认知失调,当一个人处在认知失调的状态下的时候,大脑的管道是狭窄的,情绪拥堵,原本有的知识、逻辑、想法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就成了,你说什么都不管用。

    神经学家Evan Harris Walker 在他的著作里谈到连接神经原的神经线在刺激源出现后0.3毫秒,就开始释放神经传导物质。

    而人类完整精细的处理讯息需要至少350毫秒。

    意思就是说当一个人情绪失控的时候,整个人就像跳闸的电路,保险丝快速烧断了,其他的东西也就统统都无法启动了。

    在认知失调的人眼中,整个世界就剩下了这一个点,其他的全都消失不见了。

    遇到这种情况,要怎么处理呢?

    04

    给孩子做减法,不要做加法

    图/日本Kuritaeriko

    面对这种的时候,很关键的一点是要给孩子做减法,不要做加法。

    做加法就是,给孩子灌输和填东西,加入父母的东西,往往父母会是非常挫败的,因为孩子会听不进去。所以这时候,想要通过讲大道理,或者批评指责,恐惧教育的父母,会很挫败。

    而且就算暂时成功了,也是付出了昂贵的代价的。

    做减法就是,在孩子自己目前现有的东西的基础上,做引导和疏导。通过这种引导和疏导,来帮助孩子消解情绪和改善认知。而引导和疏导的前提,就是你要学会提问。

    提出一个好的问题,就会成功的把孩子给引出来。

    那么如何提问?这个问题很关键。

    我的思考逻辑是这样的:

    首先,我要问一个跟她当下的关注点是高度相关的,因为她自身的状态是高度聚焦的,如果偏离太远,她不会理这个茬;

    其次,这个问题还要跟我想要引导去的方向有相关性的。

    能满足这两点的问题,就是个好问题。

    所以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问她:你是不是很想自己来刷卡呀?

    她就停下哭,点点头(当时她误以为我要满足她了,就是要利用她这个误解来赢得一点点空间。至少当她停下来的时候,她能够听我说话,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第一个问题能暂时让她停止哭,但是危机并没有解除。

    然后我的第二个问题是继续把她带离危机的地方:你很想自己刷卡,是因为你真的很喜欢听那个嘀嘀的声音吗?

    大家注意,这时候我给她的问题依然是封闭式的提问,只给她机会说“是”,既不要让她有机会扩散话题,防止她又倒腾回来,前功尽弃,又不让她有机会说“不是”,抗拒跟我走。

    要给她划定一条道,既是针对她的需求的,又是往家长想要的方向去引的。

    当时她的反应是:继续点点头说,是的。我很喜欢那个嘀嘀的声音。

    这时候依然不要放松警惕,因为虽然她说的话变多了,离最开始的执念远了一点点,但是还是随时会倒回来的。

    所以后来我紧接着又问了她第三个问题:那个嘀嘀的声音,是短短的,嘀嘀声呢,还是长长的嘀——嘀——嘀——的声音呢?

    她回答说:是那个长长的嘀嘀的声音。

    这个问题其实就慢慢在暴露我的意图了。

    我们常会有一种二元对立的思维误区。比如说孩子要求一个事情,要么是答应,要么就是拒绝,没有别的路了。

    这是我们给自己的设的限。谁说孩子提一个要求,要么答应,要么拒绝,没有第三条路可以走呢?

    我可不可以,既不答应,也不拒绝呢。我先就在那里吊着你,让你跟我一起进入到描述的阶段。

    我第三个问题就是在引导孩子去描述这个事件。描述有一个好处,就是充分探索。陪着孩子去充分探索她想要的那个东西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另外形式的跟自己想要东西在一起的体验。

    而当时身边所有的道具都是可以探索素材和工具。

    比如,我就会继续跟她确认和描述那个嘀嘀的声音。我会先模仿一下, 两种不同的声音,让她来确认是哪种,我也会故意模仿的不对,让她来纠正。

    然后通过这个,渐渐把话题发散出去,比如去问她,那个嘀嘀的声音响的时候是什么颜色的?是红色的吗?你喜欢红色吗?是像火一样的颜色吗?如果着火了怎么办?你会去救火吗?你会怎么样去救火呢?你会打电话给消防员吗?打电话的时候,你会怎么说呢?

    我们家孩子喜欢红色,喜欢救火,喜欢模拟打电话,然后求救的过程。这些话题的引导,我都是在把她逐渐带到她觉得喜欢的事情里面,留在那里,然后开启游戏模式,或者角色扮演模式。把她锚定在那里,这样就离危机越来越远了。

    通过这种充分探索,消除她的执念,把她从里面带出来,她的状态就会改变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遇到无数这样的小事,父母每一次的处理,都是一次孩子人格的积沙成塔的历练。

    一个生命的原始能量完好的保存下来的孩子,一个心理健康人格独立的孩子,是在跟父母一次次的交锋中养成的。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下凡的天使,都是来历练和唤醒父母的,这是生命最初的感动和光芒。

    强大的父母在闪转腾挪间,为孩子留出成长的空间。祝福我们的孩子都能保留生命最初的光彩和魅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恐惧教育正在毁掉你的孩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xn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