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4496096/6ef31b2b510e34e7.png)
2020年6月19日,星期五。父母学堂分享的第140天,第20次周分享。
最近读了本书,樊登的《陪孩子终身成长》,作者在参考诸多著作后,总结了成长中最重要的三根支柱:无条件的爱、价值感和成长性心态。今天聊聊第一根支柱:无条件的爱。
到底什么是无条件的爱?
你给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吗?
你给孩子的爱,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你肯定会说,你给孩子的爱就是无条件的。我也相信,你一定是没有想过真的要跟孩子讲条件的,但问题是,我们是不是用了正确的方式表达出来了呢?
父母常常会不经意的说一些威胁的话,比如:“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你还哭,一会让警察来把你带走!”类似的话很多,前几天我还听到有人用这种方式吓唬不想回家的孩子,老人说:“你再不回去我就不管你了,你就自己在这吧,我回家了!”大人转身走了,他真的会丢下孩子走掉吗?当然不会,最多是装装样子,但孩子却相信了,哭着追在大人身后,跟着大人回家了。在这场博弈中,似乎,是大人赢了。
大人有恶意吗?没有。而且他可能都是出于对孩子的爱,才这样做的。比如,可能觉得天太热了,怕在外面太久了孩子中暑;也可能是觉得该吃饭了,怕耽误吃饭影响孩子的身体;还可能是因为他觉得孩子该休息了,要回去睡觉了……无论哪种,都肯定是没有恶意的。但这些,孩子却都无从知晓,他看到的,只有一个抛弃他的背影,如果自己再不跟上,可能就真的回不了家了。于是他带着满心的恐慌,紧紧的追在大人身后。看到这一幕,我心里蛮心疼那个孩子的。
当我们说话吓唬孩子的时候,我们都知道,这是假的,不当真。因为无论孩子什么样子的,我们都不可能舍得放弃他们,嘴里把别人家的孩子夸得再好,心里也还是深深爱着自家的亲骨肉。但为什么好好的爱表达出来,就变了味了呢?那是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也还是个没有长大、备受打击的孩子。当年父母对自己的恐吓和威胁,还潜藏在自己内心的深处。当遇到自家孩子出现当初自己的问题的时候,除了情景再现,便别无选择了。所以,要改变,要让自己的内在小孩得到成长。那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向孩子正确表达我们的爱呢?
很明显,上面的那种爱的表达,是有问题的。它会让孩子误以为爱我们的是有无条件的。那无条件的爱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呢?
无条件的爱,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不需要交换”。我们原本对孩子的爱,就是不需要交换的,但却总是在不经意间,把它变成了一种交换。
很多父母跟孩子沟通,都喜欢谈交换条件,因为简单易行,而且看起来目标还比较明确。比如,考试考到了多少名以前,就给你买什么什么,如果你能做到什么什么,我就带你去哪里哪里。达成了,自然皆大欢喜。父母高兴的是手段有效;孩子高兴的是,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奖励。但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因为从学习中获得了知识而感到快乐的。那如果没达成呢?自然谁都不高兴。即便最后父母还是兑现了奖励,可能还是会跟着更多的条件和限制,似乎要孩子对这个的额外收获,要感恩戴德一样。而实际上,你为什么还是会给他,并不是为了让他感激你,而是因为他是我们的孩子。否则,你怎么不把奖励给他们班里的学霸呢?而我们这样把条件摆来摆去,却让孩子误以为,如不让父母满意,父母就不会再喜欢和爱我了。
而且这种目标达成的方法终归不是长久之计,如果孩子以后做事情,养成了“不看应不应该,只看有没有好处”的习惯,岂不是更糟?
更何况,在学习中,对于名次的追求,本来就是舍本逐末。学习的目的,不是要比其他人都考的好,而是要真的学会,并能为己所用。但现在我们似乎都忘记了为什么学习,以为它只是为了取得高分和好成绩,就连社会上都催生了好多高分速成班,而且供不应求。我就听过一个小朋友跟我说过,现在的高分班,会告诉你解题技巧,这技巧厉害到即便你看不懂题,只要照着它的方法来,就能让你得分!光听听我也是惊讶得很,这是真的厉害啊!是怎样熟练的技能才能总结出如此强悍的技巧,真的是要点赞的!可是,如果只让孩子们学习这些,就偏离了学习的真正目的。
如果想让孩子爱上学习,重点是要激发他的求知欲,这才是学习的真动力。孩子小时候都比较有求知欲,但多数也会被成人所扼杀。比如,几乎没有一个孩子不好奇过:“我是从哪里来的?”又有多少大人是能够正视这个问题,并真的为孩子寻求答案的呢?通常是随便给个理由,比如是垃圾筒里捡来的!甚至顺带着恐吓一句,你再不听话,我就把你扔回去!看起来似乎孩子得到了答案,不再追问了,我们以为这事过去了,但其实这答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新的困惑,我为什么会被扔进垃圾筒呢?是不是因为我不听话?是不是因为我不够好?那如果我好好听话,我是不是就不会再被扔回去了呢?随口的一个回答,却可能给孩带来无尽的不安全感。如果在孩子们问这个问题时,给予了孩子适合他们认知水平的答案,他们就不会困惑,而是从答案中获得满足,并享受获得知识的快乐。保护并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才是让孩子爱上学习的正确方法。
交换,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即便短时间起了作用,但它的副作用却远远大于它一时的表现。书中有一句话:“实际上,孩子能主动来和好,不是父母的教育方法有效,而是孩子爱父母。孩子对父母的爱和依恋,远胜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有时候,父母可能会借着孩子对我们的依赖,控制孩子。小时候好控制,大了就不好办了。那爱和控制的区别是什么?引用书里的话作为答案:“爱一个人,是希望他好,希望他开心,希望他快乐;控制一个人,是要求对方只能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快乐,占有欲会很强。”
爱是包容,控制是占有。
如何用正确的方式表达我们的爱,是一件需要长期练习的事情,但这个练习,我认为非常值得。就让我们从“不跟孩子谈条件”开始吧。不要经常把威胁和恐吓的语言挂在嘴边,也不要把“不爱”的语言挂在嘴边,什么叫“如果你再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啦”?这不是事实,就不要让孩子信以为真,我们要努力避免这种“不爱的语言”在家里出现。改变需要从自己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下周我们聊第二根支柱:价值感。
下周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