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2019年5月16日 星期四 晴
#困#
已经立夏了。
所以
我这大概属于
倒春困。
9、
2019年5月17日 星期五 晴
#观“战”者#
今天补看了某读书群里昨晚发生的一场“战争”。
大致的故事是,大家本来在就某件事情进行探讨,结果后来被某位出言不逊的群友演变成了发泄情绪式的“战争”,最后在大家的极力声讨下,出言不逊者被请出了群。
我虽然没能直接参与其中,但事后再“观摩”,依然能感受到那种有节制的激烈,以及对是非的坚持。
很过瘾啊。
又有些憋闷。
过瘾之处在于,对于不讲道理且出言不逊者,众人的勇敢斥责。即使跟自己无关,也有好多群友表达出了愤怒和不满。
憋闷之处在于,如果自己在那个当下能亲身经历这场“战争”,自己是会参与其中亦或是,因为跟自己无关就冷眼旁观?
我很希望自己会选择前者,但自我判断自己可能更容易选择后者。
我害怕冲突,这是很久之前我就清楚的事实。
非但如此,我也很喜欢“旁观”。
从面对与自己相关却非明确为自己的事情时的“不主动作为”,到面对跟自己完全无关的他人受到欺压时的“明哲保身”。
说好听点叫“自我保护意识强”,但本质上来讲,就是“冷漠”、“怯懦”。
不主动作为,一方面是因为懒,另一方面,是因为害怕担责任——毕竟多做多错嘛。也怕一旦主动,就会源源不断地被给予任务——这种心理负担,跟自己的不敢拒绝是一脉相承的。
明哲保身,是因为害怕惹祸上身,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去应付或者应对别人的攻击。
总结起来,丧失了主动性,放弃攻击性,其实都是生命力不能流动的表现。
今天听武志红的心理课,讲到让欲求流动,武老师说“按照精神分析的客体关系理论,人活在关系中,‘自体’和‘客体’加一份动力,就是一个关系。’”
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主动性,因为要避免冲突而放弃了攻击性,那么ta自然而然地,会失去很多建立关系的机会。
而关系,对人来说是无比重要的。我们在关系中是得到滋养,还是感到消耗,对我们做出“主动寻求关系”还是“逃避关系”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
所以,武老师说“外向是对外向者的奖励,内向是对内向者的保护”——前者在关系中获得滋养,因此关系变成了一种奖励;而后者则在关系中更多的感到消耗,因此逃避关系成了对自己的一种保护。
内向亦或外向,只要是跟自己的内心所需一致,那么无所谓对错,仅是一种合理的存在。
但如果,内向或者外向的表面状态,与内心需求是不协调的,即内心存在冲突,那么,就会更大地消耗人的心理能量。
以我自己为例。一方面,我因为在关系中常常有消耗之感,因此虽然表面上热情开朗,但其实内心里却跟人有着很强烈的疏离感;但另一方面,我却羡慕那些能够在很多亲密的关系中获得滋养,并且在现实层面上因为很多的关系而获取了各种资源且生活富足的人。
这就说明,我的内心,是存在冲突的。
这也是为什么,我自己虽然很难表达出攻击性,但看到别人“肆无忌惮”地声讨他人甚至冒着被骂的风险去做“坏人”的时候,却欣赏又羡慕。
虽然自己也说过很多次,要不畏惧冲突,要不害怕自己或者别人的破碎,但要实践起来,还是有不小的难度。
吵架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
这大概也是对自己缺乏信心的表现。而且是很缺乏。因为害怕遭到反攻击,也害怕承担对别人造成伤害自己所要承担的后果——比如关系的破裂,“好人”人设的崩塌。
核心问题是:我到底想做一个能真正释放出自己生命活力的不那么完美的人,还是被主流观念各种认同自己却很憋屈的无死角的好人?
对好人的执念,大抵也来自于不安全感。觉得别人对自己的喜爱,是建立在自己做了什么,而非自己是什么的基础之上。因此,才会想要拼命做到完美的“我”,以获取“你”的认可。至于这个完美的“我”是否真实,是否是自己的本心,并不那么重要。
而这种带有讨好属性的行为,会慢慢地侵蚀掉自己的欲求,并且在讨好中感到辛苦,进而让人想要逃避关系。
但攻击性作为人的基本动力,你看或不看,发挥或隐藏,它其实,都在那里。
区别在于,你看到了,攻击性会更多地以正常的方式向外表现,得以疏通;你没有看到,攻击性则会以隐藏而委婉的方式,攻击自己或者他人,并因为你的不自知而让自己或对方以及关系受到严重的伤害——这种伤害,因为与你意识层面的本心相悖,更容易让你感到沮丧、委屈,以及无奈。
所以,攻击性不是坏东西。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去看见它、接纳它,并且表现它。
希望下一次直面“战争”时,我能够遵从本心,勇敢一点。
毕竟,所有的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累积起来的。:)
云朵流泪,花园就会开花。
婴儿哭,母奶就会溢出。
万物的哺育者说过:让他们尽情地哭罢。
雨的泪与太阳的热共同滋育我们。
——鲁米
10、
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多云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今天有点烦。
是觉得自己真讨厌的那种烦。
一来,心中装着事情,有解决之道,但无确定之感。因此,在最终的结果出来之前,总是“心有挂碍”。因此,今天做起事情来,总是不得劲儿的感觉——工作,注意力无法集中;吃饭,食不知味;就连饭后散步,都是心猿意马。
二来,想到自己就这么p大点儿事情都无法静心,平时要“活在当下”的口号叫得那么响亮,如今却深陷于心理时间之中,在对未来的焦虑、紧张之中无法享受“此刻”,就觉得自己……唉,真是个不长进的蠢货。
这种焦虑对结果有帮助吗?没有。
但是还是要焦虑。似乎焦虑了,结果就会变好。如同觉得被喇叭所干扰,生气了就喇叭声就会停止一样——典型的全能自恋。
没有人可以彻底掌控一切。不管ta 是谁。
我们能做的,只是不断地增强自己的实力——物质上的硬实力以及心理上的软实力——让自己在面对困难时,多一点选择和从容,少一些焦虑和窘迫。
想想《权力的游戏》里面的临冬城城主之女珊莎,是经过了多少难以想象的磨难才长出了可以担当临冬城城主的智慧与气势;艾莉亚,又遭受了多少的痛苦才练就出“无面人”的技艺和勇气。论出身,这两位贵族之家的小姐可非常人能比,其受到的关爱和照顾,也远非我等所能及。但她们的成长,却绝非“娇生惯养”带来的,而是在痛苦和磨难中,为了生存,历经刮骨般的疼痛才得以“脱胎换骨”的。
所以,要真正的成长,岂是读几本书码几万字,就能完成的。
对没有被自己亲身实践过的道理,永远没有资格说“我懂了”。
就好像龙妈,她很幸运地拥有了三条龙,并且一路上都能遇见帮助自己的贵人,因此虽然出身不幸但在称王的过程中总体还算顺利。不知道是不是应了“祝福也是诅咒”这句话,因为相对顺利的境遇,龙妈在心智上的磨砺,就远不如珊莎和艾莉亚。她最初的心愿,是夺回铁王座,并且做一个真正能给人民带来幸福的“贤君”。所以她能够很开明地特赦“叛徒”瓦里斯并接受他的辅佐,并告知:如果有一天我做出的决定会伤害到苍生,请你也如同现在一般看着我的眼睛告诉我。但事实上呢?在夺回铁王座的过程中,她被权力和自己复仇之情绪一步步控制着,慢慢地离初心越来越远。当瓦里斯看着她的眼睛告诉她她的决定不对时,她却并未听取意见。这导致瓦里斯决定为天下苍生另选君王,并因此而被龙妈以叛徒之名烧死。而到了君临屠城的那一步,感觉在情绪和情感的冲击下,她的智商已经彻底下线了。
龙妈懂道理吗?从她能不断地吸引有智慧的人来到身边并愿意为她效力来看,她一定懂。但这些道理,到真的需要去践行的那一天,她却没有做到。所以,她也并非真的懂。
回到我自己身上。要活在当下,不为心理时间所困,要“尽人事,听天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诸如此类的道理,在岁月静好的状态下,在书写中,在安慰他人时,那叫一个思维敏捷逻辑清晰。但一旦自己遇上点儿事情,喏,全部打回原形。
但其实,这种时刻才是真的践行这些道理的机会。
而唯有践行,才能将这些道理逐步内化,然后由内而外地磨砺出自己更好的自己,并创造更好的生活。因此,这些让我们感到困扰的时刻,从自我升级的角度来看,其实是一份礼物——
“焦虑不会在生活中消失,只会消失在生活中”
加油吧少女,路还长着哩!
11、
2019年5月21日 星期二 晴
#戏精#
周六的时候,为“带娃去哪里玩儿”很伤了一阵神。本来想去户外,但是又觉得天快要下雨了;室内呢,好像又不知道可以去哪里玩儿点新鲜的。
先生在微信上刷到了一个新地方。是室内游乐场,且开张没多久还在推广期,因此有转发朋友圈集赞38个然后就可以享受9.9元领取价值108的门票一张。
哈,很划算呀。值得一试。
于是,我和先生就分别开始了集赞工作。
先生很简单粗暴,转发文案链接后配文字:求赞,38个,谢谢!
20分钟后,他积满了兑换一张门票的赞。
我就不一样了。先在内心上演了一出大戏,然后才开始转发文案链接。
这出大戏是怎么展开的呢,请听我慢慢道来……
集赞,这种行为会不会很low啊?别人会怎么看你呢?这么爱占便宜?真是一点逼格都没有。
不行不行,我不能让大家这么看我。这条求赞的朋友圈还是分组可查看吧。
肯定首先是家人啦。我不在乎在他们心中的形象。赶紧数数看多少人。40!太好了,超过38个了。
且慢!有好多是长辈呢,他们可不是随时刷朋友圈,而且还有可能根本不会操作呀。那还有谁?同事和朋友,首先pass。我还是想保持在他们心目中的高尚的形象的。
还是选不认识的那一组不知道如何添加的朋友吧。
数数看,这一组也有那么30多人,加上40个家人,够了够了。
对于转给谁看这件事,终于敲定了。
这还不够,对于文字,也琢磨了好一会儿呢。
求赞?太卑微。太low。还是说“请”吧。而且要风轻云淡,佛系一点,要有姿态。
写了删,删了写,终于——
“各位走过路过,请留下你的赞,谢谢~!”
发表键按下。就等着各位的赞了。
1个、2个、3个……很快,有家里的兄弟姐妹开始帮我点了赞。
4个、5个、6个……咦,怎么半天没有动静了?看看时间,大家差不多在吃饭了。赶紧在家族里@了所有人,请大家帮忙点赞。
7个、8个……终于又“要”来了两个赞。
此时,离我发出朋友圈已过去20分钟。
又等了大概20来分钟,多了10个赞。
彼时,我们已经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了。
按照这个速度,怕是不知道啥时候才能集够38个赞。我弱弱地问先生:我是不是应该重新发一个不分组的朋友圈?
先生说,你还分了组的呀?现在多少个了?哦,那你重新发嘛。
我开始重新编辑朋友圈,脑子飞转着,要不要向先生一样直截了当?如果我重新发了朋友圈,之前帮我点赞的朋友会怎么想?我是不是应该屏蔽领导?……
彼时,我充满了懊恼。不就是个朋友圈吗,我至于吗?!为什么要那么多纠结?
终于,我鼓起勇气,借用了先生简单粗暴的文案,转发了链接,屏蔽了几位领导,重新发出了朋友圈。
15分钟左右,38个赞已经集齐。并且陆陆续续,还有很多朋友在帮忙点赞。
当天下午,我一直在想着这件事情。我很烦恼,我很气愤,我对自己充满了不满和不爽!
这不是戏精是什么?!
想想自己,自从上次没过脑子发了一条自认为有趣却惹恼了同事的朋友圈,现在的我已经很少很少发朋友圈。这一方面是有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恐惧,另一方面,也因为在我看来,朋友圈里有很多“秀”的成分。但其实,有些朋友只是在记录自己生活的点点滴滴,有的是把朋友圈当成一个广告发布场所,而有的,是在分享自己的或自认为好的观念——他们发朋友圈的目的,很纯粹。
所以,是因为我自己总是带着不纯粹的目的在发朋友圈,因此也将这种感觉投射给了他人。
除了不喜欢发朋友圈之外,我也不喜欢给别人点赞。因为总是会带着“我给A点了赞,却没有给都熟悉的另一个B点赞,B会不会不开心?”的心理负担。亦或者,我就是羡慕嫉妒,我就是不想点赞,但又不想让别人通过“你给C点了赞,都没有给我点赞”看出来。索性就都不点了。反而是在微信里没有什么共同朋友的人,我点起赞来更加干脆利落,更加没有心理负担。
这看起来,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许,你会觉得我“作”,“矫情”,“自作多情”。没错,因为我也是这么认为的。
但,这不是我故意的。而是,我的潜意识在引领着我。从意识层面,我也是非常想改变的。
而且,对我来说,这并不是一件“小”事。因为除了这种纠结和丰富的内心戏本身就很耗费我的内心能量之外,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对待人际关系的态度——想靠近,又害怕(受伤或伤害到他人);只想让别人看到我的好,拼命掩饰我的不好,甚至,为了掩饰我不好的一方面而主动疏离。
累吗?累。很累。
就是那种“隔着玻璃看外面世界的热闹”的感觉——要看得清,但不敢主动向前迈出脚步。
仿佛一离开这个保护罩,自己就置身于不确定的世界里,自己所拥有的(关系、在他人心中的形象)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但其实,即使崩塌了,又有什么关系?可以重建哪。如果无法重建,那也可以换个角度去建立新的不是?
可我就是害怕呀。仿佛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所以宁愿就守住这些。
去年书写营以来,自己内心的勇敢和开放程度,可以说是迈上了一个新台阶。但感觉,在缺少了专业如珲姐这样的导师的引领和督促下,有的状态似乎没能继续朝着向好的方向继续向前,而是又有了些许回退。
不过这种回退,也很正常。毕竟道路是曲折的。
就是难免会觉得沮丧。
沮丧完毕,还是得抬起头继续往前走。
我想,最核心的问题,大概还是在于我没能很好地接纳自己。因此,才有意无意地,那么在意他人的看法。并且,总想要给他人留下一个“完美”的形象。
而我的内心的那些“小阴负”,又让我在看待他人时多了一层有色眼镜,然后再反作用于我自己,让我在说话行事时多了一份担忧和小心翼翼。
从我面对家人和不熟悉的朋友时要放松很多这点来看,说明我的自体还是比较脆弱的——只有在面对足够有把握是安全的情境下(家人对应着无条件地接纳,不熟悉的朋友意味着其评判在现实层面无法伤害到我),我才能够敞开了心扉展示出自己本来的样子。
所以重点,是在于要寻求如何建立起对自己、对外部世界更多的更坚固的信心。不是意识层面的,而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那种。
我的那些内心戏,让我看到了自己“阴暗”的一面。要承认它,不太容易。不过在这里,我可以敞开了说,也可以毫无保留地发出来给你们看。这说明,我还能自己主动去寻找一些安全感,并愿意在其中尝试做最真实的自己。
嗯,这说明还是有得救的。
别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也别把自己看得太不重要。❤
12、
2019年5月22日 星期三 晴
#去他大爷的!#
昨天的书写,得到了群里小伙伴们的热烈回应。
真好呀。我并不孤单。❤
谢谢你们,你们都是我的心理咨询师。
哈,我怎么这么幸运呐,不花钱就能得到你们的金玉良言,赚翻了!
哎呀呀,对我这种“守财奴”来说,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也是锦鲤本鲤了。O(∩_∩)O哈哈~
昨天夸夸群的作业是夸自己的外貌。我状态不好。夸不出来。
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昨天状态不好。而是,对于"夸自己”这件事情,我实在是难以启齿。
早上,看到同学们从昨晚开始就陆陆续续发出的作业,我一边抗拒一边纠结该怎么办。这作业,是交,还是不交???
琢磨了一会儿,还是决定做个好学生,万一“做”了,心理状态就有改变呢?于是,我比较敷衍地提交了一篇作业。嗯,质量很粗糙。
然后,还是决定把自己心里的感受跟老师交流一下——
老何,我严格遵守群规,不传播负面情绪。但是有些感受我还是想跟你交流一下。
群里的信息,我昨晚抽空全部都看了,一边看也在努力搜寻自己外貌的闪光点。因为晚上要照顾两个崽崽,所以没有及时完成作业,但一直在想着这件事情。
今天上班路上又重听了一遍课,然后想着要交作业……说实话,我的内心充满了抗拒。夸自己,对我来说太难太难了。我想,就是你提到的,羞耻感吧。这种感觉好强烈,强烈到似乎要把我吞没了。看到大家在群里真诚地夸奖自己,我还有种越看越自卑的感觉——你们怎么都那么美呀。反观自己,虽然也有被夸过,但频率并不高,更重要的是,每次我都一边开心一边充满了怀疑:这是场面话?
我自己觉得,懂得很多道理,比如要多关注自己肯定自己,但好多时候其实还是流于表面的。内心那个不太被认可的自我意向,太坚固太强大了。而这,也导致自己很多时候会很在意他人的眼光和看法,然后说话行事都小心翼翼。有时感觉自己的生命,就像一潭被困在边框里的死水,无法流动和澎湃起来。而且是一潭充满了悲伤的死水。唉,这种感觉很不好啊。虽然近两年学习了心理学,总体来说还是有不小的改善,但也常常反反复复。比如这两天,大概情绪处于低谷,一下子就又对自己充满了否定。夸自己?太不要脸了。
通过这第一次作业,我才发现自己一直在刻意练习的所谓的积极思维,更多的是指向外部,去发现他人或者他物他事的美好,而非自己。对自己的美和好,似乎是有意无意地在逃避和抗拒。自我成长的内容,也更多的指向——更好的自己,而非——全然地接纳自己最真实的状态。
啰里吧嗦写了一大堆,希望你不要介意啊。当然你要是介意也没有用,因为我肯定是会发给你的(并期待你的回应)。哈哈哈哈哈!
谢谢你精心设置的课程。虽然对我来说开头不太顺利,但今天的体会,也算是个不小的意外收获。希望课程结束的时候,我的脸皮厚度能够增加个那么几厘米。
老师回复说:我始终认为大道至简,设置这么简单的课程作业就是为了让大家更好的接纳和认识自己。看到你的详细的心路历程,让感到开这个课特别值得,我的理念也非常有用。所以特别开心你给我反馈。
看吧,我是个爱学习并且不懂就问的好学生。我骄傲!
老师说,在感到抗拒的情况下,带着抗拒做作业就好了,“因为作业会疗愈你”。
恩,和我设想的差不多。
那就乖乖去做好了。
关于夸自己而产生的羞耻感,和昨天书写的主题其实有着相通之处。因为,夸自己而导致的羞耻感,核心还是在于觉得有人在关注着自己,而自己又很在乎别人的看法。所以,如果自夸,然后被打脸,那就显得太没面子了。为了避免这种“被人反击”的伤害,那还是压抑住对自己的欣赏比较好,至少,不要表达出来。
嗯,内心大戏又开始上演了。
今天学到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就是“去你大爷的!爱谁谁!”
希望自己能实践。
安啦,你没那么重要。每个人自己都一堆破事儿要处理,谁管你怎样啊?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
希望我有一天,能够在自己的地盘上,比如朋友圈,想发啥子就发啥子,想屏蔽哪个就屏蔽哪个,想给哪个点赞就给哪个点赞,想评论就评论,而不去考虑那么多。
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全然地活出自己,想什么就做什么,管你看不看得惯,管你认为我是高贵还是low逼。,管你觉得是否受到伤害。我相信,只要本心是善良的,就不会从主观意识上去做那些伤害他人的事情。如果别人感到受了伤,也未必就全部是自己的责任。
如果太过于小心翼翼,辛苦了自己,也给了他人掌控我们自己生命的权利。同时,会因为不够真实而阻断了与他人的真实链接。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啊。如果活不出自己来,那么,不是浪费了此人为人的机会吗?
这样子,既对不起造物主的一番心意,更对不住自己啊。
没有放肆地哭过笑过体验过,怎么算是真正的活过?!所以,去他大爷的!你喜欢亦或讨厌,你欣赏亦或鄙夷,都跟我,没关系!
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最美最好最真实的,烟火~~~
突发灵感,写下了如上一段话。
嗯,是时候重温一遍《被讨厌的勇气》了。
最后,附上朋友转发的一段话。
虽然很务虚很飘渺,但是又看起来很有哲理的样子——
爱自己,尊重自己的意愿吧,去他大爷的!
让自己吃尽苦头的,其实不是别人,而是你自己。
你就像所有的人生一样,老是自苦于“不够好,不配得”的感觉,你觉得自己犯下许多严重的错误,迟早会受到外在权威的惩罚,也许来自人,也许来自神,乃至于种种的因果报应。
“自我价值”的问题一旦未能化解,就会转变成你的存在困境!
换句话说,你这一生就是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而来的!父母、配偶和儿女,都是来此帮你看到自己需要治愈之处,而你在他们的生活中,无疑的,也担负着同样的功能!
你若不愿负起责任把爱带到自己的伤痛处,你就无法走出“攻击——防卫”、“愧疚——谴责”的恶性循环。所有的错误都是源自恐惧,唯有先解除恐惧,错误才有办法修正过来!
爱,才是解除恐惧的唯一办法!你无须相信,只要一试便知!大多数人都很熟悉恐惧,却很少了解爱!你害怕上天,害怕神明,害怕彼此。
但是,你为何感到害怕?
因为你相信自己既不值得被爱,而且也没有能力爱别人,这种心态或信念,才是真正需要修正之处。只要你解除你对自己的这种错误信念,你生命中的所有负面因素,便会从此消失踪影!
我的朋友,你不是自己所想的那种人,你不是那些负面信念和行为的总和!
那只是你心中的自我形象,而不是真实的你!你是上天之子,而我也是!
上天的一切美善和真实就是你的美善和真实,接受这个事实吧!
即使仅仅一刹那,都足以转变你的一生!
13、
2019年5月22日 星期四 晴
#我是真的真的真的很不错!#
周一,焦虑
周二,沮丧
周三,尝试
周四,亢奋
哈,我这是什么神仙体质,让这一周过得如此精彩绝伦!
我咋这么牛逼呢?学习能力、领悟能力,都是杠杠的!
昨天学会了“去他大爷的”,发表小感想说——
其实脏话很多时候真的是很能表达内心之情感的 。能够流畅地使用这些语言,说明情绪是畅通的,患心理疾病的概率也会小很多吧。
而且,这些话被定义为“不文明”、“脏”,是放在社会层面来说的。对于我们个体而言,其实只是表达程度的一种方式吧。比如:‘你真美~’和‘你真tm美!’,我觉得后者更让人觉得真实吧。啊哈哈哈哈哈哈!”
紧接着,群内的神仙姐姐就发了一篇题为《“你他妈的为什么还不转发这篇文章?”论脏话对我们的意义》。文中说,脏话可以帮助人们释放自我能量,舒缓情绪——性和攻击是人类文明压抑的两大本能。当我们说脏话的时候,可以宣泄内在压抑的能量;在特定的情境下,脏话可以帮助个人获得群体的认同感——“被许可的脏话”可以充当增进噶你请的纽带,使成员产生“我们是一伙的”的认同感(或者你可以称它为“社交咒骂”);脏话可以止痛,还可以促进力量的爆发!
这篇文章的观点,算是对我的小感慨的一种支持吧。
今天早上看到另一位神仙姐姐分享的文《北京人说“您”,可真不是抬举你》,文章对“您”、“你丫”、“卧槽”的各种用法进行了介绍及详解,更棒的是,不仅有图、有文,还有视频解说及例证(马未都也说脏话!哈哈哈哈哈哈!)看得人狂笑不止又跃跃欲试。
我大概是真的有心想事成的能力,这不,早上刚看完此文并为了实践自己昨天的宏愿而不分组地转发到了朋友圈,上午,就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所以及适当的群体中,实践了一把“以脏话的形式释放情绪”。
今天的夸夸群作业是,夸赞自己的能力。因为昨天已经有了“爱谁谁”的心理基础,以及得到了“作业会疗愈我”的确认,所以今天的作业完成起来要顺畅很多——
1、研究生毕业那一年找工作,先抱着试试的心态参加了国考,结果一败涂地。意识到自己太轻敌了之后,开始了认真“筹划”。分解好备考科目,制定好每天的学习进度,并且严格执行。几个月后再战四川省选调生考试,以高分入面试。再次认真准备面试,利用网络向通过了的“前辈”学习,并和同期参考的同学们利用网络实战练习,最终以高分通过面试,并以所报区县综合成绩第一、所报地市综合成绩第二的好成绩考取了当年的选调生资格。
2、17年5月报名参加二级心理咨询师的培训,本来打算参加18年5月那次考试的,因此前期的学习进度很慢,也很悠闲。结果8、9月份得到通知,当年11月的考试将是改革后的最后一次考试。这意味着,若改革后对专业有严格限制,那么我将永远失去考此证的机会。没法,赶鸭子上架,在毫无头绪的情况下提交了论文,然后专心备考理论。经过了几个月的白天上班、晚上哄娃睡觉之后再爬起来学习,上下班利用通勤刷题的“苦战”,顺利通过了17年11月份的笔试。18年5月的答辩复试备考之初,一头雾水一脸懵逼,但在各处请教及自己领会的基础上,最终完成了一篇质量不错的论文,并比较自如地完成了答辩,最后以63分的成绩险过,拿到了二级心理咨询师的证书。
3、虽然我很玻璃心很敏感,但确实我是一个很善良,且善解人意的可人儿。一名跟我关系很好的大学&研究生同学说,她觉得我就是她的小太阳。
4、前天沁夸我说:又有学识,又风趣幽默,而且特别善解人意,还特别接地气。——这是我理想中的自己。
感受:我的学习和领悟能力真的很强,只要我用心,要学懂某样东西是没有问题的。所以,我的智商过关。通过别人的夸赞,我更进一步确定了自己是有成为“理想中的自己”的能力和潜力的。所以,我真的很棒!
群里有个小可爱,发出的作业一直以”老子如何如何”陈述,我表示“卧槽!看你一口一个‘老子’如行云流水般冒出来,老子表示很钦佩!”小可爱答“老子现在有点飘!”然后,群风就变了,开始一个比一个霸气,一个比一个牛逼。
我的作业发出来之后,大家照例给予了很多的正面回应。我表示有些膨胀。紧接着,我忍不住露怯:其实我膨胀得一点底气都没有。强撑!哈哈哈哈哈哈
老师说:那你再去对着镜子这样说一遍。
纳尼?你怕不是在逗我?!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样。
“请大声读出你的牛逼。发语音到群里来。牛逼喵,你先试试,要是效果好,我们推广到群里”。老师步步紧逼。小仙女们看热闹不嫌事大,“试一下嘛”的呼声,此起彼伏。
虽然老师说“试一下嘛,又不会死人”,但彼时,我还是已经瘫软在椅子上瑟瑟发抖……
一边发抖,我一边反问我自己,对呀,为什么当着自己的面夸奖自己,会这么难?为什么,把文字转化成语音大声地说出来,会这么难?!
昨天不是还说要突破自己,要形成新的经验吗?!这不就是?
何况,小可爱一边怂恿着我一边表示自己要趁中午试试,所以,我要输吗???不,绝不!我,牛逼喵,要突破自己,我说到做到!
中午的时候,在单位找了一块僻静之处,酝酿在三,以极流畅以及极有底气的语气,脱稿+自由发挥地完成了语音自夸。结尾我说:就凭老子这股不怕苦,不服输,一直在成长路上向前走的劲儿,老子敢肯定地说,老子潜力无限!!!
说完这句我就笑场了,彻底崩掉——太好玩儿了,太像传销大师附体了!啊哈哈哈哈哈哈!
小伙伴们的回应来了。各种赞,各种夸,有跟我一起笑的,还有人说“喜欢你的声音,听起来很好欺负”。哈哈哈哈,很好欺负是什么鬼?虽然你说的是对的。[捂脸]
老师问我,“老子”,你现在啥感觉?能很真实的感受到自己的牛逼吗?有没有真切感觉到自己的厉害,就是很真实。
我想了想,认真回答说:别说,还真有点儿。有点儿真的膨胀起来的感觉。那看着我的谁,叫我谦虚点儿的谁,去你大爷的!滚犊子!老子就是超牛逼的!
回答完毕还觉得不过瘾,鼓励大家说:大家加油啊,一时膨胀一时爽,一直膨胀一直爽!
上述经历,虽然看起来很像神经病,毕竟那种夸张,那种膨胀,绝对不是正常人能表现出来的。
但是!它很真实。且让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自从得了精神病,整个人都精神多啦~!啊哈哈哈哈哈哈!
(咳咳。我要控寄一下我寄几……)
这种表现或者语言的背后,其实是我们内心深处压抑又渴望已久的自我认同感的呐喊。是潜意识对意识层面长久以来的“我不够优秀,我不配得”,“我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的负性思维打压的反抗!
这种类似于“疯狂”的状态不会持久。但其爆发力度及带给人的感受之强度,却足以带给人新的体验并在脑神经中留下痕迹。
所以,老师说的“作业自然会疗愈你”,诚不欺我也。
语言和人格,其实是会相互塑造的。
这是今天的经验带来的一点感悟。
这让我想起,曾奇峰在《言如其人》这篇文章中的深刻见解——
人类智力发达的最高标志,就是人会使用复杂的语言。而且,在语言被使用时,它呈现的不仅仅是使用者的智力状况,还会将其人格特点展示得一览无余。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特点,这些特点也许是几年、几十年甚至一生都不会改变的。“乡音无改鬓毛衰”,说的就是发音模式几十年没有改变的情形。对乡音的坚守,实际上显示了一个人对他早年成长环境的记忆与忠诚。
同理,对语言用词选择的坚守,比如只要是面对他人,无论在何种场合,都坚持使用绝对文明的用词,否则就会认为自己很low,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显示了一个人对其早年教养及意识层面“文明的人要说文明的话”或“说文明的话才是文明的人”的观念的坚守。
但其实,这种认识是片面而肤浅的。因为这是在用语言之形式来定义一个人。而这显然,不科学也不合理。而被固着在这一观念之上的人,也丧失了自己一部分的真实——任谁,都有生气到想骂脏话的时候啊。而坚持用文明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人,其实也在被这种模式所限制着。
(所以,想说脏话的时候,不要压抑,尽情地说!时间地点场合不对也无所谓,即使在心里骂一句“去你大爷的”,也好过自己憋出内伤!)
曾奇峰在文章的最后说——
改变语言的内容是一个系统工程,因为语言的内容是由这个人的知识、见识、阅历和人格等多重因素决定的,“言如其人”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不过,也不必那么急于改变。老天给我了我们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在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旅途上完全可以从容不迫。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一些有点僵化的模式时,改变就已经在前方某一个地方等着我们了。
模式呈现着我们,同时模式也限制着我们。在它呈现我们的时候,它是好的,因为它可以让他人了解我们,也可以让我们了解自己。当它限定我们的时候,它就是坏的,就需要新的模式代替它、超越它。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加完美一点,这个愿望本身包含了对自己至少部分的否定,所以我们不再提倡这样说。我们换一种说法:我们已经很不错,但是,一定还有一些潜力没有被挖掘出来,还有一些自己内心的疆土没有去访问过。做一些改变,也许会使自我与人生变得更加宽广和有趣。改变可以发生在任何方面,而语言表达模式的改变,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
语言,表达的是观念。长期看到自己缺点和不足的人,自然也常常表达出对自己的不满。但若为了夸奖自己,我们就必须转变眼光的落脚点,去看到我们身上的闪光点,而后才能用语言表达出来。
就好像,通过夸自己,我们才得以看到,那个被以为“就是个爱做饭的妈”的C,原来在职场上也是一把好手,且厨艺了得!那个被以为“是整天想着找老公的离婚女人”的N,原来是个高学历(准博士)的有颜有魅力(N多男士追求)且双商了得的女子!而被以为“是个长期受同事气的受气包”的Q,原来是学霸无疑且专业能力爆棚!而被以为“就是个小儿科医生”的F,原来是在读博士且“小学奥数一等奖、初中数学年纪第一名‘、考研成绩儿科专业第一名、写段子写了五百个、童话一篇、诗歌五十余首发表两首、曼陀罗绘画二百余幅、个人分析第三年、珠宝及古董鉴赏爱好者、心理学爱好者、阅读心理学书籍近五十本、儿童心理学学习中、健身私教一年、育有一子一女”的大牛人!
……
为什么平时大家都“隐藏”得很深?因为我们都更多的把目光放在我们“未能完成的”或“不够完美的”事情之上。
我们期待着更圆满的自己,却忽略了自己已经拥有的那些充满了光芒的能力,更遑论聚焦于此去将其发扬光大。因为我们总想着,如果我把自己缺失的补全了,那么我一定会更快乐,生活一定会更美好吧。
我们习惯于活在过去和未来,却忽略了“在时间中没有救赎。”
所以,克服心理障碍去夸赞自己的过程,其实是“以外在表现模式的改变来反促内在思维的转变”。而这种思维的转变,又会促进语言表达的改变。所以,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作用的。
在二者的相互正面影响下,人会变得越来越积极。这种积极,不仅仅指向未来,更多的,是让人学会悦纳自己,进而更好的享受当下。
能过好每一个当下的人,又何愁没有美好的未来?——这大抵也就是“自我实现的预言”原理。
哈,只用了一天,我似乎就参透了老师建立这个小组的用意所在!
卧~槽!我咋这么牛逼呢?!!( ̄▽ ̄)/
15、
2019年5月23日 星期五 阴
#生活何处不修行#
之前在某平台上团购了一张烫发券,本来打算四月去的,结果当时预约被告知店面在装修,要五月中旬才完工。
眼瞅着都快奔6月份了,也想改变一下自己的发型给自己带来点新气象,于是决定本周末去把头发烫了。
一大早就发消息给商家预约,结果被告知要6月中旬才装修完毕,现在仅能接受618以后的预约。
4因为购买的时候平台上明确写着6月1日前使用,所以我也得关心一下券使用期限的延长时限。商家很不会沟通,只告诉我平台会通知。但平台的沟通,肯定也是商家说了算啊,不知道对方为什么还藏着掖着。
于是,我又转问平台,平台说,延期到6月30日。
纳尼?!意思是装修耽误了消费者2个月的时间,但只留给消费者13天的消费时间?
像我这种上班族,只有周末有空去,扣减去工作日,就只剩下4天。那如果这4天恰好都安排不过来,那我承担因为商家的行为导致的券没能在有效期内用出而作废的损失???
这是什么鬼逻辑?
我直接发出了我的疑问,并且表示这样子不合理。
平台回复:剩余的客人也不多了呀。还让我早一点预约肯定没有问题。
拜托,这跟剩余的客人多不多有毛关系?这只跟“合同中总消费时限”有关好不?
那一刻,我心中燃起了熊熊的战火——hiahiahia!这是绝佳的练习机会啊!怕个毛线!为了自身的合理权益,战斗到底!我反正不会碎,至于对方会不会碎,跟我没关系!
于是,我有理有据地说了自己4月份即预约的经历,并且表示:延期时限至少应该加上装修期所耽误的时间。平台方表示,会尽力跟商家协商。
我是个得理饶人的人,因此对其表示了信任。
所以这次小战役,还未正式打响便已结束。
不过对我自己而言,还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的。
首先,我没有怂。虽然自己在商家所给出的消费时间段内,其实很大概率是能抽出时间去把券给消费掉的,但是!我就是觉得这个规定很不公平!所以,即使可能并不会造成自己的损失,我也觉得应该勇敢地对其say no!
其次,我用行动在刻意地练习“一致性表达”,并且做好了释放攻击性的准备。对,这一次,我很勇敢!
最后,我在坚定自己立场的前提下,依然维持着理性和温和。我没有咄咄逼人地表示对方一定要怎样,而是在得到了对方愿意去为之努力的答复后,便表示信任并静等处理结果。
彼时,我想起了我的妈妈和我的先生。
一直以来,妈妈都是个特别能说会道且绝不吃亏的人。她讲价水平一流,面对不公也敢于发声。相比之下,我的爸爸就是个怂包。而我,完美继承了爸爸。说得好听是“善良”,其实就是软弱。因为我们内心深处,并非不想去争取,而是“不敢”。因着妈妈的庇护,我俩更加安于做一个“好人”。
在这方面,我的先生和我妈妈很像,一样的不怕得罪人,一样的敢于为自己的正当利益争取。
喏,难怪说我们的伴侣是“另一半”呢。在他们身上,多多少少能找到我们想而不得的一面。
潜意识真聪明,也真可怕。
最好的自己,不是借由“你”来成全我的完整。而是,“我”即是“完整”。
当然,有些亲密关系确实能通过对方来完整自己,但,这实在是一件需要运气的事情。而且,倘若自身缺乏觉知力,仅是沉溺于对方给予的这种“完整感”中,一旦关系发生变故,则可能破碎得更加厉害。
所以,最好的、最坚固的完整,还是应该来源于自身——
通过不断地觉察和尝试,完成成长这件事情。
借由成长,我们便能不断地趋近于“完整”。
而我们身边的人,如同一面镜子,能映照出我们内心想要的,未得的,想摆脱的,亦或是,拥有而不自知的。
所有遇见的人,都是来渡我们的。
或正或负,以福以祸,方式各异。
正因如此,所有的关系,也都可能是,一种疗愈。
16、
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 多云间晴
#你要真实的人,还是完美的机器?#
教导的方式,有很多种。可能以不同的方式,都能导向同一个结果。但,这种“同一个”,只是看似而已。
就好像,同样是针对3岁孩子爱扔东西这个问题。一种方法是,打、骂或者恐吓,直到孩子屈服并再也没有“一下次”的胆量为止;而另一种是,“温和而坚定”。告知孩子这样不可以,并给其充分的冷静时间,然后再和他一起把东西捡起来。并且在等孩子彻底平静下来后,利用单独相处的机会给孩子讲为什么不能扔东西,以及我们可以怎样去排解内心的不满。
这两种方法,最终的结果,都是孩子不再扔东西了。从时效上来说,显然第一种方式起效更快,看起来收益也更大;而第二种方式,则可能会面临多次的反复,需要话更长的时间才能让孩子彻底改变“以扔东西来发泄不满”的方式(对,我不认为这是原则性的错误,因此不用“改”这个字)。
如果仅仅追求效果,那么,显然打骂的方式看起来更好。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孩子不是机器,不是程序,不是只要纠错就好。孩子是有自己想法和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表面的“错”,反映出来其实是未能被表达出的内心需求以及其对待人、事、物的认知结构。
因此,唯有以第二种方式来“看到”孩子行为所表达的内容,并且对其认知进行引导,同时以足够的耐心让他在一次次的经验中去体验、强化更加合适的表达方式,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方式。
惩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人在冲动状态下做出过激的行为——法律的作用即在于此。同理,让孩子明白做某事会有怎样的后果,也对孩子的行为规范能起到一定正面的作用。
但,(敲黑板!!!)这种正面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而且,还需要建立在能够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水平来灵活调整这个“度”的基础之上。
因为,若惩罚所带来的的恐惧过度,虽然眼前的行为问题看似被解决掉了,但孩子确很可能因为恐惧而将“不能这样做”的认知引申到对其他事物的应对过程中。甚至,可能会以“做这件事情是否会被惩罚”而作为思考的前置条件。显然,这种思维模式极大程度地破坏了孩子本能的好奇心和创造力。
因此,从长远的“对孩子好”的角度看,以能够快速起效的打骂方式对孩子进行行为纠正,显然不再具有优势。
除此之外,打骂、恐吓对家长来说,是省力却绝不会省心的教育方式。因为,没有解决表面问题的根源,永远只是治标而不治本。如同“按下葫芦浮起瓢”,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你将要面对的问题会以什么形式展现出来。如果有一天,孩子长大了,你的恐吓再也不起作用,这时,你该如何自处?
看起来,在小的时候把孩子的“收拾”住了,却不知,是为自己和孩子埋下了更多的定时炸弹。
相反,充分给予孩子关注、理解、以及耐心的教育方式,虽然看起来费时费力(尤其是在婴认知能力还较弱的婴幼儿时期),但实际上,这是从小给孩子心中种下了无数颗好的种子:爱的关注、理解、耐心、比暴力更好的沟通方式、“我不是坏孩子”、“我可以用更好的方式来表达情绪”、爸爸妈妈爱我……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未来更有可能拥有积极、稳定的自我,以及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亲子关系)。
教育,不是一件粗暴的事情。
出发和落脚点,都应在于孩子这个“人”。
孤立地看待孩子身上的一个个行为并想要使其全部符合大人的理想标准,培养出的,也许是个“好”孩子,但绝不会是一个“真实”的孩子。
而唯有能绽放真实生命力的孩子,才有可能享受真正的人生。
教育的成功与否,不应、也不能被世俗所定义。
对个体而言,一个人是否喜欢自己,对生活是否热爱且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是否发自内心地爱着身边的人,远比加诸其身的“名、权、利”来得重要。
而这,只有孩子自己,才有资格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