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019年3月1日 星期五 小雨阴
#不够好的自己#
今天,看到邻居群里的妈妈们在讨论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内心的“自卑感”,突然又冒了一点出来。
倒不是因为妈妈们探讨的所要选择的私立幼儿园都很高大上,而是因为,有一位妈妈很热情地在向大家推荐她儿子所就读的幼儿园,并且表示很希望邻居们选择——除了幼儿园确实很好之外,她说,希望能帮女儿找到更多的朋友。因为,通过就读这所幼儿园,她和几位儿子同学的妈妈(也是邻居)成了好朋友,而且,她很喜欢现在儿子班里家长们其乐融融的状态。
反观我自己呢?就很佛系了。我不会主动跟班里的家长朋友们聊天,也不会刻意去和邻居搞好关系。虽然我也很喜欢帮儿子找小玩伴,但是,这种“孩子们的友谊延伸为大人间的友谊”,似乎从来没有发生在我身上过。
我希望吗?似乎也是希望的。但好像,总是刚开始一段时间联系紧密一点,后来就淡下去了。没有过像那位邻居妈妈一样的热情和持续度。
可能因为,从骨子里来说,我还是一个不太喜欢交际的人。即使和朋友,平时联系也甚少。
我在怕什么呢?说起来,好像还是“边界感”的问题。我的内心,一方面渴望更广阔的的世界和与人更多的交往,但另一方面,那面墙似乎又特别坚固——又想和人亲密,又怕别人太了解融入我的生活太多。
那我为什么觉得“应该”交更多的朋友呢?因为“朋友多了路好走”啊,能够通过他人,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拥有更多的机会甚至获得更好的人生哪。
而“追求更好的人生”,是政治正确的事情,是生而为人“应该”负担的神圣使命。
但偏偏,一想起那些交际,又莫名觉得累——花时间、花精力。
武志红老师说“内向是内向者的保护,外向是外向者的奖励”,真是诚不欺我也。
对我来说,与自己独处时的舒服和所汲取的力量,好像确实远大于与人交际时。
我想,我还是不够接受我自己啊。
不然,为什么我会觉得在人际交往方面,自己“应该”更加外放一点,因为这样才更好呢?
而现阶段自己的心理状态,明明是无法接受在现实生活中对相对陌生的人这样子敞开自己的。
一方面想要保护自己,一方面又觉得要多去与人接触建立更多相对深厚的关系。
真是矛盾的人儿啊。
可是,现在的我,就是这样子的啊。
要么接受,要么改变。
像我今天这样,既不能接受这不够好的自己,又没有足够改变的动力,真是消耗心力。
算了,不想了。
交给时间吧。相信它,自会给我答案的。
Take it easy~
2、
2019年3月4日 星期一 晴
#优秀#
中学好友辞职了。转行做保险经纪人。
她是学药学的,之前在一家药企工作,过着朝九晚五似乎一眼就能望到头的生活。
两三年前怀孕时开始考虑家庭保障问题,然后开始研究起了保险。
在研究的过程中,她逐渐发现了保险的美好之处,并且开始在公众号上分享自己的一些见解。
很快,她被“看见”了。
去年下半年,好几家保险公司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思量之下,她决定用一年时间来试水,看能否在保险行业做出一点成绩。
她说:人生短暂,没有什么能永恒地抓在手里。为何不做自己既喜欢又擅长的事呢?何况,这件事还这么有意义。
我非常佩服她的勇气。
同时,也有一丝嫉妒——嫉妒她的勇气和行动力。
如果她不是我身边很熟悉的人,我大概会只表示佩服,而不会嫉妒。
但因为如此熟悉,就难免产生“咱们本来差不了多少,为何你现在可以如此优秀?”的落差感。
不过,话虽如此,对她的祝福还是更多的。
那么,和她相比,我“差”在哪里呢?
大概是,缺少了那么一点“相信”吧。
她的勇气,其实是来源于她的相信——她相信她所热爱之物(保险)的美好,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可以干出一番成绩。
于是,她敢于用力拼搏,并勇于承担结果。
我也有梦想。
我不知道自己算不算热爱,但我真心喜欢心理学。
我希望自己有一天,可以利用心理学知识,帮到更多的人。
与此同时,能够通过帮助更多的人,为自己和家人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我也知道,一个心理咨询师的成长,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目前自己利用业余时间在做的功课,还远远不够。
但是,若要全职去做,目前的我,还是不敢的——我需要一份稳定的收入,来确认家庭的生活保障。
所以,对于那些家里没有矿,但依然敢于为了梦想而放弃“稳定”的人,我由衷地,心怀敬意。
但其实,虽然我的脚步慢了一点,但我从未想过放弃。
并且,我一直在调整自己的步伐,期望能够离梦想更近一点,再近一点……
所以,我也是优秀的对不对?
何况,身边有这样的朋友,对我来说,是一种鼓励,也是一份激励——
要努力啊!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将其变为自己擅长之处。
生命短暂,不可虚度。
祝福你,我亲爱的朋友!
愿我们都能实现,自己的梦想。ヾ(°∇°)ノ゙
3、
2019年3月11日 星期一 晴
#我以为我懂了,其实我没有#
“当你做某件事,想要求快的时候,就表示你再也不关心它,而想去做别的事了。”
——罗伯特·波西格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
这是最近让我特别有感触的一句话。
这句话多简单呀,而且仔细一想,就是这么个道理呀。
这和“活在当下”,其实是一个意思嘛。
所以,有什么好感触的。
有好长一段时间,我也觉得自己能够常说“活在当下”,能够专注于某些事项,并且偶尔还能感受一下“心流”,就觉得自己挺厉害了,不但懂了道理,还去实践了。
但当我看到这句话时,再联想到自己每天安排得满满的任务——阅读、抄经、书写、学英语——做每一个任务时,都习惯性地计划好时间,我要在多少时间内完成这件事情,然后赶着去做下一项任务。
我不禁反思:我,真的活在当下了么?
答案是一目了然的。
当我在急急忙忙地“认真”完成该项任务时,心里却是想的“这样子我就能赶紧开始并完成下一项任务”。
这,怎么也不能算是在全情享受这个过程。
我又想起了朱吉姐介绍的那个“1”。
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只想着这一件事情。
我爸常说“该吃饭时吃饭,该睡觉时睡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好简单哦。
好难呀。
我也曾经领悟到要“克制”,克制“快”的冲动。
但其实无意识中,总还是想着要“争分夺秒”,因而难免有为了赶路而没有好好欣赏路上的风景之嫌。
忙碌让人踏实。
但未必,让人有足够的收获。
我们为了这份踏实,赶呀赶,却未必对得起这件事情本身。
你在我身边(完成此任务),心里却想着ta(腾出时间来做另一项任务)。
这是分心,这是不专一。
这倒未必是爱得不够,可能真是一种惯性。
这里面,还有一份“不敢”——
不敢放肆地去享受某事,以免耽误了其他“正事”。
这好像也涉及到时间管理的问题。
每天想做的事情太多。
也许,是该做一下减法了。
毕竟,比起量,质更加重要。
4、
2019年3月13日 星期三 阴
#无#
未来的世界,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说到底,是国民素质的比拼,是人的比拼。人有强健的体魄,有饱满健全的精神世界,就有足够的资本,不惧怕任何竞争。 ——米粒妈
今天这笔,有点难落下……
世道险恶,人心复杂。
利益熏心时,良心可以让位。
那些只盯着眼前利益而枉顾他人安危的人,真是死不足惜!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除了繁衍的本能,人类社会是依靠着责任、良知、以及人心之大爱而不断发展进步,并传承至今的。
保护并善待孩子,即是对人类未来最起码的尊重。
那些能够官至其位的“佼佼者”,却不能够真正担起此“位”之责。
那些肩负着“育人”重任的机构,一边教导着孩子要有良知,一边却为了利益在做着如此肮脏的勾当!
“过几天他们仍然闭着眼睛赚钱,过几天我们还是只有闭着眼睛活。”
虽然明知“太阳底下无新事”,但还是,觉得很难过。
失望太多次,但我仍然,在期待希望。
这是傻,还是因为自己无能改变而被动接受现实的自我安慰???
ε=(´ο`*)))唉
5、
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阴
#喜欢,重于正确#
如果想有一个很大的心理空间,需要通过创造外在现实之物去拓宽,也就是“扩容”。当生命指向成长时,我们的一生必然是不断扩容的过程。太多人不敢去做事、不敢去爱人,不敢去创造、不敢生出渴望,几乎都是因为担心自己会失败,为了避免受挫后的羞耻感。遵从你的自由意志,遵从你的心,并将你的心大胆地投射到外部世界,去爱,去恨,去投入,去创造。
——武志红
今天听《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讲到“创造和扩容”。结合自己内心较为紧缩的状态,听这一讲的时候,也有不小的感触。
当我们“不敢”的时候,是因为害怕失败,害怕承受那股羞耻感。
但并非所有的人都害怕,因为心里疆界相对宽广、人格较为稳定且坚固的人,拥有更坚实的自体,所以即使失败,他们仍然会爬起重来,为着目标而继续前进。
武志红说,“现实成就”导致心理容量大小的不同。——
“有些人看上去天生气量就很大,他们仿佛有无限的空间,而如果你去了解他们的童年,你会发现他们绝对干过超越自己年龄的夸张的事情,这些事情在大人看来也许不值一提,但在那个年龄时是超夸张的,这些事情在那个时候就扩大了他们的心理容量。并且,最初这都是养育者所允许的结果。”
我想,这个“现实成就”,和之前珲姐所说的“新的经验”其实是相通的。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舅舅和其女儿(我的表妹)。
从小,舅舅就是我的偶像。我觉得他又聪明又努力,很会处理人际关系(有自己的边界,但也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将家人朋友照顾到位),而且很会享受生活。是那种把人生过得有滋有味的人。
听妈妈说,几乎完全靠着自己一步步混成了一个小领导的舅舅,小时候就是那种“鬼点子”很多的孩子,脑子转得快,也敢于去尝试,即使外公非常严厉,也敢于“偷奸耍滑”(贬义词中性使用)。
这一点大概也遗传给了我妹妹。记得小时候去妹妹家,舅舅或者舅妈再三嘱咐说妹妹绝对不可以外出只能在家好好写作业,但妹妹还是会找借口溜出去玩儿。她甚至直接告诉我这个姐姐:如果爸爸妈妈回来问起,就说我去买文具了(但实际上她是出去找同学玩儿了)。
我是个有道德感的姐姐,从来不会告她的状。但说实话,当时我是有震惊到的。因为按照我的个性,如果被父母这样再三叮嘱,我是绝对不敢溜出去的——害怕回来被批啊。
我虽然没有长期观察过舅舅舅妈对表妹的养育方式,也不知道她被抓包后到底会面临怎样的后果,但从平日里舅舅舅妈讲述他们的育儿观时,我还是发现,比起我的父母,他们给予子女的信任和空间是要大得多的。
所以我想,武老师的观点是很对的。
虽然个人的天生气质也占有一部分原因,但父母的基本养育态度,是更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容量的。
我是一个脸皮特别薄的人,其实就是羞耻心很重的那种。
我之前一直弄不明白,为什么我的“超我”力量这么强大,今天突然有一点通了——这可能跟小时候被约束得太厉害,而自身又缺乏反抗的勇气(当然也有可能是被暴力压制下去了,据我妈说,小时候我的脾气很倔很“怪”,全靠她“收拾”下来了),因此外在父母的那种约束就逐渐内化了,所以才随时觉得有一双眼睛在盯着我(这极可能就是我的“内在父母”)。
为了不让父母(外在与内在的)伤心,为了得到他们的认可,我规规矩矩,无意识的一直在做一个“乖孩子”。
而乖孩子,其实就是自我意识被阉割了的木偶孩子。
当然啦,木偶一旦发现自己是木偶,并且发起了想要改变的心,那么其内在力量就会被激发出来。
而这股力量之强大,是不容小觑的。
小时候没敢反抗外在父母,长大了,就勇敢地向内在父母发起“挑战”吧——
你们说得未必对,我要按照自己的心意行事!
也许,可以从先勇敢地表达自己,甚至勇敢地和对自己还算重要但又没那么有把握能接住自己坏情绪的人发生冲突开始——
太重要的人,关系真的破裂了得不偿失;自己确信无论如何关系不会破裂的人,又太没挑战性,所以折中的比较好——
去验证自己的力量,看看关系破裂后自己会不会破碎掉。
6、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阴
#记一桩小事#
早上,大宝不想起床。好不容易拉了起来,又开始磨蹭。
我要赶着上班,所以难免有点生气地催促。小姨婆负责早餐,自然也开始了催促。
于是,对于孩子来说,今天早上的基调就不太愉快。
临出门的时候,时间已经很紧张了。
都打开家门了,大宝突然想起,今天是星期五,可以带玩具到学校!
于是折回家里去拿。
他看中了一把奥特曼的剑。
正准备拿,姨婆说:不行!这个剑不能带去学校,太长了!老师说带玩具,是说的带小玩具。
大宝一听,哇地就哭了出来。
彼时我正在门口换鞋,听到了这一对话,我赶紧说:可以拿!快拿快拿!
于是大宝哭哭啼啼地拿着剑飞奔出来,然后我们一起出了门。
进了电梯,大宝还在很委屈地哭着。
我搂着他说:你觉得很委屈是不是?
大宝使劲儿点头,哭得更伤心了。
我说:恩,没事儿哈,妈妈在。小姨婆不知道这个剑是可以拿的,因为她担心这个剑有点大伤害到你。但是妈妈知道这个是可以拿的。下次我们好好给姨婆说,好吗?因为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大宝点点头,边抽泣边把身体更靠向我说:妈妈我爱你。
等出了电梯门,他就开开心心了。
拉着我的手,比任何一天走得都带劲儿。
我知道,早上因为被催促而种下的那颗“压抑”的种子,已经被这一份“看见”彻底消灭掉了。
我们都不是完美的父母。
但我们可以做一个,懂得觉察并调整自己状态的,60分父母。
宝贝,妈妈也爱你。❤
7、
2019年3月18日 星期一 阴
#即刻行动很爽,但为啥还是要拖延?#
上周一,支部下发了关于各党小组召开组织生活会的相关要求,其中提到:在本周内完成。
作为党小组,我需要准备前期材料,并将相关要求再向小组成员进行转达,并确保其领会到位。
因为中心正职分管我们部门,因此他也被划归我们党小组。自然,组织生活会得配合领导的时间,因此,我向其请示哪天开展合适。领导说,下周吧,这一周我都要出差。
这意味着,我有一周的时间来进行准备工作。
但当时我想,既然已经接到了通知,那么我就干脆先把材料弄出来吧。于是,周一上午,我暂时放下了手上的业务工作,把我自己要准备的材料弄好了。然后周三的时候,通知了党小组成员需要准备哪些材料(对照检查和对其他同志的批评意见),周五,将批评意见进行了汇总整理。
整个准备工作,对我来说是前紧后松。
今天一早,中心正职到了办公室,说组织生活会就定在下午2点开吧。
我说好的,然后立刻通知党小组成员,并且将周五整理出来的批评意见分别发给了每一位同志,方便其做表态准备。
同时,立刻着手把后期要完成的几项需要大家签字的材料也准备妥当。
还没弄完呢,因为和其他党小组进行了协调,领导通知说我们改到上午10点开始。
这下时间可就紧张了。
不过好在,大头的工作我上周已准备妥当,所以还算是比较从容地,在10点前完成了所有准备工作。然后顺利地开展了此次组织生活会。
我暗自庆幸,幸好自己这次没有拖延。
上周领导说“下周开展”的时候,我可以慢慢来;上午领导说“下午开展”的时候,我也可以慢慢来。
但因为就抱定一颗“赶紧弄了赶紧完事儿”的心,我一鼓作气地完成了相关工作,这也使得面对临时调整时,不必“兵荒马乱”。
其实,不拖延,高效完成工作(或生活事件)的好处,我早就知道。但是,我还是常常采取拖延的工作或应对方式。
但这一次,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即时处理”事项的“爽快”之处。
这种体会,其实也不算是第一次了。但我拖延的毛病,依然存在。
于是我又翻出了李雪对拖延的解释: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剖析拖延症形成的心理成因)第一个可能性的成因——“这不是我选择的”,也就是说,没有主体性。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我选择,我体验,所以,我才存在。
造成拖延还有一种情况:潜意识里不想做这件事,但意识上又觉得应该做,不允许自己意识到背后的抗拒。
拖延症的第二个可能性的成因——脆弱的程序化假自我。……真自我是由活生生的关系形成的,而活生生的关系是有弹性的。比如,孩子看书学习时,父母看他的眼神中充满爱意;孩子打游戏、发脾气时,父母或许有情绪,但眼神中还是充满爱意的。这种连续的爱意是有弹性的,所以有真自我的人会比较灵活,能够根据当前情况调整自己的应对方式。
那么,僵化的假自我是怎么形成的呢?比如,只有孩子专心学习时,父母才满意。如果孩子打游戏、发脾气,父母则会冷漠以待,甚至攻击孩子。这样的孩子,假自我就很僵化,会跟具体的事情捆绑在一起。他们会处于一种无意识的恐惧之中,仅仅地抓住某些信念、行为方式,作为自我的框架,这就是假自我。
一个弹性的真自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因为预设的程序并不等于自我,打破就打破了。而僵化的假自我,由于已经把预设程序当成自我的一部分,所以打破程序就像打破自我一样艰难。
我有些困惑,因为这项工作,也不是我选择的啊,而且我也并不想做。真的是那种“意识上觉得应该做”而已的事情。但为啥,我就不拖延呢?
反而是向“给妹妹打个电话说声生日快乐”这样的事情,却要从上午拖到晚上???
8、
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晴
#热爱#
今天中午,和转行做保险的中学好友M约了个饭。
本来年前就说三五好友小聚一下,结果时间总不凑巧,于是没能成行。
年后回归工作岗位又各自忙碌了一段时间,上周末终于再次主动邀约然后今天见了面。
算起来,我们都有两年没有见了。
但还好,面对彼此时,我们依然是当初的我们。
所以,交流起来还是很顺畅愉悦的。
我们聊保险,聊心理学,聊生活琐事……但碍于时间,意犹未尽。
感受有二——
一是,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来做,确实会省心很多。
药学研究生毕业的M虽然年初才辞职做保险,但其实对保险的研究已有几年,所以,其专业度已超过很多专职却不够用心的保险“老人”。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交换、专业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分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所有人创造出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以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技能,或是休闲),因为可以通过“购买”这种简便的交换方式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或者服务。
但有个问题,物品本身以及服务的质量,是参差不齐的。因此,并不是说有钱就一定能买到高质的商品。
所以,若身边有既专业又绝对可信赖的朋友,是很幸运的事情。
二是,收入不会让人保持电力满格,唯有热爱才可以。
物质重要吗?很重要!对应的,即是收入。
收入确实能带给人很多的幸福,帮助人们解决各种难题。但,收入带来的愉悦,边际效益是会逐渐递减的。
最初,我们会因为一份看似丰厚的薪水而充满激情。但若没有喜欢,没有热爱,当面对日复一日的劳动,我们便会厌倦。到最后,就仅仅是“看在钱的份上”继续着。
如果,生活中还有其他热爱的事物,让你随时保持饱满的热情,那么,“看在钱的份上”倒也不赖。
如果没有,那么,生活未免太了无生趣了些。
看到M说起保险,我能感受到,她不仅仅是因为看好这个行业觉得能赚很多的钱而迈入其中,更多的,是因为认同保险文化,并发自内心地喜欢。
这样的保险代理人,会让人很踏实。因为你知道,她不是只为了赚取佣金而向你推荐产品,而会用心地为你制定最适合你的方案。
连岳说,当我们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认真去做好它,收入、名望等都是水到渠成的附属品(大意)。
对此,我深以为然。
奔着金钱去的“热切”,敌不过因为热爱而来的“坚持”。
找到了自己的所爱,勇敢地去追求,并得到了家人的支持,M是勇敢而幸运的。
我相信,在保险这个行业里,她一定会做出很好的成绩。
而更重要的是,在逐梦的过程中,她会凭着这份热爱,去打败一路的困难、困惑以及困扰,且行且快乐着。
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呢?
而我,有一份“看在钱的份上”而做的工作,又有至少喜欢(因为还没有翻过更高的山,因此不知道自己够不够资格说“热爱”)着的心理学在学习着、梦想着、追求着,也是很幸运的了。
我们都是lucky girl!(* ̄︶ ̄)
感恩~
祝福。
9、
2019年3月20日 星期三 晴
#见相非相#
自从3月6日和小姑聊过之后,一直想写写小姑。
但似乎,总差那么一点儿感觉。
今天,应该是时机成熟了吧。
感觉来了,那就抓住它。
小姑是爸爸最小的妹妹(废话)。爸爸到城里工作以后,小姑也跟着到了城里念书。后来,小姑找工作、相亲恋爱结婚等,爸爸妈妈似乎也都出过不少力。
按理说,被哥哥照顾过的妹妹,跟哥哥关系应该很亲近。但小姑却一直和我们家保持着距离。
(现在想来,应该是因为父母当年的很多帮助,是按照自己的心意来为妹妹好,而并非建立在全然理解小姑的基础上,因而让小姑没觉得有那么‘’感谢”。加之后来爸爸的一些做法,让小姑觉得和哥嫂亲近有些压力吧)
对此,妈妈颇有微词,觉得小姑“太不懂人情世故”。
作为小辈,加之本来就对人际关系比较迟钝,因此小时候的我,对小姑的感觉就仅仅是:和我们同在一个城市但不太亲近的亲人。
而已。
等到妹妹出生,成长为了一个优秀的小学生(我那时应该已经上了高中),有一次到她家玩儿,看到了她们母女的相处状态,以及听到小姑零星地说起一些妹妹的成长故事,我才发现,原来妹妹的优秀不是天生的。
那时起,“用心的妈妈”成了小姑在我心里的标签。
但我们的沟通依然仅限于每次家庭聚会时打打招呼,或者偶尔谈笑几句。
直到今年的3月6日,因为妈妈胆结石手术住院,我和小姑同时在医院陪护时,我们才第一次有了认真聊天的机会。
那个下午,我看到了很多我们曾经“自以为是”的东西,其实远非真相。
比如,我们以为小姑选择做全职妈妈,是因为姑父挣得多所以她没有必要工作。但事实却是,没有人可以帮忙带娃因此小姑放弃了工作,并且,她和姑父约定好了,一定不可以让她与社会脱节,因此,姑父总是会和她聊家以外的很多事情;对于当年放弃工作以及“无人指点”,小姑也有很多遗憾;
比如,妹妹还很小的时候,他们就教妹妹说普通话(在那个年代,说四川话的家长教还未上学的小孩子说普通话还没有那么普遍),当时这件事情被一些大人“嘲笑”过,觉得他们很“装”。事实上,是因为有一次妹妹在小区里玩儿,因为不会说普通话而被几个孩子孤立了(姑父所在的单位因为历史原因,有很多东北迁移过来的人),妹妹很难过。为了让妹妹更能融入那个小环境,他们才决定用普通话跟妹妹沟通;
再比如,作为学霸的妹妹(去年以高分考入了复旦大学),常常被家人认为是“书呆子”,没有什么乐趣。但听小姑讲了很多妹妹的故事后我发现,妹妹其实是个情商很高,且很有自己规划和个性的孩子。
父母因为小姑的不主动接近而一直觉得小姑“木讷”,但在那个下午我发现,小姑的很多思想其实是很先进的。比如,虽然她是以全职妈妈的身份在养育妹妹,但她很“拎得起”:妹妹的人生是她自己的。因此,她非常支持妹妹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鼓励妹妹留在大城市;关于养老,小姑说她做好了去养老院的打算,因为“牵牵如果以后在大城市里打拼,本身就很辛苦很不易了,我(有这个能力)就不能再给她增加负担”;关于养育小孩,她告诉妹妹“自己的孩子必须自己亲自带”,因为辛苦就那么几年,但孩子的成长却是一辈子的大事;关于女性定位,她说除非万不得已,一定不要放弃自己的工作……同时,对于生活中的很多琐事,包括夫妻关系、亲子教育、婆媳矛盾,她也都有自己的一份觉察和调整。
现在的小姑,每天生活得很简单,也很充实。虽然孩子已经上大学,她依然没有工作,但她从未停止过向前的脚步。她说,她最近对心理学很感兴趣,问我应该怎么开始……
那个下午,我看到的,不是我的“小姑”。而是一个用心相夫教子,虽然在平凡的生活中经历了酸甜苦辣,年近50却依然积极向上的女性。
那一刻,我才第一次,以对“人”的理解,看到了一部分真正的她。
对于我们不够了解的人,我们习惯性地以自己的评价体系去做判断。
但其实,这太狭隘了。
因为,每个人呈现出来的状态,其实是具有局限性的。
如果我们认同了他人的感受,或只凭眼睛看到的而不去了解背后的故事,那么,这个判断就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
所以,若能少一分预设,多一份好奇,以“中正”的态度去面对他人,也许,会看到不一样的更立体、更真实的ta。
于我们自身而言,从这种对他人的体察和理解中,也能照见自己。❤
10、
2019年3月21日 星期四 晴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今天,因为肠胃不舒服,是难受的一天。:(
起因是,前天和好友小聚时,不知不觉又吃太多了。然后昨天在有腹胀感的情况下,还在正常饮食。
到了晚上,胃终于抗议了,开始疼。
这种肠胃间歇性的疼痛和饱胀感一直持续到今天。
关于不能克制自己饮食的问题,困扰我其实很久了。
记得还很小的时候,我就曾因为觉得肉松好吃而毫无节制地吃知道呕吐(那也导致我很长一段时间看到肉松就恶心)。
再长大一点,去吃火锅啊串串之类的吃撑到需要借助消化的小药片来平复不适,也是经常发生的事。
在家或者食堂的每一餐,也会因为有自己觉得好吃的菜品,而吃到明明已经有十分饱了还舍不得放下筷子。
所以,我的胃,大概长期都在“超负荷”地运转。
只不过更年轻些的时候,肠胃功能还好,尚能接受这种“压榨”,因此自己也并未觉得有何不妥。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前积累下来的“怨气”,肠胃已经兜不住了啦,所以只得采取闹别扭的方式进行抗议,企图引起我的重视。
回想起来,大概从2017年开始,我就发现自己的肠胃消化能力不及以往了。但因为每次实在不舒服得厉害时去看医生,在吃过医生开的益生菌后很快就好了,所以也没有太过于在意。
在调整好后的一小段时间里,我会非常注意自己的饮食,每一餐都提醒自己定量食用。那种感觉其实是非常好的。
但是……往往是没有多久,就又“好了伤疤忘了疼”,继续我行我素。什么“克制”、“有度”,在美食面前,统统被我忘到九霄云外。
但这一次,我是真的发自内心地想要改变了。
今天卓蕾姐问了我很多关于饮食的问题,虽然看起来没有直接回答我关于“如何用正念来控制自己饮食”的问题,但其实,她是在帮助我挖掘行为背后的原因。
那么,我到底是基于什么原因而总是无意识地“多吃”呢?
大部分时间,是因为觉得好吃,所以忍不住多吃几口;
在外面就餐面对比较丰富的菜品时,又会因为舍不得放弃品尝另一种菜品,所以即使已经吃饱了还是想要尝尝新上桌的菜。如果恰好这道菜味道不错,就又会无意识地又吃下好多;
有时呢,也会因为“不要浪费”的心态,而将可能自己并没有那么感兴趣的食物解决掉。
看起来,这跟“占有欲”有点像呢。
好像是,既然这些菜都摆在我面前了,那我就要吃个痛快。即使已经满足了我的基本生理需求(吃饱了),我还要继续摄取!
既然这些菜已经上桌了,那么成本已经付出(不管是在家还是在外),那么就要让性价比发挥到极致,不要浪费!
可是食物和别的东西不同啊,因为食物最重要的功能,是让人远离饥饿并感到愉悦满足。
而一次摄入过多的食物,其实并不会让人感到舒服愉悦,甚至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
同时,餐食是有保质期的,即使进入我们的肚子,它发挥功效的时间也是有限的。因此,囤积食物(到肚子里),其实并不会产生很高的效益。而在这个物质生活已经非常丰盛的年代,也不会让人的社会地位得到提升。
所以我想,我对饮食的不节制,其实反映出的是,我对“用餐”这件事情的认知是有偏差的——
我过多地用(貌似的)理性在关注外在的“食物”,而忽略了关照自己身体的感受。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态呢?我想,这可能是我内心“贪婪”的外在表现吧。
因为从小就知道,“贪婪”都是不对的,所以在日常生活及工作中面对他人他物时,超我总是会提醒我要“大度”、不能去“索取”要“无私奉献”。
但其实,我真的有这么无私又寡欲么?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的“贪婪”,只是被我刻意地隐藏了起来,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它也不会消失。
所以,它便借由“用餐”这种方式表现了出来。
(因为餐食相对来讲太普通了,用餐又是在正常不过的生理需求,加之还有美德“不要浪费”加持,在这里贪婪,是很隐蔽不容易被察觉的!)
同时,这可能也是对内心“匮乏感”的一种反抗——
通过摄取远超出自己需要的食物,从心理上获得丰盛的假象。
唉,对于吃饭这件事情,我真是太不纯粹了。
在今天之前,我从来没有认真地思考过自己饮食不节的深层次原因。只隐隐觉得,肯定不止东西好吃或者没有自控力那么简单。
今天稍微深挖了一下,感觉自己好对不起自己哦。
被压抑到潜意识里去的那些负面的需求,因为没有被充分地关注到而只能采取不为我所觉察的方式释放出来。
而这,是以身体受到伤害为代价的。
心疼地想抱抱我内心的贪欲和匮乏感,以及,我自己。
(第二天原姐说,觉得我“容易饮食无度”的背后,还有渴望以这种方式来“保持小孩子状态”的动力在。因为在长辈的影响下,我潜意识里觉得“小孩子是没有饱嘴的”。好像也有一定道理呢~)
好在,现在我终于看到了它们。
好在,现在看到它们,还不晚。
谢谢卓蕾姐提供的“吃饱就停”练习方法。
我想,通过接纳并抱持自己内心的“小阴负”,加之正念练习的加持,我一定会变成一个拥有健康饮食习惯的元气少女的!
加油!ヾ(°∇°)ノ゙
吃饱就停练习(再次感谢卓蕾姐!):
1,为了让身体更舒服一些,现在我想做些调整。(不是克服毛病)
2,每次吃饭前对自己说,我吃饱了就会放下筷子。
3,练习的时候,一个人吃饭(以免旁人打扰)
4,感恩:感恩大自然给我们提供食物,感恩农民伯伯给我们种植和饲养食物,感恩厨师(自己、妈妈、家人或者其他人)给我们烹调食物,感恩食物给我们提供营养和能量
5,专注:放下手机,远离电视,放空头脑,启动所有感官(眼睛、鼻子、口腔、舌头、牙齿、喉咙、食道、胃、腹部等),专心地感受食物。用眼睛看,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牙齿咀嚼,用喉咙吞咽,体会食物从进入口腔,通过食道,到达胃部,然后到小肠吸收,转化为能量滋养我们的感受。
6,慢慢品味,细细咀嚼:此时可以闭上眼睛7,数数(每一口至少咀嚼30次以上):感受每种食物咀嚼次数的不同
7,觉察:一旦感觉饱了,就放下筷子,离开餐桌。
8,记录:将吃饭的体会、咀嚼次数记录下来。
9,坚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