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写作#第4篇
人们想要什么?
圣雄甘地将人民统称为“神的子民”,为世界的人权运动者提供了非暴力的策略和灵感,而他的精神源泉正是印度教的《薄伽梵歌》。
印度教认为,人们要四样东西。
1. 首先是享乐。印度教认为,享乐是生命的合法目标之一,如果是你想要的,不必压制欲望,以明智的方式去追逐它。只是人们难以对享乐保持永久的热情,当一个人发现自己想要的不只是暂时的快乐体验的时候,就会开始转向第二个合法目标:成功。
2. 成功包括财富、名誉和权力,印度教认为,这也是值得追求的目标,因为关涉到别人,成功带来的满足感会比享乐持久些。俗世成就不该受到轻视,但是,它本身具有局限性:成功是排他的,也是不稳定的;人们追求成功的欲望永远不会得到满足;与享乐相同,如果只集中在自我意义之上,人们不可能保持永久的热情;成功转瞬即逝。
享乐与成功同属“欲望之路”,印度教的指导原则并非不理会欲望,而是等待欲望离你而去之后,进入跟随在“欲望之路”其后的另一个人生阶段——“弃绝之路”。不是每一个人都一定会觉得享乐和成功索然无味,只有觉得“欲望之路”是匮乏的人,才会走上“弃绝之路”。弃绝可能来自绝望,也可能是一种怀疑,这种怀疑其实滋长着希望,它认为生命或许并不限于自我以往经历的一切。
3. 当人们开始超越自我中心去追求意义和价值的时候才开始了真正的宗教,因为宗教否定了自我拥有终极性。那么,转向为他人和社群服务就是印度教认为的第三个人生目标——“责任”,对于成熟的人来说,完成责任可以获得自尊。
4. 当人们不能满足于享乐、成功、责任这三大目标的时候,印度教毫不含糊地肯定:生命还有其他的可能性。在这表浅的三大目标之下,人们其实有更深层次的想要的东西:首先是“存在”,没有人要死亡,人们想要一直存在。其次是“知道”,人们希望能够不停地觉知。然后是“妙乐”,人们希望没有挫败,没有厌倦。总而言之,人们想要无限的存在,无限的知道,无限的妙乐——即“解脱”。解脱是否存在?印度教认为,答案就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永恒。
内在的超越
印度教认为生命的目的是要完全超越非完美性,而人是否能够挣脱种种束缚而成就真正的生命的呢?
1. 人们身上的束缚首先是妙乐上的束缚,包括肉体痛苦、挫折感和厌倦感。肉体痛苦可以通过征服恐惧而随之减轻。当没有了个体的自我期望,而是与有限的自我分离,将期望依附于事物的整体,那么,欲望不能得到满足所带来的挫折感也就因此而消失。当自我对世界整体有了生动性的认同,也就超越了厌倦感。
2. 第二种束缚是无限觉知的对立面——无知。心理学认为,我们的心灵是比表面所见的多得多,心灵的大部分冰山是看不到的,我们自身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心灵可能超越无知。
3. 第三种束缚是局限的存在。存在不仅要从空间的角度来看,还要从时间的角度来处理。印度教认为,当我们能够完全成熟地从一个大框架来看这一世的生命,从整体的眼光来看待我们人类,人就永远不会终结,存在无限。
当人们能够挣脱束缚,不为自然秩序所局限,他们是安详的,是容光焕发的,对任何人都能够传递爱的能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