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人的宗教,读了三次,后两次读的异常认真,其实这三次总共读了不到40?页,但花费的时间不少,总在琢磨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我也好想跟青姐那样“引经据典”般的将近期看到的思想凝练出来或者就是按照书本已经讲好的逻辑简单复述。可惜碍于能力,碍于懒惰,并未成事。
想要而又不得是一件让人沮丧的事情。
看人的宗教之前,有先看中国通史,后又听了复旦教授两个小时的报告(向青姐索要而来),随后也就是现在,在听 中国史纲五十讲,并从中得到人的宗教这本书。讲这些的意思是我在循着一条模糊的线往下走,但并不知道路的尽头在哪,是光明还是黑暗。
人的宗教看了三次也仅仅停留在印度教这一章节上。我想去概括而又不想借用书中的话语,花了不少的琢磨却也未能生出一句似是而非的句子。我想宗教(印度教)思想就是(部分)融入血肉,因而“无心”总结吧。待我再继续看下去,看一众宗教后,能否得出比较清晰的区分,也借由此能否再看清自己多一点。
这次看印度教,停留在一张纸面上,进行长时间的思考时,无非讲到“人想要什么”的几个境界,书中总结为享乐、成就、责任(社群)、历史(梵天),基本上是一个由“小我”到“大我”的认知过程。
这是符合目前我对于人发展过程的一些理解的。比如小时候我想的是能够得到一个玩具车就心满意足,再大些我想过这个暑假还有剩余7天,我还能在这七天里尽情的玩,但心里已经多了几分即将上学的忧伤(没有复习功课,或虚度了之前的光阴),再后来踏入社会对自己现状的一个自我“安抚”与“坦然”接受(包括现在),再后来因为对投资(各种问题比较深入的去认识)的理解与学习,时常蹦出的社会“担忧”与思考“人类可持续发展”…站立的角度确实有着 向高发展 的趋势,而这趋势在我断定自己“终身学习”这一条件下不可能改变走向。
终身学习,看起来多么牛逼哄哄的一个词,陌生人乍一看,还当我是什么成功人士,若是与我相处然后反观我所谓的终身学习,不知将作何评价。
我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水平,但若纯粹从投资回报来看,有些时候还常跟“韭菜”产生联系。
那天我讲自己36岁,当时的心境还是惊恐万分,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可才没过几天,似乎也就接受了,在心里再想到36时,也没觉着什么异样,无非某个时间的刻度罢了。
我分不清这是否受到了近期观看“宗教”关于小我、大我的影响。反正再做或者再去处理事情时动辄的出现“兴致”降低的情况。
这不由得我不担心。
我太不舍得孩童时期关于对某个玩具万分喜欢而产生的充盈喜悦感觉。“大我”讲得通,也可算的上必要,但要让自己没了对“物欲”的兴致,是否也是另种的行尸走肉?
想想那些花儿草儿吧,一茬又一茬,往复不息止…
然后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