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篇短篇小说,被满满的孤独感所笼罩,对死亡之前的恐惧增加了。
忽然想起有一句话:“我在,死亡不在;死亡在,我不在”。
我与死亡不会见面,为何怕它?
我想我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死亡来临之前,那种被亲人嫌弃,和病痛的折磨,无法让我面对。
从这一点上来说,我很佩服伊万伊利奇,他虽然心里痛恨着妻子对自己的嫌弃,嫉妒着儿女们健硕的身躯,还是向往着对生命的渴望。
同时还愿意向仆人格拉西姆提出来陪伴自己。而格拉西姆也愿意陪着他,与他说话,并且不嫌弃的把他的双腿放在自己的肩上,让伊万.伊利奇感觉舒服点,那一刻感觉到了温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 终于有人不嫌弃自己,那是多么的安慰。
这篇短篇小说总共四万多字,写尽了伊万.伊利奇的一生,用象征和拟人手法,写出人间的悲凉和现实。
从人们开始听到伊万.伊利奇死亡时,同事之间在冷漠的讨论,只关注伊万.伊利奇死后,自己可以替代他的位置,或者是安排自己的内弟来工作。
现实的利益,感觉到人间的残忍与麻木。还在内心里庆幸:“死的是他,不是我”。别人死亡是听故事,只有自己死亡才是事故。好像我是特殊和例外,我不会像他一样死掉。
同时为伊万伊利奇感到悲哀,自己死了,没有一个人为自己难过和伤心。而是想着自己可以坐到他的位置上。自己的收入可以增加800,还不算公务费。好像很期待他的死亡到来,这样会给自己带来不菲的收益。
伊万.伊利奇是一名有人生目标,对自己工作满意,深知审判流程的优秀法官。
他的工作到最后已经没有人性的感觉,没有感情的交流,只有流程,确认一两句话。用许多的谎话去骗取当事人的认知。
当最后工作调动,新的环境让他感觉惬意,把妻子和儿女接到身边。享受生活中的乐趣与男人成功后被妻子羡慕的价值感完全满足。
青年时风光无限,中年时发生意外患癌症,然后,死神不约而至,从身体上先让伊万.伊利奇感受到痛苦,从妻子厌恶自己的悲凉与仇恨中度过日复一日无聊的时光。由此可见“久病床前无亲人”,生病会让你看清人性。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功课,它是公平的,每个人都休想逃掉。
托尔斯泰的风格,让人直面死亡,无论你是否愿意,都需要面对这一天的到来。
犀利的风格, 细腻的情感表达,生动,形象,鲜活的描述,让人如亲眼所见,伊万.伊利奇的人生从朝气蓬勃到垂垂老去。一个生命的周期,就这样消失了。
虽然不是完美的人生,却是完整的人生经历。
该经历的都经历了,没有什么好遗憾的。
享受好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位相遇的人,真的不知道哪一天我们就会离开,与所有人都没有关系。
消失在另一个世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