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书评Review
《伊万•伊利奇之死》读后感

《伊万•伊利奇之死》读后感

作者: 洗溪星辰 | 来源:发表于2017-05-12 21:09 被阅读0次

一、一向年光有限身

毫无疑问,这世上“凡人皆有一死”。

中国人一向很少谈论死亡。在家时偶尔说句不吉利的话,都会被长辈训导半天,并神神叨叨的向举头三尺的神明遍遍重复“童言无忌”。孔子就曾说过:“未知生,焉知死?”一方面强调了人在活着时不可能了解到死亡的真相,一方面要求珍视正在延续的、一路走向死亡的生命。

活得好好时,看到别人倏忽离去,我们众口相传:“哟,他死了。”疏不知,那样的一天,死神以同样不可宽恕的面目等着我们。

人们有的嘻哈而过,有的心底里莫名一阵戚戚焉,模模糊糊的,其实那是在惧怕一切共通的命运——再往前走,人生的尽头,是彻底的寂灭,至深的悲哀。

而后,在尘世一阵红灯照里的热闹里,我们长呼一口气:“陷入寂灭的,那是他呢!我还拥有很长的时间,我还存在于这世上,拥有我所拥有的一切。”像是文中所有看着伊万•伊里奇死去的人,他们依旧打着自己的牌,出席盛装的舞会,不痛不痒的关心与问候,偶尔灵台清明,一瞬后又被俗世堙灭。

“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从前不懂何以将张爱玲捧得如此之高,后来看她的散文集《流言》,知道只有清醒的、残忍的、悲悯的才是好的作家。

时间和命运注定了生命的衰落,所有的我们最终都会成为花下之尘。所以第一感悟乃:一向年光有限身。

二、.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

《卧虎藏龙》这部电影,我前前后后看了不下五次。与《伊万•伊里奇之死》比,它更浪漫,充满了渺远幽深的想象力,它亦讨论生死之间,有同工之妙。

大侠李慕白,行侠仗义世间,取人性命,剑不沾血,天下仰慕。然而在武当修行、屡屡入定之时,却感到一股无法承受的悲哀——因此他下山来,说还需要再想想。此时,却出现了一件意外的事,捣乱了这些人一直走、未来也本应走的道路。玉娇龙盗走了青冥剑,她自小秘密师从碧眼狐狸练武,抗拒被父母锁定的命运,她要自由,她要去江湖上一番闯荡。李慕白想收她做徒儿,她一再挑衅,后来终于在水洞中,李慕白被碧眼狐狸暗算,身中毒针,行将死去。弥留之际,别离在即。碍于名教,不曾在一起的爱人俞秀莲就在他的身边,一段愈品愈醇的对话:

李慕白:秀莲。

俞秀莲:别动气。

李慕白:生命已经到了尽头,我只有一息尚存。

俞秀莲:用这口气,练神还虚吧。解脱得道、元寂永恒,一直是武当修炼的愿望。提升这一口气,到达你这一生追求的境地,别放下、浪费在我身上。

李慕白: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我宁愿游荡在你身边,做七天的野鬼。跟随你!就算落进最黑暗的地方,我的爱……也不会让我成为永远的孤魂。

为了得道,一路追随,死时方悟:“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

可是,他是一代豪侠,四海扬名,万民敬重,怎会最后觉得自己的一生乃是浪费?

再说玉娇龙,有人曾评其:“命运混乱近邪,悲剧却始自纯真。”她代表的是真,却是真之恶。她不计后果,盗走青冥宝剑,逃婚,打人,害死李慕白——一切不可挽回。她上武当,找到了罗小虎,第二日,自桥上向着深不可测的悬崖如蝶一跃——地厚天高,人生所来为何?人人畏死,故想尽办法折腾的活着,她这一跃,直面死亡,不畏惧永恒的寂灭。为什么?

而再看伊万•伊里奇,在身体康健的时候,他一路走的是俗世里上升的道路,念好的学校,做官,想办法升迁,娶一个有助于自己的妻子……然而,在死亡到来之际,他却意识到:“一切都不太对头。”

他自想到:“我在走下坡路,却还以为在上山。就是这么一回事。大家都说我官运亨通,步步高升,其实生命就在我的脚下溜掉……如今瞧吧,末日到了!”“这一切都是由于他生活过得不对头。”

什么样的不对头?

他越想越不明白,无论看到了谁,都会觉得愤怒与悲哀,情绪在胸中来回翻滚,他渴望至深的抚慰,希望有人真正向他可怜的灵魂投去如天父慈爱的一瞥,但大家似乎都与他的渴望隔阂着、忌惮着。无论医生也好,妻子也好,他都对他们感到绝望。唯有农民盖拉西姆在他身边,对他说,我们都会死的,他才会稍有宽慰。他意识到过去和现在赖以生活的一切都是谎言,都是掩盖生死大事的骗局。可即便如此,当同事们来看望他时,他却不忘板着脸,摆出一副威严的样子,加入人们习以为常、日复一日装腔作势的行列。

“他觉得他的痛苦在于他正被人塞到那个黑窟窿里去,而更痛苦的是他不能爽爽快快的落进去,是因为他认为他的生命是有价值的。这种对自己生命的肯定,阻碍了他,不让他走,使他特别痛苦。”

生命原是向着死而去的,追求一生,追求的原是自己的坟墓。

怎样才算对头?直到临死之日,在他躺在床上咆哮了三日之后,临终前的两小时时,念中学的儿子悄悄地进来,走到父亲的床跟前,捉到他的手,把它贴在嘴唇上,哭了起来。

托尔斯泰用了一个很妙地描写:“就在这时候,伊万•伊里奇掉了下去。看见了光。”他领悟到不对头的所在,认为还可以纠正。

他不再纠结于自我即将要到来的陨灭,他开始看到了妻子绝望的神情,他为她感到难过,他觉得是自己的疾病、痛苦将他们害苦了,但等他一死,他们就会好过些。肇始自这一刻,他感到痛苦消失,感到一种难言的快乐。从麻痹自我的事物中混沌醒来,混沌的面对虚伪,这一刻终于明了,以纯真的态度审视生死。

是什么解放了被缚的伊万•伊里奇——我有理由相信,是真实的,超越的,爱的力量。

这爱,不再是基于占有欲的自私,有益于己的虚荣,而是一种对人生的清澈了悟,以及对世人的垂怜。

他如李慕白浪费了一生,精力花费于一路晋升的蝇营狗苟,最后一刻,明白了生命的目的,原是为了懂得爱之所在;他又如玉娇龙,一场疲劳幻梦后,不再畏惧未知的死亡,向着沧溟了无挂碍的去。

三、他想到年纪越小,越是充满生气。生命里善的因素越多,生命力也就越充沛…生命开始还有一点光明,后来却越来越暗淡,消逝得越来越快,离死越来越近。他忽然想到,一块石子落下去总是在不断增加速度,生命也是这样,带着不断增加的痛苦,越来越快地落下去,掉进痛苦的深渊。我在飞逝……

孩提时代——总让人想到天真烂漫,无心无思之类地美好话语。喜看童话、玄幻、修仙,相信世界上有永恒的小公主,阳光善良的王子,为化成泡沫的小美人鱼难过,为了一颗糖和小伙伴各种吵架,然后不到半天又在一起愉快的玩耍……执拗的相信公正与平等,恨不得自己成为世界英雄正义的化身——与经历过沉重才能长养的浩然之气相比,那是一点娇憨,一点痴傻,一点笨拙,一点被保护着的幸福与狂妄,一点简单的纯真之气。

活得很认真。

王国维先生《戏笑季英作口号诗》的最后一首:“十年断肠寄征衣,雪满天山未解围。却听邻娃谈故事,封侯夫婿黑头归。”

真是无限动人的笔墨。战事艰难,哀鸿遍野,思念如星河散落,相见却远隔重山万座,人们举头低头,姿态沉重,邻家的小孩儿们却都一路蹦蹦跳跳地过来,乌溜溜地黑眼珠神光溢彩地看着你,“你在不开心什么呀?”——生命的力量因而生生不息。

可人在慢慢长大的过程中,天性会一步步被压制,担负起人生艰辛的责任,世间的不公不义,落在自己头上的不公不义,无风忽而起浪的不幸……终于可以读懂鲁迅的刀锋文章,闰土如同所有人一样都在成长。自矜自怜里,人的心像水晶蒙尘,不能再映照许多的光芒,只能勉力维持一小点,来做引导澄澈自我的光。

伊万•伊里奇的念想,和我们许多人都很相似。锦样年华水样流,林花春红谢匆匆。

那么,该怎样做才能重回少年的伊甸园?木心曾言:“万头攒动火树银花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返璞归真。”

见素抱扑,少私寡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自然,说来容易做来难。

所以才会有那句烂大街的话:人生是一场修行。

四、小结

据说在卡夫卡晚年时,读这部作品来慰藉自己。这也是文学的意义所在吧,今生今世,与我同生之人因为种种原因彼此不可达到的完全的理解,隔着深沉年月,我们可以找到原来世上曾有那么一人,抱抚疲惫灵魂。

人生应当向死而生,这才能更加懂得活着的意义,更加宽容,慈悲,原谅自我以及他人。及至这世上某一日,连我也会消失在时间的悠悠转角处,那样,生活种种,又有何恨?

相关文章

  • 《伊万•伊利奇之死》读后感

    一、一向年光有限身 毫无疑问,这世上“凡人皆有一死”。 中国人一向很少谈论死亡。在家时偶尔说句不吉利的话,都会被长...

  • MOOC教育的前世今生

    伊万·伊利奇的理想 伊万·伊利奇在1970年出版《去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明确提...

  • 我深爱着这世界

    托尔斯泰曾在《伊凡·伊利奇之死》之中说过:“ 生活中的善越多,生活本身的情趣也越多。二者水乳交融,相辅相成...

  • 成功

    比尔 汉姆 大卫 实话实说 吉恩 伊利诺伊 山姆奇德斯

  • 心理定势与健康的关系

    (一)伊万·伊里奇之死 托尔斯泰有一本著作叫作《伊万·伊里奇之死》,他在这本著作里向我们描述了一幅有关求医过程的非...

  • 伊利诺伊学院Illinois College,一年只需10.5万

    美国大学奖学金学校介绍-Illinois College伊利诺伊学院 Illinois College伊利诺伊学院...

  • 《伊万伊利奇之死》,一个中产平常而可怕的一生

    这是托尔斯泰六十岁时写的一则短篇小说,也是他最具有艺术性、最完美、最成熟的作品。我初读了一遍,本来要等到《堂吉诃德...

  • 伊利诺伊大学租房?

    导读:伊利诺伊大学租房篇!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相信对于留学生朋友来说并不陌生,是美国伊利诺伊州的一个大学系统,也是美国...

  • 人之将死 Introduction of BEING MORTA

    一 在我记忆中,我们有一次讨论死亡,是在关于列夫托尔斯泰的经典中篇小说《伊万·里奇之死》的持续了一个小时的研讨会上...

  • 伊凡·伊里奇之死

    伊凡·伊里奇之死 的素材来自作家本人很熟悉的图拉法院的法官伊凡·伊里奇·梅奇尼科夫的死。他死前因患癌症而遭受的痛苦...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伊万•伊利奇之死》读后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ket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