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刚到校就接到区教育局杨主任的电话,问我上午有课没,刚刚好,我没课。他高兴地大笑,说:“太好了。今天上午有个听课任务,麻烦你去一趟吧。”我能推辞吗?不能。今年的正高级职称评审开始了,我们区某幼儿园的李老师具备了申报资格,按照流程要由三位正高级教师听她一节课。于是,我、付老师、黄老师就按照约定的时间来到了幼儿园。
幼儿园的一位年轻老师早早等在了门内,带着我们上了教室。楼道里都是孩子们的手工作品,地面是防滑的,一尘不染。到了三楼,李老师早已等在门口,她邀请我们进了大二班,大约30个孩子规规矩矩地坐在小椅子上。看到我们进去,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老师好!”稚嫩的声音让人的心都化了。
这节课的内容是学习一个绕口令《高高山上有根藤》。总共就四句话:高高山上有根藤,藤头上面挂铜铃。风吹藤动铜铃动,风停藤停铜铃停。
听了这节课,怎么说呢?我觉得和我想象中的幼儿园的课不太一样。这个绕口令难吗?好像不难,但是,孩子们才幼儿园大班,又不太识字,那想学会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我只听过这一节幼儿园的课,自然不能评头论足,但是,还是有一点自己的思考。
比如,老师教孩子们读绕口令的时候,电子屏幕上出现的字幕是:高高山上有根藤。但是老师读的是“高高山上有条藤”。等到孩子们读的时候,有的读“根”,有的读“条”。于是老师指着那个“根”问:“这是个什么字?”有的孩子说“条”,老师说:“这个字读gen。不过条和根一样,都行。”可是孩子们迷糊了,那到底读什么呢?我觉得老师传达给了幼小的孩子一个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信息。
再比如,老师问孩子们什么是藤。有的孩子说“藤条”,大部分孩子说“不知道”,于是老师展示了电子屏幕上的一棵树,树上吊着一根藤,说:“这就是藤。”然后又拿了两个铃铛说:“这就是铜铃。”孩子们跟着老师读:“藤头上面挂铜铃。”其实孩子们真的知道这是什么意思了吗?估计没有,就是跟着老师读。我觉得老师自己制作一个“藤条”教具可能效果更好一些。而且,我看到教室里就挂着孩子们的姓氏卡,几个卡用一根绳子穿在一起吊在一根横杆上,最下面还挂着一个松果。这不就是现成的“藤”吗?幼儿园,我觉得直观最重要,有些时候,动画未必效果就好。
孩子们最后学会这个绕口令了吗?似乎有一半孩子学会了,另一半是跟着凑数的,还有几个孩子就只会说最后一个字“停”。做游戏的环节,小布偶传到谁的手里谁就背一句,结果,卡壳的都是小男孩,不会,真的不会,一个字也说不出来,女孩的情况就要好一些。那在幼儿园里,男孩女孩的语言能力就已经差异这么明显了吗?有什么解决办法呢?是不是应该分班教学?
幼儿园,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真的很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