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心理现象,应对心理问题”
大家好!刚才我的同事莎莎带着大家做了一下心理的放松体验,我看到好几个人都睡着了,也隐约听见了打鼾的声音。体验了放松以后,在以后的日子里,可以每天固定个时间静下心来跟着音乐指导进行训练,相信坚持下来你一定会有自己不一样的收获。
关于这次疫情之下的心理干预,有些科学的理论和知识,我觉得很有必要分享给大家。这几天我也了解到,我们当中也有部分人总在告诉自己说“我知道我不该担心也不该紧张,但还是控制不住会地去想很多事情”。这些天来,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心理调适、心理放松等方法,写得都特别好,如果感兴趣都可以去体验去尝试。但也有很多人出现了一些焦虑、担心和害怕等情绪问题,总是在思考着怎么去解决,怎么去处理,也采取了很多办法,却发现越想法设法去解决,结果发现焦虑越明显。这个时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反思和注意了。心理不健康的人每天在思考着怎么办的问题,而心理健康的人往往从思考“问题是什么”开始,然后才是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而所有问题的解决首先是是什么?为什么?最后才是怎么办!
我今天也从心理学的角度给大家解释清楚:心理应激反应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反应?然后是该怎么应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自今年的1月21日钟南山院士宣布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以来,到今天正好2个月的时间了。我们看到,在疫情之下,我们身边很多人当然也包括许多医护人员,也发生了很多变化:我们看到疫情之下有的是惊慌失措,面对疫情坐立不安,不知该怎么办?过度的焦虑紧张不安;还有一种是不紧不慢型,自认为疫情离自己还很遥远,对防护满不在乎,出门也不把口罩带,这样的应对方式会给自己和别人的健康带来麻烦;还有一种是兴奋激动型,觉得自己能干很多事情,感到兴奋,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知道疫情防控是个长期的和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当然这里面没有什么对错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不适合。疫情之下或者说应激之下,一千个人有一千种反应,所有的反应可以说是“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反应”。当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疫情,比较好的应对方式是建议大家采取积极主动的应对问题的态度。面对各种问题,有意识调动我们自身资源、发掘自己的力量,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和大家一起攻坚克难,同度难关。
首先说一下刺激和反应的关系:举个咱们自己的例子,比如说王大哥刚从武汉回来,一看到我们几个,感到非常高兴,毕竟好多天没见了!他可能会拍我们一下,但我们三个人的反应是不一样的:小刘可能很高兴,感到很亲切;小马可能是很惊讶,你拍我干嘛,吓我一跳?小王有可能跳起来,看上去很生气说,你有病啊!大家看到了吗,王大哥这一拍不要紧,出现了至少三种反应。你说,能和人家这一拍,有多严重关系吗?当然,对这三位美女本人来说个都是一种正常的反应!
这个刺激就是应激源,我们这一生,应激随时发生,常见的应激源有“天、地、人、意”,“天”指天灾,就如这次的疫情,“地”指地震,“人”指人祸,“意”指意外。当个体面对突入起来的应激源,即“新冠病毒感染”,出现的应激反应,心理学家把它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警觉期:一开始疫情来临的时候,我们身体的感知觉高度敏感,提高警惕,神情专注,动员我们的各种潜能,准备和疫情抗战。 我们也看到当疫情来临的时候,有的人惊慌失措,过于紧张,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有的人不紧不慢,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这些都是很危险的。适当的警觉有利于我们保护自己 积极应战。
警觉期过后进入第二个阶段即抵抗期:在抵抗期的时候,我们通过高效有目的的执行任务,处理紧急和解决问题。大家全力以赴,在武汉这段时间“忙而不乱”,依靠武器即我们的“专业技术”和“新冠”这只老虎决战;之后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即耗竭期:我们会感到身体疲惫,心理耗竭、无力感,这也说明我们在第二期全身心的付出,奋斗过、努力过、拼搏过,才有了今天完成任务凯旋归来,是一种正常的反应。理想的耗竭期,比如说我们在座的各位,很好地完成了任务,又平安的凯旋归来,经过适当的调整修养以后,可能不会进入真正的耗竭期。还有一部分不利的情况就是有些人面对任务艰巨,距离胜利还没有期限,或者因为没有完成好任务,屡经挫折,负性的情绪和动机,可能会使他们过早、过长时间受到耗竭状态的折磨。当进入衰竭期时,轻者会有感到虚弱、疲惫、淡漠、抑郁等身心不适。
我们的个体在应激源的刺激下会出现了各种不同的反应,比如说生理的,心理的,社会的,人际关系等等方面,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反应和变化在一定时间段内都是一种正常反应。
首先是情绪上,常见的负性情绪有焦虑、抑郁和恐惧。在不同压力和应激下,不同的负性情绪时常会影响着我们的认知和行为,识别不同的负性情绪是我们应对情绪的第一步。
焦虑是常见的负性情绪之一:可分为“正常的焦虑”和“异常的焦虑”,正常的焦虑是我们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于正常的焦虑我们承认它正常存在就可以了,不需要处理。“异常的焦虑”,指我们过于担心,指一个人体验到和处境不相称的痛苦的情绪体验,认为糟糕的事情将要发生。同时感到肌肉紧张、心慌气短、手心出汗等运动性不安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出现这种情况的应对方式是:放松训练(即刚才我同事莎莎带大家体验的完整的放松训练) 也有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深呼吸”:用鼻吸气用口呼气,一呼一吸掌握在15秒钟左右。即鼻子深吸气(鼓起肚子)3—5秒,屏息1秒,然后用口慢呼气(回缩肚子)3—5秒,屏息1秒,无论是吸还是呼都要尽量达到“极限”量,即吸到不再吸,呼到不能再呼为度。
抑郁是指“体验到和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认为糟糕的事情已经发生”。常见的抑郁情绪表现为高兴不起来、闷闷不乐、以前感兴趣的现在也没有了什么兴趣,感到疲乏无力,精力减退等,但这种情况持续时间不会超过2周,并且对生活、学习没有大的影响,是一种“正常的抑郁情绪”,最好的应对方式是加强运动、多晒太阳, 试着改变对一个事情的看法,做到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反之持续时间超过2周,影响了工作和生活等,就需要到专业机构就诊了。
恐惧是指“体验都和处境不相称的痛苦情绪体验,认为糟糕的事情正在发生”。恐惧分为两种:理性的恐惧即害怕,害怕常有客观的事实存在,应对的方式就是回避或者把自己保护起来。就像疫情之下,我们都害怕被病毒感染,病毒感染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应对的方式 是待在家里,出门戴口罩做好正当的防护;而非理性的恐惧,往往和客观现实不相符,比如有人一想到病毒感染,就感到自己得了肺炎一样,觉得家里也不安全了,干咳、喘不过气起来等,自己明明知道不可能,但还是控制不住的担心、恐惧,即过度的恐惧,应对的方式就是系统脱敏,这需要专业人员的帮忙。
还有常见的愤怒情绪,也是要引起我们重视的:理性的怒,即生气,有具体对象或事件所引起,处理方式就是表达,说出来,表达自己的需求;非理性(不健康的),即愤怒,表现为冲动,有攻击行为;应对方式,等他12秒(科学研究,一个人的愤怒持续时间不会超过12秒,愤怒过去就会雨过天晴。
在认知上我们看问题会极端,会用因果论,把世界看成非黑即白。这种思维模式是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但特殊情况下应用可以暂时避免我们能量的消耗,以便维持身体的平衡。还有生理上的变化,躯体上的变化,感受到身体某部分的不舒服,但是没有器质性病变的基础。人际关系方面:在应激的影响下,我们的行为也常常会失控甚至出现破坏性行为,这需要引起重视。危机状态下处理不当,有时候会造成后果,导致后悔一辈子。
如何应对疫情之下的各种反应呢?
首先是改变我们的不合理的想象:有些事情不是来自于可怕的现实,而是来自于恐怖的想象。有些事情虽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但是也绝对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
第二是学会正确的比较。即要学会“横”着比,比出来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寻找和别人的差距;也要学会“纵”着比,比出的是我们幸福的来源。把你的昨天和今天比,在武汉的这些天,一幕幕感人的画面,可能会成为你最美好的记忆!每每想起来都是楚楚的感动!我们常说幸福来自于比较,而痛苦也来自于比较。:不同年龄阶段的比较,不同行业的互相羡慕和比较,有些人只会横着比,把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比较,比较出来的是挫败!所以如何选择幸福和痛苦是你自己的比较出来的啊!
第三就是要换位思考。即“角色转换意识”!其实我们当中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固化我们的角色,在人际互动中不会实现角色的灵活转换,所以常常会碰壁的主要原因。
首先要识别角色,第一重要,角色转换第二重要。比如说我们在武汉的时候,我们是什么角色啊?对,我们的角色是医生,是勇士。我们用我们的专业技术,去和新冠病毒作战,行使我们医生的职责。
从武汉回来以后,我们到达泰华,那我们现在是什么角色?在群里咱们有咱们共同的一个名字“休养人员”,那么就让我们利用这段时间休息调整阶段,做一个休养员的角色。调整身心为我们回家和回到工作岗位做个SPA。半个月之后,我们就可以回到家里,那我们可能就是一个爸爸、丈夫、孩子、女儿、妈妈的角色。当我们到回到小区生活,我们就是个居民的角色,配合居民小区里的防控措施;当我们上班以后,那我们就是一名员工,做好我们园工该做的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非简单!
首先是如何识别角色?识别角色的依据是什么?依据有三个标准:第一个根据环境识别角色。比如说我们在武汉,我们在泰华,我们回家、我们在工作,这是由不同的环境决定我们的角色的。
第二我们是什么样的角色,是由对方决定的。在领导面前我们是员工,在丈夫面前我们就是妻子,在孩子面前我们就是母亲。你能做到吗?我有一个做老师的朋友,她的故事对我挺有启发的。她的孩子很优秀。我问她是怎么做到的。她说“在学校,我首先是孩子的班主任,然后才是孩子的妈妈;回家以后,我首先是孩子的妈妈,然后才是孩子的老师,这个时候母亲就是第一位的”。我们之所以在人际关系中很被动,主要是我们的角色往往混乱不清。
第三点就是转换角色是为了什么?意识到转换角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是为了解决问题?还是为了说服别人和他人吵架?人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社会是心理的最终归宿。
识别角色可以依据以上几点,但要做到灵活转换角色就不那么容易了。首先要有这个意识!要有角色转换的意识,意识很重要!转换意识很重要!我强调了三遍!务必提醒自己要有意识!
就说我们现在吧,我们都是医务工作者,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做了那么多,有时候得到的还是患者的不满意。从个体层面上,我们常常为服务对象提供我们认为的需要过多,而很少问一问他们的需要是什么!从心理学层面上认为“对方对我们的工作满意不满意,不在于我们提供了什么样的服务,而在于我们的服务是不是满足了对方的需要”。我们总是认为我们的需要就是别人的需要,不一定!比如你喜欢吃烤鸭,你觉得你的孩子和老公也喜欢吃烤鸭,那可不一定哦!你需要去问一问,才会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啊。在工作中多关注一下你的服务对象需要你做什么,一定要有这个意识!
努力做到站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别总是把别人当自己(自以为中心),学着做到做到把自己当别人(换位思考),从而做到把自己当自己(这是自尊),从而做到把别人当别人(这是界限)。
疫情之下,我们的心理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危机也是一次机遇!情绪背后往往藏着我们的欲望,即我们的需求,一个人有了需求才有动机,动机产生行为,行为实现目标!通过觉察情绪,了解自己的欲求,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着手于行动,实现的目标。刚才听到有人说,你说的,我都知道,但我就是做不到啊,这可怎么办啊?是啊,很多人都是知道做不到,因为在知道和做到之间还隔着一个“情”或者“欲”,我们想要什么?我们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给大家几分钟的思考时间:你今天在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这么做又是为了什么?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有利于你的身心健康。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转身”的意识。我们都会发现身边有这样的现象:面对同一个事件或者问题,有的人心中充满阳光;而有的人心理就不怎么阳光!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心中充满阳光的人,他知道自己现在正面对阳光,也知道背后不是阳光;而心理不阳光的人,他现在正背对着阳光,却不知道他的背后正充满着阳光,所以,当你心中充满疑惑充满悲伤不阳光的时候,因为你正背对着阳光,要有“转身”的意识!
疫情发生之后,我们的情绪也在不同的阶段发生了不同的变化。也让我们有机会去面对情绪背后那个真实的自己,以充满阳光的心态,积极应对!“给我一颗勇敢的心,让我去改变我能改变的;给我这一颗宁静的心,让我去接受不能改变的;给我一颗智慧的心,让我能分辨出哪些是能够改变的,哪些是不能改变的”。
最后我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疫情之下,要有三个意识“角色转化意识”,“转身意识”,“专注”意识;一个中心:维护心理健康,拥有自己幸福人生!
希望大家在这半个月里,专注于当下自己的念头,调整心态,努力活在当下,可以尝试着每天去发现和记录你自己或者身边人、同事,他的闪光点、差异点、动情点,每天300字,坚持三个月,你不想改变估计都会很难哦!
感谢您的聆听,我的分享到此结束,有问题咱们可一起讨论或者留下来单独讨论哦!感恩遇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