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心
鲁迅曾这样评价陈独秀: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写着“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
鲁迅用这话暗指陈独秀内心不羁,但却表里如一的性格。
不得不说,鲁迅的毒舌,一语道出了陈独秀的真实个性。
这种不羁,既印证了陈独秀的人生生涯,也映照了他的情感世界。
在民国众多才子里,陈独秀以思想先进、见识广阔,发起新文化运动,成为时代的佼佼者。
可也因他生性不羁,不顾身边好友的劝阻,在时局动荡中,人生几经起落,让人唏嘘。
和很多民国才子一样,陈独秀一生也没离开和女人的牵绊。对于旧式婚姻的反抗、对于浪漫爱情的向往,也让他一次次做出离经叛道的举动。
晚年,昔日的“桀骜之马”,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和轰轰烈烈的情感,最终在苍凉且平淡的生活中度过余生。
01
和第一任妻子高晓岚:思想不匹配的婚姻,名存实亡
1879年,陈独秀出生在安徽安庆,家里是晚清民国富商、大收藏家。因父亲去世较早,他从小被祖父教育长大。
在金榜题名才能光宗耀祖的科举时代,考取功名成为祖父对陈独秀的唯一希望。
陈独秀骨子里对那些“之乎者也”并不感兴趣,常常在祖父的严厉教育和鞭打下,才肯背书。
一次,祖父用鞭子打他,鞭子一次次落在陈独秀的身上,啪啪作响。陈独秀却始终咬着牙关,不吭一声。
这就是陈独秀的性格——内心不羁,且极其刚烈。
用祖父的话说,将来“不成龙便成蛇”。
祖父果然没有看错人,陈独秀的一生都在被人称颂和被人诟病中游移。
在考场上,陈独秀叛逆地随意发挥,心想着肯定考不上了,也算是对旧式家庭教育的反抗。
可天意弄人,考官在所有规规矩矩的文章中,一眼便相中了陈独秀的别出心裁。
就这样,陈独秀不仅考上了秀才,全家人都跟着沾了光。最主要的是,上门提亲的人,开始络绎不绝。
1897年,也就是陈独秀考取秀才的第二年,家里为他选取了清朝安徽安庆营统领高登科的长女高晓岚为妻。
18岁的陈独秀和这个长他三岁的女人,顺理成章地步入婚姻,定居安徽老家。
高晓岚长相清秀、性格温和,悉心照顾着陈独秀的饮食起居,高晓岚对这段感情极为中意,家里所有人也都对这桩“门当户对”的亲事颇为满意。
唯独陈独秀,本就对封建思想和陋习极为抵触,对这份包办的婚姻,自然不屑一顾。
他对高晓岚很不上心,两人只是例行公事般地生活、生娃。
最让陈独秀不能接受的是,两人思想上的分歧。
高晓岚是旧式女子,遵从“女子无才便是德”。陈独秀虽不喜欢四书五经,却喜欢新体诗,骨子里对浪漫充满向往。
可这些,大字不识一个的高晓岚并不能理解,两人也无法交流。
一次,陈独秀拿起一本书,想要教高晓岚识字。没想到,高晓岚却说“我一个女人家,会料理家务事就行了,读这些书也没什么用。”
这句话让陈独秀彻底心凉了,本想着可以挽救这段思想不同步的婚姻,却以失败告终。
结婚数年内,陈独秀先后三次去日本,和胡适、章士钊、苏曼殊等先进人士学习,思想新潮,还通晓英、法、日三国语言。
渐渐地,夫妻二人的思想差距越来越大,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
高晓岚每天脑子里想的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而陈独秀每天想的是诗词歌赋人生观。
高晓岚像一朵淡雅的雏菊,简单、芬芳,却激不起陈独秀内心的半点波澜,陈独秀也从未真正爱过这个不懂风情的女人。
02
第二任妻子高君曼:思想契合,却没抵挡住生活琐碎的消磨
1909年,陈独秀和高晓岚的婚姻走到第十三个年头,因为思想不同步,早就名存实亡。
这天,家里来了个女子,是高晓岚同父异母的妹妹高君曼。21岁的高君曼,就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趁着假期,来姐姐家里借住一段时间。
早就听闻姐夫陈独秀的学识和思想不凡,见面一看,果然谈吐不俗。
涉世未深的高君曼对陈独秀满眼都是崇拜,经常向姐夫请教问题,陈独秀对于求知欲极强的高君曼也总是耐心告知。
高君曼学识丰富、性格开朗,陈独秀的话语第一次在家里得到了回响。两人每天在一起,有说有笑、惺惺相惜,渐渐擦出爱的火花。
一切,高晓岚都看在眼里。
她看到在十三年的婚姻里,陈独秀未曾向自己展露的一面。不再是木讷、不理不睬,而是高谈阔论、神采飞扬。
对于丈夫和妹妹的感情,高晓兰做出了大家闺秀的隐忍。
在那个年代,婚外情是一件极其可怕的事情,高君曼对于陈独秀虽有爱意,但却只当是蓝颜知己。
可在陈独秀心里,那份默契早已升华为浪漫的爱情。
陈独秀要和高君曼结婚,对于这种有辱家门、大逆不道之事,陈、高两家大人自然都不准许。
可对于稀里糊涂就步入婚姻围城的陈独秀来说,任何原则和世俗的眼光,在爱情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
他决定为了爱情奋不顾身,选择和高君曼私奔到浙江杭州。
此时,高晓岚正怀着陈独秀的第三个孩子。高晓岚的心彻底凉透,直至去世,两人再没见过面。
1909年底,陈独秀如愿以偿,和高君曼结婚,开启了第二段婚姻生活。
这段婚姻,算是陈独秀自由恋爱的结果,也满足了他对美好爱情的所有向往。
1910至1925年,两人共赴人间烟火的十五年间,是陈独秀一生中最繁忙,也是建树最大的时期,高君曼始终相伴左右。
1917年,陈独秀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请担任文科学长,陈独秀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工作,高君曼就甘愿做他的贤内助,负责照顾好家和孩子。
1919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高君曼又成为他的战友,帮助他筹备并撰写文字,两人从生活伴侣成为事业伙伴。
后来,陈独秀因为革命活动被捕入狱,为了掩护陈独秀,高君曼甚至和他一起坐牢。
关关难过,两人都相互搀扶走了过来,却没能抵挡住漂泊生活的侵蚀。
高君曼不得不因为陈独秀而各地辗转,从杭州到上海、再从上海到北京。向往安稳生活的高君曼,渐渐厌倦了这种居无定所的生活。
更让人大跌眼镜地,两人经常因为孩子的教育观念分歧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
爱情的浪漫、思想的共鸣,没能躲开婚姻的琐碎。
1922年开始,两个人的感情渐渐冷淡。以美好和浪漫开端的感情,最终烟消云散。
03
出轨第三者施芝英,是人生中最短暂、也是最后一段背叛婚姻的爱情
1925年,陈独秀和第二任妻子高君曼的感情陷入僵局,两人从相见甚欢到相对无言。
这期间,陈独秀胃病发作,到上海一家私立医院治疗。
陈独秀作为民国的大才子,仰慕他的人自然多如牛毛,接诊他的医生——施芝英便是其中之一。
见到自己一直仰慕的人,施芝英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这个25岁的妙龄女子,对这个如父亲一般年纪的人,产生好感。
施芝英身材高挑、眉清目秀、说话轻声细语,对病人嘘寒问暖的关心,也让陈独秀很是喜欢。
得知施芝英是上海医科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还未结婚,两人经常互诉衷肠,这个天使般的女子让陈独秀在冷漠的婚姻生活之外感到一抹温暖。
只是他忘了,当初高君曼在他眼里,也曾是这样温暖体贴、光彩照人的。
而如今,时光的消磨,当年的美好不复存在,喜欢都变成了厌恶。
为了躲避家里的糟妻,陈独秀不让高君曼陪同,开始一个人去看病,高君曼当然能感觉到陈独秀的异样。
终于,高君曼从闲言碎语中得知丈夫出轨的事实。
没想到,陈独秀为了和施芝英在一起,竟然不顾别人的眼光,在医院附近租了房子。
高君曼没能逃脱和姐姐一样的结局,于1925年带着一儿一女移居南京。自此一别,两人再没见面。
1925年至1929年,陈独秀和施芝英同居了5年,为了和施芝英生活,陈独秀甚至有一段时间和组织失联。
后来,因为陈独秀执行任务,身份暴露,不得不离开上海,两个人也不得不分开。
此后,两人又都各自结婚,这段短暂的恋爱经历都埋藏在各自的心灵角落里。
这段感情是陈独秀人生中最短暂、也是最后一段背叛婚姻的爱情。
这段感情也是被后人猜测最多的。有人说,两人有一个女儿叫陈虹,可是陈独秀矢口否认。
晚年,施芝英回忆和陈独秀在一起的时光,说“我的一生里,待我最好的是老陈”。
陈独秀成为施芝英一辈子最难忘的回忆,可在陈独秀心里,在最后的生命时光里,他最挂念的是施芝英吗?
未必。
04
风雨相伴十二年:在人生最艰难的日子里,是潘兰珍给了陈独秀生存的希望
在经历两段婚姻和一段婚内出轨后,陈独秀又回归一个人的生活。没有家庭的牵绊,陈独秀所有心思都集中在自己的事业上。
时代风云变幻,命运的舵盘也从未掌握在自己手中。
1927年大革命失败,陈独秀被撤职,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隐姓埋名,在上海永里租界安顿下来。
不能如往常一样名正言顺的生活,与前两任妻子老死不相往来,也没有人陪伴,这是陈独秀一生中最孤独且凄凉的时刻。
生活给陈独秀关上了窗,也给了他一个出口。
陈独秀结识了比自己小29岁的单身邻居——潘兰珍。
潘兰珍是上海英美烟草公司女工,从小出生贫苦人家,生活清贫,但人心肠非常好。
对于眼前这个飘零的独居老人,潘兰珍百般照顾。她不知道这位邻居就是赫赫有名的陈独秀,只以为他是一个普通人,但学识异于常人。
潘兰珍没有什么文化,就让陈独秀教她写字和诗词。潘兰珍学习东西非常快,陈独秀对这个普通平凡却聪明伶俐的邻居也非常喜欢。
在潘兰珍的照料下,陈独秀的身体状态一点点好转,也渐渐恢复了对于生活的热情。
两人相差三十岁,本为两代人,潘兰珍却毫不遮掩自己的爱意,也表达了想要结婚的想法。
往日对爱情从不避讳,也极需陪伴的陈独秀,在这一刻却犹豫了。
生活如此狼狈,他不忍心给这个生活本就不易的女子带去任何麻烦。
可是潘兰珍只想有个陪伴和依靠。在说服下,1930年,52岁的陈独秀和22岁的潘兰珍结为夫妻。
没有仪式,只和平日一样,家人围坐吃了团圆饭,却给了陈独秀新的希望。
而这年,陈独秀的第一任妻子高晓岚去世,两人共同生活十五载,二十年未见,所有的爱恨,也都一笔勾销。
或许是对第一任妻子的亏欠,又或者是对人生的反思,陈独秀渐渐反刍出平淡生活的珍贵和难得,他更加珍惜潘兰珍。
两个人都把对方当成知音和依靠,虽然日子过得平平淡淡,但苦中有乐。
岁月飘摇,人生如蝼蚁,生活的风雨没有停止对这对饱受沧桑爱人的无情捶打。
1932年,陈独秀入狱,潘兰珍才知道丈夫的真实身份。
陈独秀写信让潘兰珍找个好人嫁了。潘兰珍却丢下一句“如果此时我离开他,这对他打击太大了,我们既然是夫妻,就要生生死死相伴一辈子。”
然后,这个看似弱小、内心却倔强的女人,独自离开上海,到南京附近租下了一间房子。
陈独秀在监狱里写书稿和诗作,潘兰珍就为他收拾材料,整理书籍,每次送饭时候带过去,整整四年,直到陈独秀出狱。
是潘兰珍的鼓励和等待,让陈独秀在艰难的牢狱生活中,有了活下去的力量。
1935年4月,陈独秀出狱。经历漫长的等待,潘兰珍和陈独秀终于回归正常人的生活。
出狱后,潘兰珍跟随陈独秀,一路颠簸,到武汉、重庆,最后定居四川江津。
两人住在陈旧、简陋的房屋里,只靠陈独秀微薄的撰稿收入生活。
在四川的最后两年,两人生活更是窘困,甚至以典当度日。两人把柏文蔚赠送给陈独秀的灰鼠皮袍被送进当铺,还卖给房东一些衣物。
晚年,陈独秀贫病交加,是潘兰珍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潘兰珍始终愿意忍受,陈独秀更是感动于这个女子为自己所做的一切。
也是潘兰珍支撑着陈独秀,在后来的日子里,即便生活惨淡,也能坦然面对困境。
05
在最后的人生时光里,陈独秀终于明白婚姻的真谛
陈独秀与潘兰珍相依为命,两人无怨无悔、同甘共苦,度过人生最后十二载。
在经历两次失败的婚姻,和轰轰烈烈的婚内出轨,这个男人最终在平淡普通的生活中结束一生。
不论地位、学识,潘兰珍都是陈独秀钟情的几个女人里最差的。
但却在陈独秀最落魄时给他温暖,也成为陈独秀离世前唯一牵挂的人。
1942年,陈独秀弥留之际,再次让34岁的潘兰珍找个好人嫁了,但潘兰珍再次拒绝,她说,自己会一个人好好生活下去。
陈独秀只好托人给潘兰珍谋求一份生计。
遵照陈独秀的遗愿,潘兰珍在陈独秀去世后在四川一家农场劳动工作。虽然工资很低,但可以维持自己的生活。
陈独秀的一生,是复杂多变的,也是由他自己的性格造成的。
青年热血,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
中年忙碌,在婚姻情感和事业中周旋。
晚年凄凉,锒铛入狱,在苍凉中结束一生。
陈独秀的人生生涯和婚姻情感中,太波折、也太戏剧性。
四位女子,出现在陈独秀不同的人生阶段里。或因为爱情的炽热相互吸引、或因为谈吐学识志同道合,这都只是一段爱情的开端。
终于,在晚年,陈独秀明白,婚姻的真谛,维系婚姻,需要思想共鸣,也需要人间烟火气的陪伴;需要平淡日子的相互守候,更需要艰难时刻的相依相偎。
1947年,陈独秀的木棺被迁回故乡,与其原配高晓岚合葬。所有的爱恨纠缠,也都成为留给后人的谈资。
正如陈独秀病势沉重之际,他的老友高语罕曾预挽一联:“喋喋毁誉难凭!大道其容,论定尚需十世后。”
那个时代的人物选择,放到今天不置可否。
而留给我们的反思却是,这一生,我们到底该选择什么样的婚姻,又该以什么样的行为去诠释“风雨同舟”的内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