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前段时间朋友说他组织了一场聚会,本来想着跟许久未见的人见面聊聊天,交流交流感情,可聚会的结果却令大家不是很开心。
聚会吃饭前,朋友说很久没有一起打牌了,提议斗地主。
大家也同意了,撸起袖子就上了牌桌。可这玩牌的感觉却是不尽如人意了。
并非是水平不行了,而是总有那么几个人边打牌边看手机。
这一看手机,肯定就耽误了时间,看完了手机,自己的思路也被打断了。好多次对方敲着桌子催玩手机的人出牌,他却因为看手机而忘记要出什么,甚至忘记了上一张出的什么。
打着打着,没玩手机的人就被玩手机的人激怒了:“你到底玩牌还是玩手机啊?二选一,不想玩就别玩。”
结果玩手机的人也生气:“我就是看了会手机,回了个微信,玩玩而已嘛,用得着这么小题大作吗?”
结果不欢而散,朋友也很懊恼,发誓下次再搞这样的活动,非逼着他们先交了手机,才能一心一意地聚会。
可末了,他自己都觉得不可能实现:“现在还有谁能够完全脱离朋友圈呢?”
不知从何时开始,那种朋友相聚的欢乐气氛逐渐被另一种感觉所代替,这种感觉既陌生又熟悉。就像歌词唱的那样:“我站在你左侧,却像隔着银河”。面对面坐着的两个人却在互相刷着朋友圈。我们跟所有朋友的交流,都从原来的见面聊天,转变成了朋友圈的评论点赞。偶尔线下聚会,也是人手一个手机,拍小视频,拍照片,发状态,然后互相点赞。
大家在朋友圈里热闹地喧哗,现实却寂静地散场。
02
我记得表姐跟我说过这样一件事。
有一次她检查孩子的作业,其中有一篇半命题小作文,叫“我最想成为XXX”。
九岁的孩子这样写道:
“我最想成为妈妈的手机。我总是觉得妈妈最爱的不是我,也不是爸爸,而是她的手机。有了手机,她就不再对着我笑了;有了手机,她就不再关心我了;有了手机,我的家庭地位就下降了。”
表姐很震惊,她很想告诉孩子:妈妈的朋友圈里都是你呀,妈妈每天跟手机里的人聊天,聊的也都是你呀。
可是她说不出来。她怕孩子会接着问她:“如果你喜欢我,为什么不跟我玩?”
表姐顿悟,从那以后,她朋友圈越发越少,除了每天的英语阅读打卡,就再也没有其他内容了。她把更多的时间拿出来一心一意地陪着孩子,并且和孩子的爸爸联合起来,每天晚上关机两个小时,专门陪孩子读书、画画、聊天。
她说,在这段时间里,她逐渐发现自己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了,以前总是觉得小孩子的思想千奇百怪难以理解,现在竟然觉得童言虽幼稚却也言之有理。她与丈夫的关系也在一家三口的互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两个人都更深刻地明白了家庭与陪伴的意义,日子再也不是日历上简单的数字,而是三个人都美好而充实的一天。
有个博主说过,我们这一辈,是最被朋友圈蒙骗的一辈。朋友圈看起来上有老下有小,仿佛其乐融融,现实中却尽是疏离与忽略。
我都快忘记没有手机的新年是什么样子了。依稀记得,电视上的春晚还热闹且好看,我和爸爸两个人一人占着沙发的一头,裹着大棉袄,一边吃着妈妈准备的年货,一边热烈讨论对节目的种种看法。妈妈搬来凳子,坐在茶几旁边揉面,茶几上放着一块很大的木制砧板——她要准备大年初一吃的汤圆和年糕。
等十二点的钟声敲响,我们跑到楼下点燃新年的第一声鞭炮,然后在四起的鞭炮声中满意地钻进被窝,期待新一年的到来,期待第二天去见更多的亲友,与他们互道祝福,祝他们平安喜乐。
朋友圈再热闹,也比不上生活的热气腾腾
而现在呢,我们捧着手机,象征性地坐在电视机前看着千篇一律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朋友圈倒数完最后的十秒钟,然后群发祝福,互发红包,再一个个回复别人的群发,最后扔下手机,突然发现又是和往日一样的夜,唯一的不同就是今夜的鞭炮声太过刺耳。
你甚至都没有注意到,年老的父母早已入睡,你只是觉得,离开朋友圈,又是难熬的一夜罢了。
当生活的热气逐渐被喧嚣的朋友圈所屏蔽,我们是不是应该清醒一点,拨开迷雾,看一看生活本来的面貌呢?
03
我想起自己最早使用微信的时候,还不怎么发状态。偶尔心情特别好了,或是实在很糟糕了,发上一两条。那时候发状态,的确是想要“分享”的心情。朋友们会为了你的美好而开心,也会友善地安慰你遭受的不幸。
直到某一次,我偶然发了一张自己精修过的图片,点赞量暴增,就连我多少年不联系的僵尸好友,都积极地在下面评论“你怎么变这么好看了呀!”
虽然我知道照片是假的,可是那一刻我的虚荣心是真的得到了满足。
后来朋友圈就变味了。因为想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开始对于发出来的照片千挑万选,精修细化,发文字前要像研究广告文案一般苦思冥想,力求标新立异,博人眼球。
如何才能获得更多人的关注,成为了我那段时间思考的重点。
可回过头去看那时候的自己,过得并不快乐:整天埋首在朋友圈里,最先受不住的就是颈椎,其次就是生活。
当你全身心投入到一个虚拟的世界中时,你现实世界的精力必然会不足。当我一门心思想着如何把自己的朋友圈搞得绘声绘色的时候,正当我费力寻找着各种各样的鸡汤素材准备在朋友圈装逼的时候,别人却在现实生活中埋头学习,在现实生活中交流感情,在现实生活中收获实实在在的满足感与所得。
而我所剩下的,只是一大堆微信提示的点赞与评论。
当别人刷朋友圈刷到我的时候,我就成了他们关注的对象;可他们的手指往上一滑,我又轻飘飘地消失在他们的生活中了。
朋友圈里的我,其实是最没有存在感的我。
后来我想通了,与其在虚拟的世界里刷存在感,不如在现实世界里给自己找点事做。别人给的存在感最不安全,当我真的拿起一本书,写下一段话的时候,我所遇见的,就是一个扎实、且全新的自己。
就像《无声告白》里说的:“我们终其一生,就是为了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放下手机吧,生活的千变万化,你在朋友圈里是看不到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