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南京财经大学
父母子女的那些事

父母子女的那些事

作者: 叽里咕噜啊噜 | 来源:发表于2018-03-20 10:25 被阅读2次

    文/王舒

    最近读完了《傅雷家书》,真的感触很多。看着傅雷先生这一封封家书,我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他拿着笔的身影,想念着孩子却还是放他成长,且一直在身后鼓励着他,作为他坚实的后盾。字里行间,全然能感受到他对儿子的爱,苦心孤诣、呕心沥血,不止在音乐造诣上,更是在做人的道理上进行教育,时刻警醒他做面“忠实的镜子”,知荣辱、尊严与责任,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

    然而现在的很多父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却都是单纯的往脑袋里塞知识,不管他们是否喜欢、兴趣何在。只因其他孩子也是如此,不能让自己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英国曾有报道一个7岁孩子的一周:除了周一至周五的正常课程,周末还排满了英语、数学、钢琴及舞蹈的课程,一周都在忙碌中度过。现在大多数孩子都在不明所以的情况下被家长以为你好的理由安排无数校外课程,每天奔波学习,失去了独属于孩童的烂漫自由。虽然是技多不压身,但我始终觉得,兴趣所在才是关键。将孩子从繁重的课业中解放出来,多接触自然,多接触社会生活,反而更能加深孩子的见识,从而让他们能够发现自己的兴趣,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和把控。为了自己的面子而把这些强加在孩子身上,不是真的为他们好,也不是爱,而是一种变相的“绑架”。

    而有的时候,对于孩子真正的兴趣所在,父母却不予认同,把兴趣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这其实也是一种绑架,自己的想法,或者说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能够帮他实现。就这样把自己的愿望强加于孩子的身上,对于他们对自己替他们铺排的前途或者设想的不满和忤逆,便斥其不孝。他们不知道,对于孩子而言,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多么开心,父母的鼓励对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安全感,因为他们知道不管如何艰难,身后总会有人守着他,他们是最坚实的力量,是孩子路程上的指路碑,让他能够确立自己坚持的决心。这比任何帮助更让人心安。

    但相比起学识,人格才是重中之重,倘若没有好的人格品质,再高的智商和才能,也只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甚至造成恶果。傅雷先生深谙其理,在家书中一次又一次,提醒警醒着他,希望他成为“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然而,他更伟大的教育是他的言传身教,家风便是如此,如何培养不出人才?现在很多人感慨的富不过三代,其实也是因为家风的问题。曾国蕃和钱式家族都给后人留下了意义非凡的家训家规,并且先人始终恪行其道,以身作则,后人自然也听从家训,良好的家风便由此沉淀,成为家族不可撼动的强盛根基。如果没有良好的家风或者是言传身教的教育,不用三代,一代便可将家财全部败尽。而倘若父母只是一味地口头上让孩子这样那样做,自己做的却与所教相反,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能够让孩子学好?因此,语言虽需,但更重要的是与语言一致的行为。这才是孩子真正看到、真正效仿的。

        看完这本书,透过这些沉甸甸的家书,我也有点能够体会到为人父母的心情了。特别是这段“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每次都能震颤我的心魂。不由想起在家时妈妈的辛劳以及看着我时已略显苍老的笑脸,在这异乡,眼眶总会有些湿润。想起她也像这样在思念我,我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很久也不曾给她打过电话了,想起她辛辛苦苦挣钱,我却并没有拿出能与之匹配的努力,真心觉得羞愧难当。

    大抵,孩子的心中,也是特别想让给予他们一切的父母感受到真正的幸福。

    大抵,他们的幸福,就是你。

        大抵,人生,对我来说,哀莫大于,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在一切都可以的时候,千万不能吝于你的感情和付出。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子女的那些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mw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