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经常说:“我要和孩子做朋友!”这话听起来非常高大上,传递着父母开明、豁达、民主的思想。但是我们需要深思:和孩子做朋友,这是理想的亲子关系吗?父母是不是自动放弃了很多为人父母的责任呢?
前段时间网上有个很火的视频。一个熊孩子竟然从七楼阳台往下倒墨水,一到六楼全遭了殃,衣物、床单还有阳台外面都被污染得脏兮兮的。可孩子的妈妈怎么做的呢?妈妈没有用“他还是个孩子呢”做借口推诿,也没把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而是以妈妈的身份,给孩子扎扎实实上了一课。
她先带着孩子一家家道歉,然后让孩子跟她一起清洗邻居家被弄脏的衣物、床单,俩人的手都搓红了,有些洗不干净的也进行了赔偿。最后,妈妈又请专业人员清洗阳台外面,并让孩子站在太阳底下看着,看他犯的错误给别人带来了多大麻烦。
这位妈妈的做法让很多网友禁不住为她竖起大拇指点赞,这才是父母教育熊孩子应有的态度。相信处理此事时,妈妈绝不是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商量,而是以母亲的身份直接下达死命令
父母可以和孩子做朋友,像朋友一样去沟通交流,鼓励孩子有质疑精神,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但父母也要有自己的权威,要身体力行给孩子做好榜样。负责任的爸爸妈妈会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孩子成长的方向。
家庭治疗师建议,要让一家人分担矛盾与冲突。他们的建议生效了,妈妈和克劳迪娅的关系缓和了,但11岁的二儿子丹又出问题了。
丹正处于童年期和青春期之间,是个极有个性的孩子。他骄傲蛮横,爱挑剔和嘲讽别人,还有些自以为是。以前爸爸妈妈关系疏远时,妈妈会当着丹的面抱怨爸爸,丹开始看不起父亲,他觉得自己的能力不比大人弱,要求年迈的惠特克医生平等对话,不能把他当小孩。这让惠特克医生很忧虑,担心丹会迷失自我,走上邪路。所以老医生决定给丹一点颜色看看,让他明白自己的实力。
随后在诊疗室里两人爆发了一场搏斗,丹终于意识到了自己的弱小,竟然连一个老头儿都打不过。
通过这番搏斗,惠特克医生向大卫亲身示范了正常的父子关系模式:你可以和他做朋友,但也要表现出父亲的一面,强悍、权威的那面。你要让他信服,在关键时刻能够直接、强悍,却又非常人性化。
丹有些不服输,要求和爸爸大卫比赛摔跤。大卫理解了惠特克医生的苦心,一次次打败了丹。看似友善的搏斗,其实是父子俩之间实实在在的较量。丹彻彻底底地确认了父亲的力量,在父子关系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重新变得友善可爱起来。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大卫在丹面前从来没有展示出作为父亲的力量呢?原来,大卫的父亲一向很强势,让他从小就有些畏惧,关系不是很亲密。大卫不想让丹感受那种遗憾,所以想和丹做朋友。但没想到,这让丹对自己的力量产生了错觉,以至于看轻爸爸,不愿和他亲近。
读完这个故事,很多人是不是开始迷糊了,到底要不要和孩子做朋友啊?之前大卫对女儿克劳迪娅进行管教时,两位治疗师不是建议要和孩子做朋友吗?怎么到了丹这里,又说要摆出父母的权威性,要让他们意识到大人的力量呢?
我们说,这个问题要用辩证法去看。家庭关系经营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关键是要掌握平衡,把握一定的分寸感。我们要思考:什么时候该树立权威?什么时候要紧急制止?什么时候要聆听理解?又是什么时候要得体退出?这都有讲究。
我们不能在该放手的时候,仍然紧紧地抓住他们不放,让他们觉得窒息,或者丧失了遨游长空的勇气;我们更不能在该树立权威时,和孩子做朋友,任由他们误入歧途。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曾经写过这样一段话:“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她还说:“母爱的第一个任务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若母亲把顺序做反了,就是在做一件反自然的事,既让孩子童年贫瘠,又让孩子的成年生活窒息。”
成功的父母是小时候在孩子们面前做父母,让他们的童年无限丰饶,给他们的人生足够的底气。但等他们长大了,父母要和他们做朋友,目送他们渐行渐远,奔向未来。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我们要给孩子的,应该是这样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