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去私欲存天理依良知而行,自省利他致良知。学习践行印证传播圣贤文化,知行合一。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孔子到卫国去,冉由为他驾车。当孔子到卫国,发现卫国人真多啊。冉由接着问:“人口众多,我们想把国家治理好,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让老百姓富起来。”冉由接着说:“富了以后再做些什么呢?”孔子说:“进行教化。”
任何一个组织、国家发展壮大强盛,在不同的阶段入手处的核心点:首先第一步先让人多起来,“有德此有人”,人口多起来想办法让老百姓富起来,进行教化,以能力为教化资本,依道而行。
回归一个家庭同样如此,最初我没有开始学习传统文化前,家庭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不安宁。学习传统文化三年以来,第一步就是从改变自身做起,我变了,内在的核心价值观也在发生变化,看待问题不再局限于小我,而是以家庭整体发展为重。从改善家庭关系入手,一切发展自然呈现,和谐而自由。接纳一切的发生,既然问题已经出现,带着一份觉知不内耗、不否定自己,做事高效,在修心上下功夫,时刻依良知而行。不再盲目处理处理问题,而是更加理性。
比如昨天晚上与孩子进行一番电话沟通,在我的安慰下,孩子逐渐情绪稳定,最后和我愉快的道晚安,让我感受到沟通中同理的重要性,考虑孩子的切身感受,在孩子看来解决棘手问题,减轻压力和焦虑,而不是一味地制造问题,这样孩子愿意和我们沟通。
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让我感受到自己的距离和差距,正所谓其身正不令则行,不自觉就会正衣冠,知礼仪严于律己。
聆听老师印证支持,生活如此简单:不该管的事情不要管;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自己做,修五福。活在当下修行的最好的生命状态。活成别人的风景,别人的风景也会映照着我们的心,让我们的生命活出绽放的状态。
聆听自己的点评责善音频,本周关键词:修能量。只要找到一个关键词,感觉所有修行状态,觉察力等无形中都是围绕着这个核心点,无论思想去向何方,最终还是会自动自发的回到关键词散发以及呈现出来的能量状态。
诵读《教条示龙场诸生》一边,平行静气,在平心静气过程中觉察身体不适部位的反应,与之沟通链接,调动浑身的能量汇聚于这个点,调节身心,让气血畅通,这也是为什么情绪稳定的原因,看清事物的真相,不再被周围的人事物牵着走,而是有了属于自己的判断力和定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