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财经·投资·理财
什么是中国式价值投资?

什么是中国式价值投资?

作者: 心里话树洞 | 来源:发表于2018-03-12 23:16 被阅读0次

什么是中国式价值投资?作者李驰在《中国式价值投资》这本书里给了详尽解答。

李驰,毕业于浙江大学,为深圳市同威投资管理公司创始人,被《证券市场周刊》誉为在中国"复制巴菲特"最成功的三位投资人之一。

“中国式价值投资”就是:以价值投资方法精选值得投资的股票,用周期投机理论指导买卖时机,在中国证券市场中打一套自成一体的“巴索组合拳”。 “巴索组合拳”,就是以价值投资方法精选好股,用周期投机理论判断买卖时机。从巴菲特那里,找到了“芝麻开门”的密码,而从索罗斯那里,找到了卖出时点的玄机。为了练成这套拳法,李驰也是用了18年的时间。

91年的深圳几乎人人炒股,李驰也不甘寂寞,进场去小试牛刀。刚开始投入的资金量很小,算是谨慎下水吧。和大多数初涉股市的投资者一样,频繁买卖,不断换股,总是希望买到中短期涨得更快的股票,一旦套住了就死等,赚了钱后就以为是自己的选股水平高。在当时的牛市普涨行情中,确实赚到了来得容易的“快”钱,但到了1993年下半年开始的熊市,这一招就失效了。可是李驰完全没有意识到,反而依然信心满满甚至还加大了炒股的资金量,结果获利慢慢地全部吐回。一直到1996年年中,都属于“套牢盼解放一族”。

96年底李驰被派驻香港,有机会接触香港证券市场,尽管当时的心态还是“炒一把”,但已开始学会小心行事,这一次选择了自以为稳赚不赔的方式——打新股。记得当时买的是四川成渝高速公司H股,算上发行佣金,它的发行价是港币一块五毛多。没想到第一天上市就深幅跌破发行价。在深圳股市上,从来没有见过有新股跌破发行价的事,绝对股价这么便宜的股票如果在深圳上市,第一天的表现应该是涨到天上去。如果说进入市场要交学费的话,这就是又一次交学费了。但这次从国际市场上买回来的宝贵财富让李驰终身受用:认识到,股票绝对价格的高低与股票的贵贱没有任何关系。

那时李驰对香港证券市场并不十分了解,贸然出手后就遇到了亚洲金融风暴。正是在回归前后的香港,李驰见识了真正的资本市场,也得到了更深刻的教训。1998年那种市场一开盘即跳空跌去千点的惊心动魄令李驰终身难忘,感觉受此重创的香港市场似乎永远也涨不起来了,但后来的实际情况竟然是:不到两年时间,香港恒生指数在1999年底就又创出了亚洲金融风暴后的新高。

李驰的投资被亚洲金融风暴“打回原形”之后,开始有意识地总结和积累经验教训,不服输的个性和爱学习的习惯让李驰很快从书中找到了继续投资的力量。99年初,再一次认真研读早在1991年就在蛇口图书馆读过的彼得·林奇的《选股战略》一书,找到了相见恨晚的感觉,受益终身。尽管屡战屡败但从没有屈服放弃。终于在迟到的与投资大师林奇的精神邂逅里,找到了坚持下去的理由。

2000年之前A股涨幅巨大,但B股几乎一直未动,同一家上市公司的A股、B股存在巨大价差。有好友告诉李驰,同股同权的应该买便宜的,但李驰没理解,自然没有留下强烈的印象,也基本上没有重仓参与B股。等到2001年B股对内开放后,这位朋友全身而退,收益在20倍以上。错过B股这班车后李驰开始反思,机会其实一直在眼前,为什么我没有把握住?怎样的投资方法才是可复制的?如何才能保住投资战果?原始积累完成后如何才能够在2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让资产持续不断地增值?

正是从那个时候起,三十几年让资产稳定地翻了三千多倍的美国富豪沃伦·巴菲特进入了李驰的视野。李驰开始反复研究巴菲特的投资方法,通过认真阅读《巴菲特怎样选择成长股》这本书,发现巴菲特也好、林奇也好,他们成功投资的道理都非常简单:买未来有可能变得更大的优秀公司股票,只有它们的股价才可能有持续向上的原动力。

2000年年中,中国股市随外围股市一起涨到了一个非理性的高度,市场平均市盈率达到50多倍。投资者很疯狂,互联网泡沫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用“市梦率”一词来评价传统方法没法评价的高高在上的股票估值,凭借早年积累的直觉经验,李驰感觉股市与1993年的A股市场和1997年的港股市场的情形十分相似。

于是,选择了退出A股市场,结果幸运地逃离了互联网泡沫破灭后的全球股灾。

李驰由此参悟到:任何人如果能在30岁时拥有70岁老人的投资风险意识,那么股票市场就是一台提之不尽的提款机而不是赌场的老虎机。孔子“三十而立”的说法,可能指的就是30岁之后一定要对什么是风险有所感觉和领悟吧。

退出A股市场后,李驰重新回到已经熟悉的香港市场,并且投资理念和哲学开始逐渐形成:投资需要精确,更需要模糊,要化繁为简、深入简出。投资需要常识与理性、需要耐心,需要定力,少即多,慢即快。评估你准备配置的资产,确认买入卖出的估值区间,评估能承担的最大风险,严格保持理性和独立判断。除此之外,买入之后你要做唯一事情就是等待,等待时间来证明你的判断正确和收获财富成果。

2003年是李驰投资生涯的重大转折之年,也是应用自己形成的投资理念进行重仓实践的出道初年。互联网泡沫后,“9·11”事件、伊拉克战事,再加上“非典”的最后一击,恐慌弥漫的香港股市上到处是价格诱人的便宜股票,同股同权的A股、H股之间出现了巨大价差,许多大型蓝筹股的市盈率竟然都跌到了个位数。李驰再次好运地买到了“世纪大底”附近。这一役不再只是赚点外快零花钱,投资收益俨然已经成为李驰唯一的“主营业务收入”。

开始运用价值投资,选择非常优秀的公司买入后耐心持有,投资目标不再多元化,而是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然后把精力集中在发现和挖掘新的投资机会上,不再去关注个股每日的涨涨跌跌,需要的仅是以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去等待收获时刻的到来。

自此以后,李驰的投资称得上是“走上正道”,越做越有自信,越做越中规中矩。资金也如滚雪球般迅速增大,切实做到了低风险下的高回报,终于尝到了这一基于价值选股投资法则的甜头。

2005年,李驰重新回到一别五年的A股市场。这一年“五一”前夕启动的股权分置改革,等于让A股市场的整体市盈率迅速打了个7折,使A股市场出现了久违的估值“洼地”,部分股票的性价比开始比香港市场的更有吸引力。这一次从一开始,李驰在A股市场就只买了两只当时没有人喜欢的“白马股”:招商银行和万科A。2007年5月,又买入了中信证券。2006—2007年是历史少有的大牛市,两年间持股不动。 在此期间,李驰潜心研究索罗斯的理论,尤其是对他的“测不准原理”和市场自强化理论,深为赞赏,并将它运用在国内市场,得出的结论是:如果绝大多数投资者对股票的高市盈率不是拒绝而是接受,并以为永远应该就是那样合理,那么市场就离新的平衡点被破坏的日子不远了。

2007年8月,上证指数接近5000点,李驰判断“市场离新的平衡点被破坏的日子可能不远了”,于是卖出了仅有的三只A股,招商银行、万科A和中信证券,分别获得了10倍、5倍、1倍以上的投资回报。

2008年股市下跌到2700点后,李驰在A股市场又找回了当年香港两次股灾后的市场感觉。重新在大众恐慌情绪不断加重的A股市场满怀信心地进场买入,越跌越买,到2000点左右重仓持有。这个过程中,市场仍在继续下跌。但李驰确信:好东西,那些低价卖掉它们的人,迟早会回头在更高价抢着再买回去。

可以说,正是对从彼得·林奇到巴菲特,再到索罗斯等大师理论的认真研究和吸收,加上自己对内地与香港市场的理解和18年的投资实践,让李驰摸索出了这条“以价值为准绳选择投资目标,从大众恐慌贪婪的反面去识别合适的买卖时机”的中国式价值投资之路。

什么是中国式价值投资?

相关文章

  • 什么是中国式价值投资?

    什么是中国式价值投资?作者李驰在《中国式价值投资》这本书里给了详尽解答。 李驰,毕业于浙江大学,为深圳市同威投资管...

  • 《中国式价值投资》一书

    中国式价值投资,一书是投资类的书籍。讲在中国如何找价值股票。 讲中国,行情本书还是不错的。

  • 价值投资,什么是价值投资

    在金融市场中,很多东西都瞬息万变,无规律可循,但唯一不变的,就是投资者想要获得价值收益的想法,想要赚钱就要找准价值...

  • 价值投资,究竟什么是价值投资?

    2017-11-10红旗小散红旗小散日记 现在在A股这个大市场中,有很多投资者已经开始在思考这个问题了,大...

  • 谈价值投资

    每当人们问股神沃伦·巴菲特他的投资秘诀是什么?他总是说:价值投资理论,坚持价值投资。那什么是价值投资理论?价值投资...

  • 中国式价值投资

    大道至简,对于小白来说受益匪浅,也总结一下自己的冲动,便宜才买,不便宜不动睡大觉。

  • 什么是价值投资

    对于价值投资这个事情我是不反对,但是这个价值投资需要多久?1年?2年?还是5年?对于任何投资者来说都是想用最少的钱...

  • 什么是价值投资

    在最新一起的逻辑思维专栏里,罗胖讲了关于价值投资的事情,因为自己一直也在参与股市和区块链投资,所以就在记录的同时想...

  • 什么是价值投资

    现在,“价值投资”这个名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最近《罗辑思维》节目中罗振宇解读了李录的一场关于价值投资的演讲。 李...

  • 什么是价值投资

    价值投资是很流行的一个词,有不少人误认为价值投资就是对权重股大蓝筹进行投资,其实不是这么回事。 举个例子来看,茅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什么是中国式价值投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qaf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