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风吹雨打夜航船,遥望北斗心自闲--谈五种文史类读书之法

风吹雨打夜航船,遥望北斗心自闲--谈五种文史类读书之法

作者: 粉笔老怪 | 来源:发表于2023-04-04 10:57 被阅读0次

    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公众号:小马哥大国学工作室

    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书籍和电子书籍已经普及,一个读书刚入门的人,犹如一只蚂蚁被吹落到了一片原始森林中,茫茫然不知路途,昏昏乎不辨东西,所以掌握读书的方法就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

    读书之法,首先应该选取好书来读。古人云:取法乎高,乃得乎其中;取法乎中,乃得乎其下;取法乎下,法不得也。自文章著作诞生以来,因作者的思想水平、视野开阔程度、语言表达能力多方面的不同都会导致文章水平参差不齐。作为后来的读者也好,作者也罢,在读书的时候只有读最有价值的书籍才会让自己快速提升,避免走弯路、重复思考的误区。

    要想知道哪些书是好书,要懂得一些目录学的基本知识。知道古代经史子集的分类和可以阅读的书目,知道今天图书馆的图书分类方法。此外各个学科的教材所选取的大多是经典篇目,另外有一部分则是由一些大师级人物来推荐的。

    国外的书籍在分类上相较于中国传统而言更细化一些,可以按照时间、地域和门类三个标准来确定自己想读的书籍。东亚东南亚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较大,文化背景相似,思维方式大同小异,相对于欧美地区的作品而言,文化隔阂较小。

    其二应该具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字词的准确理解和准确读音是构建知识体系大厦的基本材料,很多人读书的时候不求甚解,囫囵吞枣。因为受到方言发音体系的影响和个人知识面的盲区偶尔几个字读音不准确,几个字不认识是不会有大的影响的,但如果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中漏洞百出,基础不牢,则难以想象大厦构架的安全性和文章的可信度。在古人笔记中记载,有的人把苏轼和苏东坡当成两个人、把澹台灭明当成两个人、把尧舜当成一个人、把赵明诚作为赵抃之子都是让人难以接受的硬伤。这时候就需要字典和辞典来把帮忙,有了不认识的字就查一查标注好读音;有了不懂的词,查一查字义。时间既久,累积之功自然可观。

    其三应该尽量记住所看书的内容。有些具有记忆天赋的天才人物,比如蔡文姬、李清照、杨慎、钱钟书等,他们具有过目成诵的能力,让普通人叹为观止。南京大学莫砺锋老师在演讲中不带一纸,侃侃而谈。演讲中涉及到的唐诗不仅能全部背诵下来,还能说出这首诗在全唐诗的第多少卷,让人感觉很佩服。普通人的记忆力没有这样的天赋,也有相应的方法来补救。方法很简单,就是多读几遍和老老实实地做笔记。然后按照相关内容分类。袁珂先生的《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一书的编纂就是如此一条条分类整理出来的。因为中国古代地域广大,氏族部落众多,中国的神话传说杂乱无章,散见于各种书籍,不做仔细的分类整理是很难凭记忆写成的。但是记忆有时候会模糊,前面提到的杨慎,被评为明朝第一才子,晚年被贬云南,手中无书籍可查,凭记忆著书,结果被后人陈耀文指摘错误且结集出版为《正杨》,专门订正杨慎在书中的错误150余条,并进行考证。

    平时许多人在谈话的时候,也喜欢肆意引用,张冠李戴,这种不严谨的态度和差不多的想法是要不得的。

    当然,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记诵之学,但记诵之学是后来一切思考、辨析基础。记忆的方法就是两点:一是要有意识的记。有意识的记忆会比无目的记忆效果要好很多;二是多次重复,这种重复不是复读机式地读,而是理解和恰如其分地使用。

    其四应该广泛涉猎。一个人的精神要全面自由地发展,那就要多涉猎一些领域。如果只知道专业知识,其余的一概不知,是容易闹出笑话的。前些年的青年歌手大奖赛,有些歌手连国旗是五星红旗、英文字母有多少个都不知道,让人匪夷所思。今天把各个学科分得比较细是出于社会分工的需要和便于研究,但有些知识不是一个学科可以解决的。如果仅用一种角度来看问题,得出的结论和判断很难是正确的。学一个专业的目的除了能有一技之长,还应该推己及人,学会尊重其它的专业知识和其它人的劳动。文史哲实际不分家自不多言,文科生知道理工科的基础知识,学点逻辑思维,理工科学生看点人文书籍,多点人文关怀都是相得益彰的事情。

    其五应该有自己的领域。在今天海量知识的前提下,要想把所有知识掌握是不可能的事情。以有涯求无涯,殆矣。明初散文大家汪琬曾说过,读书应该始乎博而终乎约。所谓博就是广泛涉猎,开阔眼界;约就是选定一块自己最有天赋、最感兴趣的领域,多多阅读。譬如打一口井下去,仔细去钻研琢磨,直到冒出汩汩清水来,自己有成就感,也能滋养别人,给社会做点贡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吹雨打夜航船,遥望北斗心自闲--谈五种文史类读书之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qs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