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很多文人墨客在官场、人生不得意的时候,往往会纵情山水、引酒作伴,也创造出了独特的中国酒文化。早有太白对酒当歌,也有苏子把酒问青天,借酒消愁的文化早已深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血液中,生生不息。
其实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也是随处可见的,失恋了要喝酒、失意了要喝酒、工作累了要喝酒、生活压力大了也要喝酒、、、、、、好像没有一种负能量是一顿酒不能解决的,那么在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有道理吗?还真有。
人类学表示:在人类本性中,即有建立秩序的渴望,又有打破秩序的欲望。
其实喝酒就是让自己暂时的逃离自己原来的身份,做一回自己心中一直压抑的那个自己。就像狂欢节一样,人们是在狂欢和放松中,挑战已有的道德秩序,打碎它,再重组它。这样的过程让你的身份产生了一种交替,让你再在这些仪式中释放掉积压的情绪,从而更好的回到真实的生活中。
用吴伯凡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它给我们一种“微出轨”的体验,也就是偶尔偏离自己既定的生活和工作轨迹,暂时性进入另外一种生活。
借酒消愁的就是借助这种“微出轨”的体验,让我们在暂时的逃离中,释放掉心中的情绪,然后再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面对所遇到的事。
这未必是最好的方法,但一定是有效的方法。日常生活中,适当的运用这样的体验也许还可以为我们平淡的生活,注入一些生机,找回生活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