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想法散文
【4】不要小看模仿,写手都是这么练出来的

【4】不要小看模仿,写手都是这么练出来的

作者: 风清不扬81 | 来源:发表于2023-06-03 07:05 被阅读0次

1999年到2004、2005年,应该是我作为新手练笔很基础的几年。那几年写东西,其实都是模仿。无论散文随笔、还是新闻评论,都是看别人怎么写、自己就怎么写,亦步亦趋踏印向前,无非换个选题嘛。

特别是新闻评论,那时《镇江日报》《京江晚报》从第一版到最后一版都有这种栏目,最初不敢碰,觉得高大上。后来觉得散文随笔没什么新鲜题材啊,评论的内容也没什么复杂的嘛,看了看好像自己都能写,那就模仿试试呗。想不到也能发表,然后一篇接一篇,自然锻炼就多了,越写越熟。等到2003年左右,好象已经有电脑可以发电子稿了,投稿就更方便了。记得那时还是靠“猫”拨号上网,经过一段吱呀吱呀的声音才能接入网络,现在邮箱里还存着十五年前的投稿。

写新闻评论最疯狂的时期,我一般是上午拿到报纸看一看,心里选个题材、有个感觉,空闲时间理个思路打打腹稿。上班没时间写,那就中午写好,立即发出去。或者感受没那么成熟,需要沉一沉,那就晚上再改改,一般争取当夜发出去,最迟不能超过第二天。评论嘛,需要时效性,对报社来说当然越快越好。我作为写手,肯定就是争取有了想法不过夜,这样才能在编辑那儿争取到主动。

《镇江日报》《京江晚报》发了一些,心也就野了,胆子大了一点,就想路子走得更宽一点。办公室订有《中国青年报》,这报纸有个版面叫“青年话题”——不知现在还有没有,当时每次出刊就是一个整版的言论文章。那么多篇,我为啥不能占个位置?看着都是言论,继续学着写呗。

那是2000年,试着试着果然就在《中国青年报》占了几个位置,第一次是狭长豆腐块的位置,后面也占过该版头条的位置《中国青年报》的突破,对自己意义重大,信心越来越足,毕竟是第一家经常发稿的中央级媒体啊。当时青年话题的编辑是谁来着,好象叫“李方”?记不大清了,大概应该姓李

但是也很奇怪,日报、晚报、中青报都发了不少言论,投稿的“命中率”也很高。但当时才创刊的《现代快报》,反而只发过一篇,怎么尝试都形不成“规模攻势”。还有《杂文月刊》之类的杂志,我也尝试过,始终未遂。总结下来,可能有些报纸杂志跟自己“八字不合”。

还值得一记的是,李广厚老师上课时,跟我们提到说“人民日报华东版”面向华东,相对比较好上稿,建议我们新手可以试试,结果我就试中了一次。那时韩寒刚出圈,他作为一种现象,引起很多讨论。我就在人民日报华东版参加了一个关于他的讨论,那也是唯一发了一次跟人民日报有关的稿子,一篇三四百字的讨论发言稿而已。稿费倒好象有五十,不比日报晚报的千字文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4】不要小看模仿,写手都是这么练出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vd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