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犯错,我该如何教育?

孩子犯错,我该如何教育?

作者: 7232882723d5 | 来源:发表于2016-09-30 15:32 被阅读0次

案主提问:

我有一个5岁的女儿,从小跟着奶奶,今年二月份才接到我身边,在生活中发现孩子有些不好的习惯,不知道怎么引导她,遇到问题不知怎么与她沟通。例如:有一次她同她姨妈一起去吃饭,她在椅子上坐着,不小心踢了一下桌子,差点把桌子踢倒,当时还有客人在,觉得很不好,姨妈就批评了她,回来后我也很认真的讲了她的错误,她自己认识到了,晚上睡觉时,她睡不着我就问她在想什么,“妈妈,我在想,今天我为什么有要踢桌子”,听到这话我很震惊,觉得一个五岁的孩子为什么会想这样的问题?所以,老师,我想问问您,我的孩子是早熟型的吗?以后对她的教育我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我要怎么样与她沟通交流?我不想她长大后成为对事情很在意,想问题很多的人,我应该怎么做?

阿木和说:

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并不是从出生之后才真正开始的,当你们有打算要一个孩子的想法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孩子的人格特点和基因遗传、孕期胎教、童年教育、环境影响都有关系,特别是原生家庭的影响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孩子的所有言行模式几乎都源于模仿学习,所以她表现出来的问题,基本都是身边成人的问题。比如孩子不小心踢翻桌子,打坏物品等这样的无意识失控行为,很可能是身边的成人无意识地长期压抑着自己的表达自由,孩子帮你表达了出来而已;孩子经常会想很多担忧很多,很可能身边的成人在生活中就是如此。父母们天生就是父母,没有人主动来教导你该如何做好父母,也没有一个部门来颁发父母上岗证书。要想避免把自己的一些无意识程序传递给孩子,父母就需要自己主动去学习成长。所以看似儿童教育的问题,其本质是父母自己的学习成长问题。当你自己的内心变得有爱,有自由和有安全感,你的孩子自然不会失控表达和胡思乱想。

人格特质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思考型的人有抑郁失败的例子,也有快乐成功的例子,儿童教育的核心并不是去改变她的人格特点,而是如何去激发这个特质蕴含的积极力量,以便让她拥有更多积极乐观的力量去面对生命中的挑战。因为孩子是喜欢思考,还是喜欢感受,还是喜欢试探这是先天遗传决定的,这个特质里面既包含了家族遗留给她的人生功课,也暗示了她将以何种方式体验自己的人生,这些基础性的东西从她一出生就存在了,如果你聚焦在改变她的人格特质,就好像你半路拦住一个要去北京旅行的人让他改道去西藏,这只会导致更多问题。你应该做的是为她的行囊装好充足的资粮,教会她如何面对旅途中的各种技能并祝福她的旅途幸福快乐,至于她到底会如何体验这个旅程,是否需要中途改道那是她自己要做的生命决定。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的孩子有喜欢思考的人格,如果思考是基于爱的这将不是问题,但是她的思考好像更多是源自犯错感和担忧:她感受不到爱和接纳,担心自己不被爱和欢迎,所以想要找到进一步的原因想要去改变自己的处境。她的这种犯错感和想要逃离的担忧可能和长期与妈妈分离有关,孩子天生是和妈妈合一的,幼小时期不能得到妈妈足够的爱会造成一种被抛弃的分离感,思考型的孩子就会启动她的思考模式:到底哪里出错了,导致我的妈妈不要我不爱我呢?我要怎么做才可以离开这种状态呢?这个模式进一步发展有三种可能:如果你在后续教育中强调生活中她的问题都是她自己的错,这就会让她今后会喜欢自责变得自卑;如果你强调都是别人或环境的错,她今后就会喜欢指责变得自私;如果你有时候强调是她自己错,有时候又强调是环境的错,她今后会变得极端情绪化。如果你是一个无意识的妈妈,你手上的遥控开关会把她送入对应的频道。

如果你意识到问题的根本在于爱的缺失,这个问题就会变得有解:你需要重建关系中爱的连接,在生活中多给予爱的陪伴和鼓励,让她在生活中感受到被爱和被接受,变得有安全感。举个例子,如果孩子不小心踢翻差点踢翻桌子,你应该怎样处理却又不伤害关系中爱的感觉呢?你可以尝试这样去做:第一步讲事实,不要贴标签下判断,你要陈述她的脚差点踢翻桌子这个事实。第二步讲感受,不要讲道理(孩子是非逻辑思维),你要告诉她妈妈对这个状况下的内心真实感受,你担心桌子被踢翻,担心这次就餐受到影响。第三步讲期望,不要自顾自己提要求,要启发孩子参与回应。第四步给鼓励,激励和肯定孩子今后可以做到更好。

儿童教育不仅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如果你听从头脑的判断企图去管教孩子表现出的问题,这只会把成人的一些无意识程序传递给孩子;如果你通过自己成长连接到自己内心的爱,你的教育方式自然会在管教与尊重,自由与秩序之间找到平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犯错,我该如何教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owpe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