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是一个缩影式教学案例。
有几句话引发了我的思考
①为了将这些教学目标——即主体——作为我们注意的中心,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4个统计表的简图。
师生在每一节课堂上的伟大事物应该是什么一直觉得不好确定,这句话帕老师直接指出来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成为主体后,师生关注的中心与重心就明确了。
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确定每节课的教学目标。
比如小学一年级,如果语文老师把“背着20个词语”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伟大事物吗?这能引发师生生命的共鸣吗?
每一节课的伟大事物是切实存在的,但能否感知到它的存在,是需要老师的“人之为师”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所决定的。
这些基本从何而来?“三热爱”与“三专”决定着走向。
②为了使“概念形成”这个抽象概念易于感知,我特意将种族选为我们探究的重点。因为种族显然是我们社会中的一个敏感问题,而且在我任教的那所大学更是一个一触即发的问题。
学习的难点就在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知,在于将具体的感知升华为对抽象概念的领会与把握。
学生之所以学的累,是因为教师自己也没有寻求到一种把具体化为抽象的教法。融会贯通首先应该是老师的基本功!
③因为我说话占用的空间少了,学生与主体联系的空间多了,结果是学生学得多,学得好,学到的不仅是社会科学学家必备的专门知识,而且学到了自己如何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能把关键点在课堂上指出来,让学生来自己构建知识的形成过程是行之有效的教法,这样的教法就是引导而不是满灌。而当下的许多老师唯恐不讲、不灌就对不起自己的职业,以为讲了就是尽责任了。何时老师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习是否真的在学生身上发生了”就会收到学习的真效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