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城诗集

作者: wuli大蓉啊 | 来源:发表于2017-04-25 10:07 被阅读0次

    说到顾城,脑中一定会想起那首名为一代人的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是顾城早期代表作之一。顾城一生经历跌宕起伏,诗是一面镜子,反映诗人人生态度、心境,所以这里首先说一说顾城的生活经历。

    我把顾城的一生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萌芽时期,1956年——1975年。这个时期包括顾城从小受父亲影响写诗,少年时随父亲下放山东渤海边的小县城。这里顾城接触的自然之物比人多,本来就不喜和人接触,此后对自然越发亲近,他之后的创作之路、人生之路在这里埋下伏笔、积蓄力量。这时候的诗简单质朴,诗给人的感觉还在认识世界。比如:《星星的由来》、《对宇宙的大声发问》等。第二阶段是成名时期,1976年——1987年,这个时期的早期顾城的诗还是态度比较积极的,诗读起来没有后来晦涩难懂,给人的感觉是热情投身生活。生活中,他开始参加一些公共活动,与北岛、舒婷等结识。但是自从顾城1980年顾城没有工作后,他这种热情冷静了一些。他反思已经有的一切。比如:《老人》、《暮年》。第三个阶段是遁世时期,1988年——1993年,他与妻子谢烨定居新西兰的激流岛。他的诗更加有种压抑着什么的沉重感。激流岛是一个远离现代文明的地方,顾城背井离乡携妻带子住在这,什么都要自己动手“做”,。他对自然是有种固执的钟爱的(他少年时的诗里已有很多对大自然的描写和幻想,比如《生命幻想曲》、《寻找》等)。从其父顾工的《顾城和诗》中,也许还能找到一些答案——“他(这里指顾城)多次对我说:‘我认为没有一个梦境,是睡在现代化的摩天大楼里,它总是隐藏在云深雾浓处,冰山雪岭中。越高的地方越接近天国。’” 顾城受不了俗世污垢,又改变不了世界,为了捍卫自己的精神王国,只能“逃去”激流岛。但是在国外顾城名气没在国内大,没有生活来源,一家人过得拮据,而且在国外是很孤独的。英儿的到来,带给顾城短暂的欢愉。英儿受不了顾城的有时疯狂的行为,和一个英国人走了,谢烨也变心了。受不了打击,又无处宣泄,顾城砍伤谢烨后自尽而死。生前顾城一直有死亡的念头,从他的诗里也能看出。比如:《哦,你就是那颗橘子树》、《我把刀给你们》、《火葬》等。死让他终于回归自己的精神王国,做王国里唯一的王子。

    顾城是反叛的,比如他的帽子,自己用一截裤腿做成,戴在头上。他喜欢这样的帽子,每次去国外参加会议,他总戴一顶这样的帽子,别人看他觉得很怪异,他自己知道这一点。在《英儿》中,他用旁人的视角讲述自己的情爱故事的时候提到过—— “C的丈夫G(这里指顾城)是个有点奇怪的人,他不拘走到哪儿都戴着一个烟囱形的帽子,有时还是牛仔布做的,使人想到那是一节裤腿,走到街上于是总会引起笑声,特别是那些德国的女孩子,经常会失声大笑起来。”他坚持,是因为他喜欢,帽子给他安全感,是他的王冠。因为他和很多人格格不入,所以他需要诗意的寄托。

    顾城的诗还能看到很多自然科学的痕迹。比如:《巨星》、《在夕光里》。还有喜爱自然,他常把自然之物做诗的主人公,比如:《石壁》、《雪的微笑》等。也有反映时代现实的,比如:《小树》、《眨眼》、《地基》等。有哲学的思辨,他曾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做学术报告——《没有目的的“我”——自然哲学纲要》,他的思想是很美的,也体现在他的诗中,比如:《门前》、《我的幻想》。还有对爱情的描写,比如写他和谢烨的《远和近》、《我会疲倦》、《设计重逢》等,写他和英儿的有《贞女和风》。最突出的特点离不开“童话的”,比如:《安慰》、《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

    很多人说顾城的诗忧伤、沉重,我更愿意看成守护内心、反抗世界的勇敢,忧伤是这样的过程——孤独与满足并存、痛苦和欢乐共有,扔给外界看的。

    顾城渴望贴近自然,其实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自己,但是自己已经和自然融而一体,我没有“我”。顾城应该找到他的答案了,我还没有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顾城诗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pam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