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93512/ce257a2f3356403a.png)
每次上完课,都会有一些学员跟我交流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经常问到的几个问题就是:
1.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确实很好,但是在推广落地过程中却很难?到底是什么原因?
2.我想考过PMP,也想考高分,但就是懒得去看书,咋办?
其实这几个问题的核心都是一个:人性。
《蒋勋细说红楼梦》里说过一句话:“人对善的向往,以及恶的沉沦的吸引力,其实是两个力量一起在走。”
身体发福,应该锻炼身体,但懒得出去运动;今天应该把工作做完做好,但又不想干活;睡前想要看半个小时的书,但还是选择了玩手机。人性,它是两个不同的气交错着的东西,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好或者坏的力量。
回到第1个问题:项目管理落地难,推广难,倒不是因为有人反对(基本上都是从内心里就很认可这个知识体系的),而是因为要耗费每个人的精力去做一些繁琐的事情,于是就这样在一片叫好声中,最终无疾而终。看看那些推行的比较好的公司,无一不是有一个执行力超强的人在负责“推”动工作。
第2个问题:这就是千百年来人类一直在不断对抗的拖延症,当我们面对一件有难度,或者心理上不愿意做的事情的时候,就会感受精神上的痛苦,于是人为了保护自己(进化过程中的基因遗传,因为偷懒,是一种有利的生存策略,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事缓则圆的古老智慧),产生了拖延症。解决拖延症最好的办法不是自我虐待(各种反人性的时间管理方法),而是PMP中提到的关键链法,把最后期限往前提,看看周围,有几个人的工作不是在最后期限时才完成的呢?
平时我比较喜欢看历史,因为历史可以看懂人性,但我们平时看到的历史大多对人性的划分就是非黑即白,忽略了人性的中间地带。要明白中间地带,最好研究文学。
在教育当中,人性的游离被考证出来以后,人性的讨论就比较多面。文学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因为文学里面的人从来不是绝对的好或者绝对的坏,绝对好和绝对坏都很难成为文学。比如,众所周知的和珅救灾的故事:
乾隆年间有次闹了大饥荒。和珅去赈灾,看到施粥的锅,和珅往锅洒了一把沙子。周围的官员不理解,向和珅询问。和珅一语道破:真正的灾民是不是会在意这些沙子的!
如果赈灾粮干干净净,和普通粮食没什么两样,一定会出现层层截流的情况。难以到达灾民手中。
掺了沙子,原本想截流的那些人,考虑到赈灾粮的口感和挑沙子的难度也就放弃了。如此,粮食也才能够最终进入真正的灾民嘴里,虽然有沙但总比饿死要强之百倍。
明白了人性,就不敢轻易嘲笑任何一种命运,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如何。福祸都在旦夕之间,谦卑的做人,总是没有坏处的。那么,我们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建议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一个自身具有正能量的人,会激发身边的人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出来。他们是那种即使在困难环境中依然能够看到机遇的人,而且也会给其他人留出机会,使其能够做出有意义的贡献。优秀的正能量者值得信任;他们不会因个人利益而违背原则,而且也喜欢与其他人交流。
相比之下,“负能量者”只会指出眼前的障碍;他们只顾着批评别人,却不会针对概念提出意见;他们的思维僵化,无法在困境中创造机会,也不会恪守自己的职责,更不会关心身边的人。
网友评论